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楊彩哲,王良宸,肖黎,張妲,王晨蕊,陳紅梅,王璐寧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由于糖尿?。╠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合并神經病變及不同程度血管病變而導致的下肢感染、潰瘍和/或深部組織破壞[1],是DM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全球DM患者的DF發(fā)生率為6.3%[2]。DF被認為是DM患者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3],伴足潰瘍DM患者的死亡率是不伴者的2倍,且該類患者主要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猝死風險高[4-6]。因此,對DF患者進行準確危險分層,預測其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風險十分重要。目前,國內外尚缺乏對DF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風險預測指標及心血管事件風險分層的研究。因此,篩選出一個精確地預測DF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風險的指標意義重大。合并外周血管疾?。╬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DF患者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7-8]。趾臂指數(shù)(toe-brachial index,TBI)是一種準確、簡易、無創(chuàng)的診斷PAD的方法,尤其是在DM患者中,TBI的靈敏度明顯優(yōu)于踝臂指數(shù)(ankle-brachial index,ABI)[9-10]。本研究旨在探討TBI對DF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的預測價值,為臨床更好地評估DF患者預后提供理論依據。
1.1 研究對象 以2014年2月—2016年9月在空軍特色醫(yī)學中心內分泌科住院治療的DF患者197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47例,女50例;年齡32~88歲,平均年齡(57.4±11.4)歲。納入標準:符合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2型糖尿?。═2DM)診斷標準和DF定義[1]。排除標準:(1)存在冠心病、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患者;(2)1型、繼發(fā)性、特殊類型DM患者;(3)伴有DM急性并發(fā)癥者;(4)妊娠及哺乳期婦女;(5)惡性腫瘤患者;(6)無法行TBI檢查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資料收集 回顧性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1)性別、年齡、吸煙史、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DM病程、既往史(如高血壓、高脂血癥、慢性腎功能不全)等一般資料;(2)糖化血紅蛋白(HbA1c)、肌酐、血脂指標〔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等實驗室檢查指標;(3)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他汀類藥物等用藥史。
各相關指標的判斷標準為:(1)吸煙總量>100支且目前仍在吸煙未曾戒煙定義為有吸煙史[11]。(2)BMI 24.0~28.0 kg/m2定義為超重,BMI>28.0 kg/m2定義為肥胖[12]。(3)在未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收縮壓(SBP)≥ 140 mm Hg(1 mm Hg=0.133 kPa) 和 /或 舒 張 壓(DBP)≥90 mm Hg定義為高血壓,一般需要非同日測量3次來判斷血壓升高及分級[13]。(4)在未使用調脂藥物的情況下,TC≥5.20 mmol/L、LDL-C≥3.40 mmol/L、TG ≥ 1.70 mmol/L定義為高脂血癥[14]。(5)計算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以eGFR <60 ml·min-1·(1.73 m2)-1為存在慢性腎功能不全[15]。
1.2.2 TBI測量 采用網絡化動脈硬化檢測裝置BP-203RPEⅢ(日本歐姆龍公司產)測量TBI。測量方法為:患者安靜平臥10~15 min,在患者雙側上臂肱動脈處和大拇指處綁上小袖帶,輸入相關參數(shù),儀器自動計算TBI。以患者左右兩側的低值作為該患者的TBI,以TBI<0.7為異常值[16-17]。根據TBI,將納入患者分為三組:以TBI≥0.7(Normal TBI)為N-TBI組(n=107),以0.5≤TBI<0.7(Low TBI)為L-TBI組(n=41),以TBI<0.5(Extremely Low TBI)為 EL-TBI組(n=49)。
1.2.3 心腦血管事件觀察 對納入者進行電話隨訪,記錄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記錄的心血管事件包括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急性冠脈綜合征(包括致命性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血運重建、心力衰竭入院、心源性死亡;記錄的腦血管事件包括腦卒中(腦梗死或腦出血)、一過性腦缺血發(fā)作、腦血管性死亡。心腦血管事件的診斷依據二級及以上醫(yī)院門診/住院相關資料,如心電圖、心臟超聲、心肌酶學、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顱腦CT或MRI等。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有1/5以上格子理論頻數(shù)<5或存在理論頻數(shù)<1時采用R×C表Fisher's確切概率法;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 s)表示,三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DF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繪制Kaplan-Meier生存曲線、建立Cox比例風險模型,評估TBI對DF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組計數(shù)資料兩兩比較調整檢驗水準為α=0.016 7。
2.1 三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三組患者性別、有吸煙史者占比、超重/肥胖者占比、HbA1c及使用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者占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年齡、DM病程及合并高血壓、高脂血癥、慢性腎功能不全者占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DF患者的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及影響因素分析197例患者的平均隨訪時間為(33.5±7.9)個月,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為13.7%(27/197)。以是否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為因變量(賦值:否=0,是=1),以TBI、年齡、DM病程及合并高血壓、高脂血癥、慢性腎功能不全情況為自變量(賦值:TBI,≥0.7=0、<0.7=1;合并高血壓,否=0、是=1;合并高脂血癥,否=0、是=1;合并腎功能不全,否=0、是=1;年齡、DM病程以實際值納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控制了年齡、DM病程及既往史后,TBI<0.7是DF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OR(95% CI)=11.034(3.486,34.922),P<0.05,見表2〕。
表1 三組DF患者基線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of diabetic foot patients
表2 DF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in diabetic foot patients
