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祥鵬 張玉琳
目前,在我國很多地方,工傷保險的運行方式是由經辦機構將工傷(亡)職工的賠償款項,支付給用人單位的對公賬戶,用人單位再轉給工傷(亡)職工或其家屬。在實際操作中,經常發(fā)生用人單位克扣、截留工傷(亡)職工待遇的問題。用人單位是否有權克扣職工工傷待遇?工傷經辦部門如何避免此類現象的出現?
2016 年初,張某受單位指派,赴云南從事項目管理相關工作。2017 年9 月10 日18 時左右,張某在工地突發(fā)疾病死亡,經參保地人社局認定,張某為工亡。
2019 年3 月,工傷經辦機構向用人單位撥付了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和喪葬補助金。7 個月后,張某遺孀前來咨詢張某的工亡相關待遇及領取手續(xù)時,經辦機構發(fā)現用人單位并未將張某的工亡待遇支付給張某家屬。經向用人單位了解,張某在云南從事項目管理期間,賬目混亂不清,單位領導懷疑張某利用職務之便侵占了公司財產,但苦于沒有證據,就將張某工亡待遇克扣,經調解無效,最終張某遺孀將用人單位告上法庭。
近期,經法院判決,要求用人單位悉數歸還克扣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和喪葬補助金。
工傷保險由用人單位投保,目的在于降低用人單位用工風險的同時,保障工傷職工合法待遇。換句話說,工傷保險是替代用人單位承擔賠償責任的一種保險。
目前,工傷保險的運行方式是由經辦機構將工傷(亡)職工的賠償款項,支付給用人單位的對公賬戶,但這并非單位的投資經營性收益,也并不意味著用人單位在向職工支付相關待遇時,可以隨意降低賠償標準,克扣、截留賠償金額。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有的用人單位卻侵害了工傷(亡)職工的正常待遇,如何有效保障工傷職工的合法待遇,這是擺在工傷保險業(yè)務經辦機構面前的新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建立工傷(亡)職工待遇追蹤落實及配套制度,以有效應對用人單位截留工傷待遇的情況,切實保障工傷(亡)職工的待遇落到實處。
那么,用人單位克扣、截留工傷(亡)職工待遇的原因有哪些?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用人單位處在信息優(yōu)勝地位,工傷(亡)職工不清楚用人單位墊付的款項哪些是應該由用人單位支付的,也并不清楚哪些款項是工傷保險基金直接支付的,以及哪些款項可以由職工和家屬直接向工傷保險基金申領。職工及家屬處于信息被動地位,易受用人單位的蒙蔽。
二是工傷保險業(yè)務經辦機構除傷殘津貼(1~4 級)和生活護理費是直接支付給工傷職工的,其他的項目實行對公業(yè)務結算,報銷和賠償款項直接支付給參保的用人單位,再由用人單位向工傷(亡)職工及家屬進行支付,個人無法參與結算?;谝陨锨闆r的存在,一旦工傷待遇脫離了工傷基金賬戶,用人單位成了職工待遇的中轉站,業(yè)務經辦機構對待遇落實的情況將難以監(jiān)管。
用人單位克扣、截留職工工傷(亡)待遇存在一定的隱蔽性,因此,工傷職工和家屬不易發(fā)現,而且因為對公業(yè)務明細一般不向職工和家屬進行公布,所以即使用人單位面對工傷職工及家屬的質問,也會把責任轉嫁給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了解工傷保險知識和待遇的職工家屬,會向工傷保險業(yè)務經辦機構進行求證,核實自己的工傷待遇明細和款項,但是更多職工和家屬選擇了相信用人單位的話,還有一部分人選擇了妥協和忍讓。
用人單位克扣、截留工傷職工的待遇,不僅僅反映出了用人單位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也暴露出工傷業(yè)務經辦機構的監(jiān)管缺位,如果面對家屬的詢問和查詢訴求置之不理的話,甚至會淪為工傷職工家屬眼中的同謀。盡管工傷職工可以通過勞動監(jiān)察投訴和法律訴訟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但這無疑會造成工傷職工待遇享受時間向后推遲。
