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婧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在小學階段要引導學生學會獨立閱讀,學會運用各種閱讀方法,逐步積累良好的語感,發(fā)展感受和理解能力。然而,不少小學生只能簡單理解作品,并未進入深度閱讀。深度閱讀指的是在閱讀中綜合應用、分享、掌握各種知識點,切換不同的視角展開的閱讀。
一、矛盾處,深化思維
小學生由于缺乏深度閱讀的能力,在理解作品內涵,體悟言外之意等方面能力不足,再加上閱讀基礎、悟性等都有差異,所以常常會讀出彼此矛盾的觀點。比如閱讀《將相和》一文時,由于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同,對廉頗這個人物的理解產(chǎn)生了分歧。有學生認為“廉頗是一個性格魯莽的人,而且爭強好勝、十分傲慢,我覺得他一無是處”。也有學生認為“廉頗知錯能改,這是其性格中可愛的地方”。于是,筆者利用學生思維上的這些矛盾點,組織他們展開自主辯論的活動,看看廉頗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有學生從文本中找到詞句證明自己的觀點:“‘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這證明廉頗其實并不魯莽,會冷靜思考問題,所以對方辯友說廉頗是性格魯莽的人,這一點不成立。”還有學生從其他人物入手證明自己的觀點:“從藺相如的舉動看,他對廉頗還是很尊敬的,如果廉頗真的一無是處,藺相如又怎么會如此尊重他呢?”學生基于文本,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入手,圍繞矛盾點展開分析,在辯論中越來越深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種釋疑解惑的活動,這樣能讓學生圍繞矛盾的觀點進行探索,能促使學生深度解析作品,最終掌握深度閱讀。
二、精彩時,個性演繹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作品都包含豐富的信息,教師需引導學生抓住作品的精華部分進行個性化理解體悟,讓學生學會自主梳理文章結構、理解文意、體會人物形象、了解作品背景、探索作品情感,提升閱讀認知能力。比如《寒號鳥》一文,以對比的手法描寫了勤勞的喜鵲和好逸惡勞的寒號鳥這兩個形象,能讓學生受到啟發(fā)、吸取教訓。筆者讓學生自主閱讀,用問題啟迪思考:“為何寒號鳥和喜鵲會有截然不同的結局呢?你覺得它們分別代表了什么?”在學生思維活躍、情緒激蕩時,引導學生展開個性化演繹活動,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學生將自己的創(chuàng)意融入作品中,很好地展現(xiàn)了他們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除了添加心理獨白以外,還嘗試用設計動作、添加旁白、解說等方式表達了對文意的理解。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演講活動等,都有助于其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若想提升學生參與的熱情,則要鼓勵學生自編自演。這樣一來,他們深度閱讀的效果就會得到提升。
三、成長點,洗禮靈魂
在小學生進入特定的閱讀情境后,教師要結合不同學生的群體特點,把握學生的閱讀訴求,讓學生通過對比閱讀、自主拓展搜索、仿寫創(chuàng)寫等活動獲得成長。比如《大禹治水》一文,不僅生動地展現(xiàn)了大禹的形象,更能讓學生洗滌靈魂。在指導學生閱讀時,筆者首先把握學生的成長點,利用學生對古代故事興趣濃厚的特點,引導他們拓展閱讀,鼓勵他們自主搜索各種神話傳說或古代的小故事。然后鼓勵學生展開對比閱讀,分別思考從這些故事的主人公身上能獲得怎樣的啟迪?最后鼓勵學生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讀過的故事,有學生閱讀了“夸父追日”,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認為夸父追趕太陽的行為十分可笑,很愚蠢,但是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他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各種‘攔路虎,如果能堅持下去,必能突破阻礙,學到真知識?!睂W生不僅從故事中提煉出了民族精神,更闡述了其對自己生活的啟迪和影響。合理結合生長點設置學習任務,能促使學生對文本深度消化,也有助于學生從淺閱讀走向深度閱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精準地找到切入點,幫助學生合理地規(guī)劃自主閱讀的思路,則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閱讀啟迪,能讓學生的閱讀思維變得更加活躍,也能促使學生逐步發(fā)展閱讀感知意識,從而提升他們的深度閱讀能力。(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梅山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