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分析中日同形詞對日語口譯的影響以及日語口譯課程中常見的中日同形詞誤譯現(xiàn)象,而對日語口譯教學中的應對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日語口譯;中日同形詞;教學對策
[作者簡介] 趙凌梅(1986—),女,山東泰安人,國際文化博士學位,上海海洋大學日語系講師,主要從事日語語言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H36;H136?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40-0067-02? ? [收稿日期] 2020-04-29
一、何謂“中日同形詞”
中文和日語中存在很多字形相同(或基本同形)的漢字詞匯,這些詞匯被稱作“中日同形詞”,日語中稱為“日中同形語”。根據(jù)潘鈞(1995)[1]的定義,中日同形詞的判定需要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表記為相同的漢字(繁簡字體差別及送假名、形容動詞詞尾等非漢字因素均忽略不計);(2)具有共同的出處和歷史上的關聯(lián);(3)現(xiàn)在中日兩國語言中都在使用的詞。此外,關于中日同形詞的分類,同形同義(例如科學、文化等)、同形類義(例如保險、貴重等)和同形異義(例如老婆、檢討等)的三分法被廣泛接受。
關于中日同形詞,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jīng)開始得到中日學術界的關注,例如日本文化廳在1973年出版的『中國語と対応する漢語』[2]一書,雖然沒有提出同形詞的概念,但初步探索了中文和日語中共同使用的漢字詞匯的聯(lián)系和共同特點。其后,日本學者荒川清秀(1979)[3]、大河內(nèi)康憲(1992)[4],中國學者潘鈞(1995)、曲維(1995)[5]、施建軍(2013)[6]等從詞形、詞義、用法的異同等方面對中日同形詞進行了梳理和對比,并對『中國語と対応する漢語』中提出的分類不斷進行推敲和改進,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二、日語口譯課程中常見中日同形詞誤譯
如上所述,在書面表達條件下,中日兩國學術界已經(jīng)對中日同形詞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但正如施建軍(2013)指出的那樣,目前針對中日同形詞的研究,研究對象多以詞典等靜態(tài)語料為主,現(xiàn)實生活中的動態(tài)研究較少。而口譯需要在短時間內(nèi)對動態(tài)的語料進行判斷并翻譯,而且由于母語干涉,日漢口譯中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同形詞互譯時的直接借用問題。
而對于大學本科階段的日語系學生而言,中日同形詞的口譯更是一個容易出錯誤的“陷阱”。因為同為漢字詞匯,所以很容易在日漢互譯中直接借用漢字詞匯,這樣不論是由日語譯為中文還是中文譯為日語都容易出現(xiàn)誤譯或者難以理解的生硬表達。例如,以下面的新聞為例:
例1:埼玉県入間市にある音楽大學の付屬高校で6日、高校3年の女子生徒が同級生の腹を包丁で刺して大けがをさせたとして殺人未遂の疑いで逮捕されました。
(本月6日在埼玉縣入間市一所音樂大學的附屬高中發(fā)生了一起案件,一名高中3年級的女學生疑把刀刺入一名同學的腹部,使其受重傷,犯罪嫌疑人因殺人未遂罪被捕。)
NHK新聞.2020年2月7日(譯文為筆者譯)
在這個例句中,除地名等專有名詞外,還有「付屬高?!埂ⅰ概由健?、「同級生」、「腹」、「包丁」、「殺人未遂」、「逮捕」等同形詞,在對此文進行口譯練習時,學生很有容易出現(xiàn)把「付屬高?!怪苯臃g為“附屬高校”,把「女子生徒」翻譯成“女子學生”等錯誤。日語中的“高?!敝傅氖侵形牡摹案咧小?,若將其直接翻譯為“高?!?,則很可能被誤認為“大學”,造成誤譯;而“女子學生”則不能算是規(guī)范的中文表達,應將其譯為“女學生”才能使中文表達更加自然。
日常生活場面的日漢口譯同樣常見類似錯誤,例如以下的對話場景:
例2:日:できれば、上海の代表的な観光スポットにも行ってみたいのですが。(如果可能,我們還想去看看上海的代表性景點。)
中:今回の日程には週末が観光となっておりますので、可能だと思います。手配してみましょう。結果がわかり次第、お知らせします。
(這次的日程里,周末就是安排旅游的,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去。我們來安排吧。定下來了馬上告訴你們。)
《新編日語口譯基礎篇》[7]
