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麗琴
【摘要】現(xiàn)今語文微課程的應用是教育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的一種體現(xiàn)。追“星”微課程,跳出課堂的藩籬,整合課程資源,走近名人,“閱讀”名人,跨越時空牽手名人,與“爾”同行,感受著微觀世界的奇妙,可以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其時刻浸潤在言語的芳澤里,感受著語文學習的快樂。
【關(guān)鍵詞】微課程? ?建構(gòu)? ?實施? ?啟示
一、微課程的建構(gòu)
(一)關(guān)聯(lián)生活,探尋課程的切入點
美國教育學家肯古德曼倡導:孩子應該在與之關(guān)系緊密的生活中學習語文,因為生活的支撐,孩子會更認為提高言語表達能力是有用的。微課程的設(shè)計不能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課堂、局限于一些客觀材料,應該通過激活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跟學生的生活實實在在聯(lián)系在一起,把視野投向?qū)W生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實現(xiàn)彼此的融通,使學生初步樹立“大世界、大語文”的資源意識。
(二)觀照生本,觸發(fā)課程的生長點
微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并非只是“知識獲得的過程”,更是生命成長、精神建構(gòu)的過程,意義在于為“人”立“本”。這個“本”,就是“引領(lǐng)每一個言語生命,走上言語人生、詩意人生之途”。只有生命深度參與,才可能有生命的自由綻放。因而,微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力求自然融洽、生動活潑,充分體現(xiàn)出豐富性、情趣性,使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的學習心理相契合,著力培養(yǎng)學生自由的創(chuàng)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實現(xiàn)人格的完善和個性的發(fā)展,鋪展言語個性和詩意人生的教育語脈。
(三)指向表達,創(chuàng)生課程的實踐點
潘新和教授指出:語文教育應牧養(yǎng)言語天性,開發(fā)言語潛能,培育言語素養(yǎng),發(fā)展言語個性,陶鑄言語人格。語文微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無一例外,教師應將課程目標指向言語表達,創(chuàng)設(shè)一系列言語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言語的潤澤,驚訝言語的魅力,從而喚醒學生固有的言語生命意識和言語潛能,真正感受到語文教育給予的安適、溫情和尊嚴。
二、微課程實施案例——我是小小“法布爾”
進入高年級,一系列關(guān)于名人的課文走進學生們的視野:《裝滿昆蟲的衣袋》《諾貝爾》《高爾基和他的兒子》……其中,癡迷昆蟲、執(zhí)著科學探究的昆蟲學家法布爾尤其受學生們的青睞。他們喜歡追這樣的“星”,但只是課文的學習,學生們還是意猶未盡。那就索性跳出課堂的藩籬,整合課程資源,走近名人,“閱讀”名人,跨越時空牽手名人,與“爾”同行,趣享成長。
(一)第一板塊:課堂學習,走近法布爾
1.聚焦三個詞
童年時代的法布爾對昆蟲的那種難以割舍的喜愛,用課文中的詞語來形容就是——著迷、迷戀、癡迷。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們聚焦這三個詞,熱愛科學、癡迷昆蟲的法布爾便深入人心。
2.想象兩幅畫面
“著急與歡喜”:傍晚,法布爾父母在田野里著急地尋找法布爾,而此時的法布爾正在花叢里為抓到了歌唱家紡織娘而歡喜。
“訓斥與歡喜”:當法布爾歡歡喜喜地帶著昆蟲回家時卻遭受到父母的訓斥。
兩幅畫面凝聚了兩個故事的內(nèi)涵,引導學生誦讀文字,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體驗情景,便能切實地感受法布爾對昆蟲世界無限的好奇。
3.寫一段頒獎詞
為了鐘愛的科學,法布爾終身貧困。一輩子,一件事,這是一種怎樣的癡迷?。〈藭r,教師可以讓學生為法布爾寫一段頒獎詞,書寫法布爾的故事,抒發(fā)自己對法布爾的敬仰。
與“爾”相識,是美好相遇的良好開端。
(二)第二板塊:閱讀《昆蟲記》,親近法布爾
《昆蟲記》是法布爾的著作。在他的筆下,每一類昆蟲都有自己獨特的“音符”:被人大加贊美的勤勞螞蟻原來是它蟲利益的損害者;黃蜂會在地下建起自己的星球;吵翻整個夏季的蟬原來是個聾子……這就是世間最奇妙的秘密——生命。親近腳步,從閱讀《昆蟲記》開始。
