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娟
摘 要:本文先闡述了教學創(chuàng)意的概念,接下來將兩位名師執(zhí)教課文《散步》的課例進行比較研究,總結了其中一些經典的教學創(chuàng)意。為目前廣大教師在中學散文教學方面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教學創(chuàng)意;特級教師;課例
“創(chuàng)意”(creation)一詞的內涵和概念最早源自與國外,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常用來形容藝術作品。據(jù)可查的文獻顯示,上個世紀80年代,“創(chuàng)意”一詞首次進入中國語文的寫作領域?!敖虒W創(chuàng)意”一詞是1994年蕭蘊老師在《語文學習》刊物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國內的學者對這個領域進行研究,教學創(chuàng)意的理論也不斷地得到補充和完善。2008年,余映潮在《教學創(chuàng)意》一文中將教學創(chuàng)意定義為:“充滿新意的,有個性的,帶有一定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構想”,這個定義得到了大部分語文教師的認同,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定義。本文選用了余映潮、王君兩位名師執(zhí)教課文《散步》的課例進行比較研究,從三個方面總結了其中一些經典的教學創(chuàng)意,以下詳述之。
一、導入課程方面的教學創(chuàng)意
在語文教師上課前,通常會使用一些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提升學生對課堂的期待,為接下來正式課文的講授打下基礎。因此,一個有效的導入課程方式就好比運動員上場前的熱身運動一樣。課程的導入方法也多種多樣,在這個課程導入方面,余映潮老師將課文中最后一段描寫景色的語句稍加修改以后,向學生做了如下呈現(xiàn):“讓我們一起走進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鋪展著生命的新綠,有陽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魚塘……還有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情感漣漪……”在這段話里,余老師靈活地將文中生動的景色描寫與作者想表達的感情,即“相親相愛一家人”有效地聯(lián)系起來,將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到文中的情境中去。而王君老師的導入語則是從介紹作者莫懷戚開始的,她首先介紹了作者莫懷戚也是自己的老師,這一介紹成功地抓住了全班學生的注意力,接下來王老師順勢向學生講述了自己心中的莫懷戚老師“很有名士風范”、“穿著不講究”、“舌綻蓮花”等特點,通過對作者的這段介紹,王老師已經成功的激發(fā)了學生對這篇課文的興趣。
總的來說,在課堂的導入階段,余映潮老師的導入語更貼近課文本身,質樸實在,而王老師的導入語更加生動有趣,兩位名師的導入語都很好的提升了學生對課堂的期待,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設計方面的教學的創(chuàng)意
一個有效的教學設計能夠讓老師順利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在《散步》的課例里,兩位名師由于個人的執(zhí)教風格不同,在課程的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也表現(xiàn)出了一定差異。余映潮老師的教學內容非常具有個人特色,使用的是他發(fā)明的“板塊式教學”方法,將課文分為“理解文意、閱讀課文、品味語言”三個板塊,每個板塊都有獨立的待解決教學問題,余老師在第一板塊“理解文意”時,有創(chuàng)意的用了如下設計:讓學生“給文章再擬一個標題,說明你的標題能夠表示你讀出了課文的味道?!弊寣W生加強對文章的閱讀和理解,并在不否定課文原有標題的情況下,對學生的回答表示肯定,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王君老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也非常新穎,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田野、散步”。并要求學生仔細的“咀嚼”每一個部分,在講解第一部分“我們”時,王老師在講授作者決定“走大路”這一情節(jié)時,讓學生發(fā)現(xiàn)在原文中沒有妻子的對話設計,于是王老師設計了一個作者和妻子說話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更能夠體會“妻子”這一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心理語言。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言有盡意無窮”的寫作特點。
盡管兩位名師在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意上都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但在教學目標上都是一致的,就是引導學生更加深入的品析課文中的語句,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所表達的情感和寫作意圖,提高學生在文學方面的鑒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方面的教學的創(chuàng)意
在課堂教學中,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設計和教學目標順利落到實處。在余映潮老師的課堂上,很多地方使用了朗讀的教學方法,但與大部分教師不同的是,余老師的朗讀環(huán)節(jié)是精心設計的,有著各種要求,他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中速、深情”、“面帶笑容”、“好像給人做示范朗讀一樣”,并對學生做出指導,這樣的方法既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課文,也提升了學生的朗讀能力。王君老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最多的教學方法是“提問”,例如她在講解文中的景色描寫時,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了問題:“如果沒有這些景色的描寫……”學生們接著她的話進行了回答。王老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問題為突破口,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體會了文中景色描寫的重要性。
兩位名師使用的教學方法側重點不同,但都是讓學生能夠主動地深入課堂,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先進課堂理念。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直至目前,國內關于教學創(chuàng)意有關的研究較少,關于散文教學方面的研究更少,本文選取了目前能夠代表中學語文教學最高水平的余映潮和王君兩位名師執(zhí)教的的《散步》課例進行教學創(chuàng)意方面的分析,以及所呈現(xiàn)的課堂效果,希望能為廣大中學的語文教師在散文教學方面提供借鑒,同時促進語文教學創(chuàng)意方面研究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2.
[2]潘慶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J].現(xiàn)代語文.2015.9.
[3]肖培東.深深淺淺教語文——以《植樹的牧羊人》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