在這樣的會話口譯練習中,學生常把「観光」直接翻譯為“觀光”,雖不能算錯,但是一般認為參考例文中的“旅游”更符合中文表達習慣。另外第二句中的「可能だと思います」由于存在中日同形詞“可能”,因此學生常會把本句翻譯為“我認為是可能的”,這顯然不如“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去”更為自然。綜上所述,口譯過程中對中日同形詞的照搬照用,不僅會影響一個詞翻譯的準確度,有時也會使句子整體不夠自然通順。
另一方面,在由中文譯為日語時,同樣可見類似的問題。以下面的新聞為例:
例3:不同的崗位年終獎也不同,其中獎金最少的是采購崗位,年終獎平均金額為7096元,獎金水平最高的是法務崗,年終獎平均為14833元。
(ポジションによってボーナス支給額も変わり、最低は調(diào)達部門で平均7096元、最高は法務部門で平均1萬4833元だった。)
人民網(wǎng)日文版微信公眾號.2020年2月2日
在這個例句中,「平均」等同形同義詞在翻譯過程中可以直接對應翻譯,但是中文中的“最少”對應為日語時應譯為“最低”,中日語中漢字的使用存在這樣的細微差別,學生在進行口譯練習時容易出現(xiàn)錯誤。
例4:佐藤團長,久仰久仰。遠道而來辛苦了。衷心歡迎您的到來。
(佐藤団長のご高名はかねてからうかがっております。遠路ご苦労様です。ご來訪を心から歓迎いたします。)
《新編日語口譯基礎篇》[7]
在日語口譯課程的授課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此類較為正式的對話中的中日同形詞常會照搬照用,例如上例中的“遠道”和“到來”應譯為日語的「遠路」、「來訪」,但是在練習過程中學生卻很難正確譯出,這樣的同為漢字詞匯的翻譯有時反而更增加了誤譯的概率。
綜上所述,在中文和日語的互譯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中日同形詞的誤譯,因此不論是譯員,還是日語口譯課程的教師抑或學生,都需要在翻譯過程中對中日語中的同形詞匯多加注意,絕不可遇到漢字詞匯就直接帶入目標語言之中。
三、日語口譯課程中對中日同形詞的對策
對于同形同義詞,例如“文化”“學?!钡仍~匯,雖然中日兩國不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給這些詞也帶來了不同的性格,即使同形同義,也有可能存在細微區(qū)別,在筆譯或對漢字進行研究時需要對其區(qū)分對待。但是由于口譯對時間的要求較高,口譯現(xiàn)場或日語口譯等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譯者很難抽出時間細細思考其細微差別,因此對于這樣類型的詞匯,在口譯中可以不做過多解釋。
但是對于同形類義或同形異義的詞匯,則必須避免想當然地使用同形的漢字詞匯進行翻譯,以免造成不規(guī)范表達甚至語病。特別是同形類義詞,由于在中日語中意思相近,所以反而更容易出錯。在日語口譯的教學中,教師應在日常的教學中糾正學生的誤用,并讓學生對漢字詞匯的翻譯引起重視,注重平時積累,盡量在口譯的過程中減少母語的干涉,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力求做到信達雅。
四、結語
本文首先概述了中日同形詞的概念和相關研究,其后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中日同形詞對中日語口譯的影響,并淺議了在日語口譯課程中的對應策略。在日語口譯課程的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實際使用情況,對中日同形詞在口譯教學中的處理進行進一步的探索,為今后的課題所在。
參考文獻
[1]潘鈞.中日同形詞詞義差異原因淺析[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5(3):19-23.
[2]日本早稲田大學言語教育研究所.中國語と対応する漢語[M].東京:日本文化庁,1978.
[3]荒川清秀.中國語と漢語―文化庁『中國語と対応する漢語』の評を兼ねて[A].愛知大學文學學會文學論叢62[C].名古屋:日本愛知大學文學學會,1979.
[4]大河內(nèi)康憲.日本語と中國語の同形語[A].日本語と中國語の対照研究[C].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2.
[5]曲維.中日同形詞的比較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5(6):34-37.
[6]施建軍.中日同形詞共時比較研究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課題[J].東北亞外語研究,2013(1):4-9.
[7]徐旻.新編日語口譯基礎篇[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35-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