1.“周游”蟲蟲俱樂部
學生們自主閱讀《昆蟲記》的第二周,我們組建了“蟲蟲俱樂部”,分別起名為:蟲兒美、蟲兒強、蟲兒飛。三個俱樂部的學生分別對昆蟲的外形、特點和動作進行分類摘抄,制作小報或備忘錄,張貼在板報內(nèi),大家一起閱讀、賞析,暢游在昆蟲的世界。
2.深入閱讀
(1)群文閱讀,從“一篇”到“一類”
緊接著,班內(nèi)進行系列昆蟲主題閱讀:“蟬的地穴”“騙子”“動物奇趣”“松鼠”……每一個故事學生們都愛不釋手,讀得津津有味。教師適時地提醒學生們:閱讀本組文章,不但要了解作者所介紹的有關(guān)動植物知識,還要留意和揣摩他們描繪這些動物的方法:從哪些方面描寫某一種動物,或是圍繞某一個主題,選擇哪些動物來寫;為了把它們的生命活動寫清楚,作者運用了哪些值得借鑒和仿效的方法。
(2)比較閱讀,從“單一”到“多元”
此外,再讀讀詩歌版的《昆蟲記》,相同的描寫對象,作者的語言、寫作特色等有什么不同呢?學生們讀著,發(fā)現(xiàn)著……
從單篇閱讀到群文閱讀、比較閱讀,學生們徜徉于千奇百怪的昆蟲世界,既充分地感受到昆蟲世界的美麗神奇,增長了知識,又感嘆于小小的昆蟲為生存而斗爭所表現(xiàn)出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從中汲取多元的觀察與表達的方法,更感受到法布爾“像哲學家一般思考,像美術(shù)家一般觀察,像文學家一般描寫”。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說:從閱讀中培育學生的言語生命意識,當是一個最有效的途徑。
(三)第三板塊:觀察寫作,我是“法布爾”
系列閱讀源源不斷地為學生補充了精神能量,它們形成了一股合力,充分激發(fā)著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師生制訂了“野外觀察動物世界”和“家庭飼養(yǎng)小動物”的計劃,如何觀察、如何記錄,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坝^察”小竅門:①“仔細觀察”小動物生長過程中外形的特點與變化;②“持續(xù)觀察”它們不同時期的生活習性、生命狀態(tài);③“多角度觀察”它們與你親密接觸時的神情、聲音與動作,以及它們是如何與其他人或物交往的……“記錄”小建議:一是每天堅持,二是細致生動,三是形式多樣。學生們都迫不及待地行動起來啦!
(1)動物朋友天天見。每天一個觀察主題:外形、休息、吃食、玩耍。
(2)動物朋友趣分享。午間交流會,評出每日動物明星。
(3)動物朋友上報紙。作文無須刻意寫,每天的觀察體驗記錄下來都是好文章。
(4)動物科學實驗組。分組進行實驗,如開展螞蟻搬食物、蝸牛爬行等的實驗,并書寫研究報告。
學生們化身一個個“小小法布爾”,觀察、記錄、觀影、寫作,在一系列的微課程實踐活動中,大家動手動腦、合作探究、聽說讀寫……感受著微觀世界的奇妙,提升了各方面的能力,感受著語文學習的快樂。這樣的微課程之所以深受學生們的喜愛,筆者認為,正是學生們參與了整個課程活動的創(chuàng)設(shè),給予了學生們更多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和學習。它可以直達學生的生命內(nèi)核,產(chǎn)生“脈沖效應”,讓學生迅速形成共鳴,并激發(fā)其對生命的自我反思。他們啟動了一切與之有關(guān)的儲備知識,書寫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與爾同行”的故事。語文微課程的價值,與人的生命價值一樣,都是指向言語表現(xiàn)與人的精神存在。這樣的微課程,使人成為言語人、精神人、創(chuàng)造人;這樣的微課程,因言語活動而充實、美麗。
三、微課程實施的啟示
(一)教師課程意識的喚醒
新課程改革重點強調(diào)小學語文教師的課程意識。在微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過程中,教師用課程創(chuàng)造者和開發(fā)者的意識,充分發(fā)揮專業(yè)自主權(quán),積極主動地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悟融入其中,用自己獨有的眼光去理解和體驗課程、建構(gòu)課程,創(chuàng)設(shè)更多的機會、條件、時空和途徑,大量開發(fā)課程資源,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二)學生參與意識的增強
微課程的實施,把學生從封閉的課堂和狹隘的書本中解放出來,為他們打開了通向生活世界的大門。不僅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而且將學生靜態(tài)的接受學習改為動態(tài)的綜合研究,學生們盡情演繹言語人生、詩意人生,恬淡從容地品味情趣盎然的生命,營造美好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