筆者認為,雖然工傷保險的參保單位為用人單位,工傷基金是用人單位的風險承擔者,代替用人單位賠償部分款項,但工傷保險屬于社會保險,其初衷和立意是保障工傷職工的權益,所以實際保障的是工傷職工。對用人單位而言,用人單位參保后獲得工傷保險基金的醫(yī)藥費報銷和減少用人單位賠償項目的權益;而停工留薪期間的工資福利和護理費用、傷殘津貼(5~6 級)、一次性傷殘就業(yè)補助金等,屬于用人單位發(fā)生工傷事故后自身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而工傷(亡)職工作為被保障的對象,職工及其家屬有獲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yī)療補助金、傷殘津貼、生活護理費、喪葬補助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供養(yǎng)親屬撫恤金等賠償項目的權利。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作為工傷基金的執(zhí)行機構,應當保障工傷(亡)職工及其家屬足額獲得賠償,如果工傷(亡)職工未享受到合法待遇,工傷保險業(yè)務經辦負有一定責任,因此需要調整目前的工傷職工待遇發(fā)放形式。
經查閱相關的業(yè)務經辦規(guī)程,筆者發(fā)現,允許參保的用人單位代替工傷職工進行工傷待遇申領,但并沒有明確說明經辦機構必須要將工傷職工的待遇對公處理,發(fā)放給參保的用人單位。正因為大部分的經辦機構默認地將工傷待遇發(fā)放給了用人單位,用人單位才有了克扣、截留工傷(亡)職工待遇的契機。既要從源頭上避免工傷基金“跑、冒、滴、漏”的現象發(fā)生,又要確保工傷(亡)職工及其家屬的待遇應發(fā)盡發(fā),落到實處,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工傷保險保障的閉合回路。為了保障工傷(亡)職工的合法待遇,筆者認為,應當從系統內部建立工傷(亡)職工待遇追蹤落實的配套制度,來規(guī)避社會風險和社會矛盾的出現。
首先,進一步完善規(guī)章制度,彌補政策上的空白。筆者查閱《工傷保險條例》(國務院令第375 號)(以下簡稱《條例》)的相關內容,發(fā)現《條例》并沒有對用人單位克扣、截留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的工傷職工補償款的行為作出相關的規(guī)定,盡管各地區(q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出臺本地區(qū)的工傷保險實施辦法,但是各地區(qū)的工傷保險實施辦法作為下位法不應當沖突上位法,行政行為應當遵循法無授權不可為,在無明確上位法支持的情況下,行政執(zhí)法將處在尷尬的位置,甚至在執(zhí)行和力度上大打折扣。
按照《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行政部門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guī)范性文件,而對規(guī)范性文件的審查會從是否超越制定機關的法定職權和授權范圍;是否與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等上位法的規(guī)定相抵觸;是否違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或者減損其合法權益等角度進行審查。因此,為了有效保障工傷職工的待遇,應當從上位法角度完善相關內容,明確用人單位克扣、截留工傷職工補償款的投訴渠道和處罰措施,有力地震懾違規(guī)的用人單位,增加其違法成本,從而保障工傷職工待遇的落實。
其次,轉變工傷保險業(yè)務經辦機構待遇結算的發(fā)放機制,實現不同項目結算的差別化發(fā)放。即應由用人單位墊付的且屬于工傷基金內可報銷的項目,如住院期間的醫(yī)療費、住院期間的伙食補助、異地就醫(yī)的交通食宿費等,由業(yè)務經辦機構支付給用人單位;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鑒定,涉及傷殘級別后應當發(fā)放給工傷職工的待遇,如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yī)療補助金及喪葬費、工亡補助金等,由業(yè)務經辦支付給個人或者其家屬。為保障職工待遇落實到位,方便工傷職工安心治療和康復,建議對工傷職工的待遇實行社保卡銀行功能的對接發(fā)放,從而實現了工傷業(yè)務經辦對離岸款項的落實追蹤和有效監(jiān)控。
最后,加強工傷保險普法宣傳和信息化建設,實現參保人員實時查詢的功能。強化工傷保險普法宣傳,清除工傷職工的政策盲區(qū)。只有將工傷保險的普法宣傳常態(tài)化,才能避免工傷職工的信息劣勢地位;加強工傷保險的信息化和系統化建設,參保人員可以通過身份證號或者社??ú樵儏⒈!⒗U費信息、工傷認定進度、工傷傷殘級別鑒定和停工留薪期確認的在線申請、工傷保險業(yè)務經辦的賠償項目和支付明細等,實現工傷職工憑身份證或者社保卡一站式查詢服務,消除信息壁壘,用外部的信息化手段,迫使用人單位不敢克扣、截留工傷職工的傷亡待遇,保障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