楊萬里
關鍵詞:“慎獨”;道德修養(yǎng);情感體驗;德性培養(yǎng)
“慎獨”思想歷經長期成長演變,其蘊含的道德教育內涵與形式對現(xiàn)代高校德育工作是極其有借鑒價值的,形成了極其深刻的蘊涵與比較完備的框架,把它應用到高校德育上必然會帶來很好的成效。
體驗是學生在感知客體時,把它與客體相結合,以獲取對客體的主觀認識。具體而言,就是讓自己參與到其他角色,把自己放到不同情境,親身感受和體驗他人的心境、感情與態(tài)度。道德教育要對主體加強感情教育,特別是體驗式感情教育,因為只有經過道德主體的親自感受,才能發(fā)揚人的主體性,才能達到人與人的互動與交流,才能獲得真實的感情。敬重感是人對于高于自身者所形成的尊重,以及面對自身與他人的差距所帶來的畏懼感,這種敬重感使人形成對人類、世界、生命的敬畏,從而激發(fā)出恭敬、幫助、謙虛、友愛等道德感情??梢詫⑶楦畜w驗看做是體驗在感情上的表現(xiàn),是個體對他人的態(tài)度、感情所形成的感情共鳴,應著重培育學生的敬重感、榮辱感、感恩認知與移情技能。情感體驗有利于道德主體切實內化道德,其基本表現(xiàn)是:道德主體通過情感體驗而達到內外互動、提高感受的強度,進而增強對道德的感知;情感體驗能夠讓道德主體取得一種感情積累,可以讓人形成相對平穩(wěn)的主觀傾向,有利于推動道德的強化;情感體驗所形成的感情遷移可以使人的感情從一種對象延伸到另一種與之相聯(lián)系的對象,從一類范圍延伸到另一類相關的范圍,讓人的感情不斷充實與提高,從而推動道德的提升。榮辱感可以讓人們分清是非曲直,做到棄惡從善,從而激起人的正直、公平、自尊等道德感情。
主體的生活實踐是主體道德形成的真實原因,道德教育必須在社會實踐中才會提高人的道德經驗與道德推理本領,才能推動人的成長。社會現(xiàn)實是道德生長的本源,個體生存是道德促成的動力,假如只有社會體驗而沒有個體生存,道德就是無味的。學生在現(xiàn)實體驗中因為諸多原因經常會出現(xiàn)知與行不統(tǒng)一的情況,一般分為下面幾種具體類型:高知低行,就是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較高,而道德實踐本領較差;知而不行,就是擁有道德認識而不去實踐;行而不知,就是在外力強推下做出某些道德舉動,但沒有建立在道德認識基礎上,因而,不具備持久性;知行相悖,即沒有正確的道德認識,而做出與之背離的道德舉動。所以,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要以真實的踐行為基礎,與現(xiàn)實的踐行相結合,充分發(fā)揚學生的自主性,以達到其對真實的重視以及對生命的探索。
藝術熏陶指的是利用音樂、舞姿、繪畫、文字、散文、影視等文藝作品的鑒賞活動、品評活動與創(chuàng)作活動,讓學生在潤物無聲的狀態(tài)中接受影響與感化。增強藝術熏陶能夠激發(fā)道德思考,道德思考不僅是一種倫理層次上的德育形式,更是一種實踐的道德教育行動。人與人、個人和他人只有經過思考才能對某個特定情境達到感情上的觸動。增強藝術熏陶能夠激發(fā)道德思考,為人們提供品德養(yǎng)料與智慧陶冶,培養(yǎng)其德性情愫。藝術熏陶存在于美育的一種層面,是一種樂中學的形式,帶給人們藝術美的鑒賞,促進人的思考力與創(chuàng)造性,從而熏陶人們的道德品行,修煉人的道德世界,形成優(yōu)質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想象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思考,是一種道德反思,但我們注重思考,并不是企圖用虛幻的想象代替現(xiàn)實充裕多姿的道德世界,而是力圖提升德育的智慧力量,它重視人的思考技能和道德責任感。只有經過道德思考,才能讓人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
人必須善于思考,才會擁有智慧,才會超越自身,跨越現(xiàn)實,達到更崇高的道德理想,進而體會人的道德真理與幸福至善。就像笛卡爾所講的,“我思故我在”,表明經過沉思即思考能讓人追尋本我,追尋生命的價值與趣味。思考并不等于回憶過去,它是未來可期的一種方法,是開創(chuàng)美好生活的道路。增強藝術熏陶能夠為學生補充道德養(yǎng)料與智慧熏陶,提升他們的想象力。而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缺陷在于抹殺了學生的思考,學生失去了思考,也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責任,也就失去了義務,所以,高校在德育歷程中,要提供給學生寬廣的想象余地,給學生一種可以想象的真實生活,讓他們靈魂得到平靜,進而去想象人生的意義與趣味。
總之本篇文章闡發(fā)了“慎獨”思想帶給高校德育教育的啟發(fā)。首先解說了現(xiàn)今的的高校德育工作某些程度上存在“人學空場”現(xiàn)象,以工具價值掩蓋了人的成長的根本價值,具備接受主義傾向而忽略了人的跨越性培養(yǎng),注重道德他律卻忽略了道德自律。接著介紹了應用“慎獨”重新構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理念,從接受走向超越,從器物走向人本身,從他律達到自律。最后介紹了應用“慎獨”更新調整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重視道德修養(yǎng),發(fā)揚學生的自主性,提高道德自律;關注現(xiàn)實實踐、提升感情體驗;重視、滿足人們的超越性需求,培育品質高潔的人。
參考文獻
[1]周江平,劉素娜.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調研報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4):45-47.
[2]彭思雅,李江靜.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德育教育[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2015 (03) .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