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佳
【摘 要】目的:對急診外科病人進行預見性干預,分析與探討預見性干預對患者院內轉運安全管理的影響。方法:將我科2018年1月-3月收治的382例急診外科患者分為對照組,2018年4月-6月收治的382例急診外科患者分為觀察組,兩組病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無明顯差別(P>0.05),根據我科病人特點,設置轉運風險評估表,通過提前評估轉運病人存在的風險,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以提高患者安全轉運率。結果:病人安全轉運率得到提高。 結論:提前對轉運病人進行風險評估后,對低危人群采取常規(guī)的安全護理,節(jié)約了護理資源;針對高危人群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性措施,保障了患者的醫(yī)療安全,減少了轉運途中危險事件的發(fā)生,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降低了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率;預見性干預在急診外科患者的安全運輸中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預見性干預;患者安全;院內轉運;急診外科
【中圖分類號】R472.2? ? ? ?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097-01
我院急診外科因工作量大,患者病情復雜且危重,在病人外出檢查、手術、轉科等過程中,發(fā)生管道脫落、跌倒、呼吸道阻塞、甚至死亡等危及生命的風險很高,因此患者的安全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預見性的干預,可降低轉運風險,保障患者安全,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科2018年1月-3月收治的382例急診外科患者分為對照組,2018年4月-6月收治的382例急診外科患者分為觀察組,根據病人主要診斷,將對照組分為頭部外傷55例,頸部25例,胸部外傷 120例,腹部外傷50例,脊柱外傷20例,骨盆外傷50例,雙上(下)肢外傷62例,觀察組頭部外傷55例,頸部外傷25例,胸部外傷116例,腹部外傷55例,脊柱外傷24例,骨盆外傷47例,雙上(下)肢外傷60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無明顯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安全管理,觀察組在傳統(tǒng)安全管理的基礎上,采取以下措施:
1.2.1轉運前評估:觀察每位轉運患者的病情,測量生命體征,檢查各引流裝置的位置是否正確,連接是否緊密,引流是否通暢;根據我科病人特點制定轉運風險評估表,對每位轉運病人進行評估;對高危人群如神志不清,病情危重生命征不平穩(wěn),合并嚴重內科疾病,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醉酒,孕婦以及存在血栓高危者等,在病人或家屬簽署危重病人搬運知情同意書后,進行下一項評估;確保輸液通道為外周留置針或中心靜脈置管,并且輸注通暢,當病人出現肢體從遠心端向近心端發(fā)展的凹陷性水腫,并伴有淺靜脈充盈,皮膚青紫及潮紅等為靜脈瘀滯所致[1],為血栓高危者,查看病人D2聚體、凝血酶原時間及雙下肢血管B超結果,佩戴高危標識,并由熟練掌握各種搶救技術的護士及醫(yī)生陪同。
1.2.2用物準備:為高危者準備氧氣、心電監(jiān)護、夾板、頸托、脊柱固定板、鏟式擔架、輸液器,各種搶救藥品等。
1.2.3陪同人員條件:轉運高危病人,護士需由在急診科工作3年以上,護師及以上職稱者,醫(yī)生為工作1年以上人員擔任。
1.2.4途中的護理:在病人搬運上擔架后,再次檢查各固定板、引流管是否固定穩(wěn)妥,輸液是否通暢,氧氣是否有效吸入;對神志不清、煩躁者,給予約束,遵醫(yī)囑運用鎮(zhèn)靜藥;為病人安置舒適體位,確保病人頭部在擔架大輪側,顱腦外傷者取頭高足底位,對于腹部外傷的患者取仰臥位,腹部保持松弛狀態(tài)以減輕傷口疼痛[2];對心衰病人取坐位,最好為輪椅轉運;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觸摸頭部及四肢皮膚溫濕度,按甲床判斷末梢再充盈時間[3];以觀察體表血液灌流情況,留置尿管病人觀察尿量,間接觀察內臟血液灌流情況;轉運過程中呼喚病人并與之交談,借以觀察病人神志,同時做好病人心理護理,消除其緊張情緒,增進護患關系。
1.2.5轉運用物維護:氧氣袋每次用后充滿,各種搶救藥品用后及時補充,搶救藥品、器械專人定期檢查,檢查數量、放置位置、有效期以及性能是否完好,充電備用等,確保隨時取用。
2 結果
將兩組患者在采取預見性干預前后,病人發(fā)生治療延誤、輸液滲漏、管道脫落、投訴糾紛進行比較值 df 漸進 Sig. (雙側)Pearson 卡方 8.648a 3 .034有效案例中的 N 315其中P值為0.034<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預期干預有效。
3 討論
通過提前對轉運病人進行風險評估,對低危人群采取常規(guī)的安全護理,節(jié)約了護理資源;針對高危人群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預防性措施,保障了患者的醫(yī)療安全,減少了轉運途中危險事件的發(fā)生,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降低了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率,同時也提升了我們的護理服務水平,提高了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郭春紅 特別健康[J].2018,24,153.
[2] 高仁愛 倪娟娟 何春雷等 中醫(yī)藥管理雜志[J].2017 ,125(2): 95-97.
[3] 閆君艷 于娜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J].2015,5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