2.3 三組DF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197例患者中,27例(13.7%)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10例(5.1%)患者死亡。其中,急性冠脈綜合征11例、心力衰竭3例、心血管死亡8例、腦梗死3例、死于腦出血1例、死于腦梗死1例。三組患者3年隨訪期間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及死亡情況見表3。
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顯示:N-TBI組生存時間為35.24個月〔SE=0.429,95% CI(34.40,36.08)〕、L-TBI組生存時間為32.81個月〔SE=1.561,95% CI(29.74,35.86)〕、EL-TBI組生存時間為30.56個月〔SE=1.582,95% CI(27.46,33.66)〕。三組發(fā)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事件的風險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2)。
以是否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為因變量,以組別為自變量,建立Cox比例風險模型。結果顯示:以N-TBI組為參照,L-TBI組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HR(95% CI)為4.118(1.162,14.595)(P=0.028),校正年齡因素后的HR(95% CI)為4.749(1.199,18.804)(P<0.001);與N-TBI組比較,EL-TBI組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HR(95% CI)為10.731(3.608,31.814)(P=0.027),校正年齡因素后的 HR(95% CI)為10.495(3.210,34.313)(P<0.001)。
表3 三組DF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及死亡情況〔n(%)〕Table 3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in 3 groups of diabetic foot patients
DF作為DM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多伴有嚴重的血管及神經病變,被視為死亡的危險信號[3,18]。國外多項流行病學調查已證明了高死亡率與DF的相關性:一項利物浦足部診所的研究顯示,DF患者5年死亡率高達44%[19];一項基于挪威大型社區(qū)10年跟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DF患者死亡率為49%,無足潰瘍病史DM患者死亡率為35.2%,而非DM患者死亡率僅為10.5%[20]。DF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為心腦血管疾病[21],因此,如何準確預測DF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尤為重要。近年來國內外多個前瞻性研究針對DM人群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預測指標進行探討,包括ABI、TBI、足踝壓力(ankle pressure,AP)、足趾壓力(toe pressure,TP),發(fā)現(xiàn)低ABI、TBI、AP、TP均可作為DM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獨立預測指標[22-23]。在DM人群中,與ABI相比,TBI對PAD的診斷準確率更高[9-10,24]。這是因為DM患者通常存在動脈鈣化,可能導致ABI假升高或假正常,易導致PAD的漏診,足趾血管不太容易受鈣化影響,因此TBI可能是診斷PAD的一個更好標志物。
本研究以TBI作為DF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預測指標。根據TBI將患者分為N-TBI組、L-TBI組、EL-TBI組,三組患者年齡、DM病程及合并高血壓、高脂血癥、慢性腎功能不全情況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高齡、DM病程長及合并高血壓、高脂血癥、慢性腎功能不全的DF患者是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的高危人群,這與臨床工作認知相一致。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存在慢性腎功能不全、TBI<0.7是DF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OR值分別為5.304和11.034)。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顯示,TBI是DF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與N-TBI組相比,L-TBI組和EL-TBI組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HR分別為4.749和10.495。結合Kaplan-Meier生存曲線,表明隨著TBI降低DF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明顯升高。提示臨床工作中,應更加關注低TBI DF患者的心腦血管疾病篩查及預防。
此外,197例患者的3年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為13.7%,死亡發(fā)生率為5.1%。死亡率低于國內報道的17.9%~44.8%[25-26],也明顯低于國外報道的35%~49%[19-20,27]。分析原因為:(1)國內2項研究的心腦血管疾病人群占比為35.0%~44.8%,隨訪時間為3~5年,國外3項研究為DF全人群,包含心腦血管疾病人群,隨訪時間為5~10年,而本研究排除了心腦血管疾病人群,隨訪時間為3年,故死亡率較既往研究低。(2)本研究人群定期在本院隨訪,健康教育和診療相對規(guī)范,這也是死亡率較低的原因之一。EL-TBI組患者的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和死亡率最高,分別為34.7%和18.4%,通過與N-TBI組比,考慮與EL-TBI組患者年齡高、DM病程長、伴有慢性腎功能不全等有關。同時,通過比較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可見低TBI的DF患者3年死亡率明顯較TBI正常組高,且隨著TBI的降低心腦血管意外發(fā)生風險明顯增高。因此,盡管有研究顯示DF是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3],但依據本研究結果,應該對DF患者根據TBI進行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的危險分層,而不應一概而論。
圖1 三組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線Figure 1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is for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in 3 groups
圖2 三組患者發(fā)生死亡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線Figure 2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is of mortality in 3 groups
綜上所述,ABI是目前公認的診斷PAD的方法,但在DM人群中TBI更具優(yōu)勢。本研究分析了TBI對DF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并對其發(fā)生風險進行分層,可以為臨床識別DF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提供理論基礎,臨床上可以針對高危人群進行盡早診斷和治療,以達到預防和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的目的。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樣本來自單中心、樣本量偏小、隨訪時間偏短,下一步可納入多中心DF患者,延長隨訪時間,以進一步證實TBI的預測精確度。
作者貢獻:陳瑩、楊彩哲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結果的分析與解釋、論文修訂,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陳瑩、肖黎、張妲、王晨蕊、陳紅梅、王璐寧進行數(shù)據收集;陳瑩、王良宸進行數(shù)據整理、統(tǒng)計學處理;陳瑩撰寫論文;楊彩哲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