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壽利
摘要:漢字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將漢字文化與語文識字教學進行有機融合,既可發(fā)揮漢字教育的育人功能,又可達到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教育效果,有利于從小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并夯實小學生的漢語學習基礎。因此,筆者主要以漢字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有效實踐策略展開討論,以保障識字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漢字文化;教學策略
將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這本身就是教師開展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識字教學中融入漢字文化是語文教師開展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也是教師提高識字教學實效的關鍵手段,旨在讓學生基于文化理解的角度,增強個人的感官體驗,從而提高學生對漢字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培養(yǎng)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識字學習效果。
一、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實際現(xiàn)況
低段學生的主要學習任務就是識字,只是在新課改落實以來的識字教學中,低效化問題還沒有得到全面的解決,這不利于夯實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也影響了低段語文教學的整體質(zhì)量。
歸根到底是有的語文教師缺乏靈活的識字教學技巧,導致低段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感覺不到識字學習的魅力,容易出現(xiàn)機械識字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學生對生字的識記效果也會受到影響,長時間下來很容易遺忘以往學過的漢字。再加上有些教師并沒有足夠重視識字教學的文化傳播功能及其中的育人功能,單純只是讓學生學會記住這個字,學會寫這個字。
但實際上,在新型教學理念不斷涌現(xiàn)與發(fā)展的當下,識字教學的理念和教學方法也開始出現(xiàn)相應的變化,即教師以漢字文化為載體展開識字教學已經(jīng)成為當前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1]。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提高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與語文教學相融合的重視度,引導低段學生對漢字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刻的認識,進而提高他們對漢字的識記與理解效果。
二、漢字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有效策略
漢字文化與識字教學相融合,這符合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的文化傳承教育理念,教師應在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視角下,將漢字文化有機融入識字教學之中,具體可采取以下幾種教學策略:
1.從字源演變角度融入漢字文化
在低段語文的識字教學中,教師通過字源演變的過程來讓學生認識漢字的起源及其背后的文化,可實現(xiàn)漢字文化與識字教學的有機融合,有利于學生體會到漢字文化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的漢字文化魅力,讓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還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識記效果[2]。例如在新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春夏秋冬》一課的識字教學中,以“春”這一漢字為例,教師可將這個漢字的字源演變過程展示在學生的眼前。
“春”字的字源演變最早可追溯到早期的甲骨文,這個時期的“春”字在形體上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三個“木”,第二部分是一個“屯”,第三部分則是一個“日”,第一和第三部分都具有表意的作用,而第二部分則具有表音的作用,其含義為春陽普照大地,萬木滋容。直到春字演變?yōu)榻鹞男误w,用了艸、日來進行表意,并依舊用“屯”來表音。后來春字逐漸演變成秦小篆,在隸變之后,將艸、屯相結(jié)合,演變成古隸春字,漢字的上部為三個“+”和“人”字。隨后的漢隸“春”字演變成了“”和“日”,后來才演變成今日的楷書“春”字。通過這一字源演變過程,學生能夠感受到漢字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滲透的漢字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漢字的學習興趣,增強其漢字學習效果,提升其漢文化素養(yǎng)。
2.從漢字藝術角度融入漢字文化
漢字的神奇變化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識字好奇心,漢字藝術也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應注重引領小學生體會漢字藝術的魅力,并在這個過程中接受相關漢字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姓氏歌》的識字教學中,教材內(nèi)容涉及的諸多姓氏承載了比較豐富的姓名文化。漢字本身就具有較強的象形表異性,加上方塊漢字的獨特藝術表現(xiàn)力,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與漢字存在緊密關系的姓名文化。
例如在學習“李”這一姓氏時,教師可先為小學生講述“皋陶的子孫理征在被追殺途中食李果充饑而得‘李姓”這一故事,讓學生在歷史故事背景下體會“李”姓的漢字藝術文化:理征所吃的“李果”中的“李”包含了兩個部分,即一個木和一個子,分別表示樹木和后代、果實。根據(jù)這一點來看,學生可以體會到方塊字的神奇藝術魅力,能夠使其充分理解漢字的構(gòu)造和內(nèi)涵,并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識字學習成效。
3.將神話文化融入識字教學之中
古時候神話故事盛行,神話文化源遠流長,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誕生的漢字,無疑承載了豐富的神話文化。再加上低段學生具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他們對神話故事的喜愛特征非常明顯。為了增強小學生識字的興趣,教師在展開傳統(tǒng)文化視角下的識字教學時,應注重引入神話文化[3]。例如在《彩虹》一課的識字教學中,以“虹”字為例,教師可從這個漢字的“蟲”字偏旁入手,讓小學生了解“蟲”的含義,它并非單純指昆蟲,也指蛇和龍等動物。因為彩虹一直以來都是出現(xiàn)在雨后這一階段,而古人認為“虹”是一種可以呼風喚雨的龍,所以在造出這個漢字時,采用了“蟲”字偏旁。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識記這一漢字,教師可將“虹飲于河”的神話故事引入課堂之中:天空中有一條可以呼風喚雨的龍盤浮在天際,并且玩著身子飲著河中之水。當學生走進這一神話的生動情境之中,無疑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漢字的獨特文化魅力,有利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提高他們的漢字文化水平,并且可有效增強學生的漢字學習成效。
結(jié)語
中國擁有非常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漢字文化就是最基本的一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語文教師應承擔起漢字文化傳播的重要職責,讓漢字文化基因植根于語文課堂。為此,教師應以識字課堂為主要陣地,將漢字文化融入進去,在提高識字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契合度的前提下,實現(xiàn)提高識字教學效果和完成文化傳播教學任務的雙重目的。
參考文獻
[1]周筱,馬進.漢字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現(xiàn)實境遇與策略[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9,35(12):39-43.
[2]張慕玲.傳統(tǒng)文化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9(33):40-41.
[3]吳晶.文化視野下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J].中國教師,2019(S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