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加斌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他的散文“花未眠”中寫道:“凌晨四點醒來,發(fā)現(xiàn)海棠花竟然未眠,大吃一驚……”他或許以為海棠花和大多數(shù)花一樣,都會在夜晚掩面而息;或許他原來就知道海棠花在晚上是不眠的,卻在這個平常的“凌晨四點”,在不經(jīng)意的凝視中,突然間讀懂了她。從而他悟到:“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美是親近所得,多少個美麗的瞬間都被他粗心地忽略了?!?/p>
剛開始我對作者的“大吃一驚”很是不解:自然界這么多花,何曾像人一樣夜眠晝醒呢?這本就是一件非常平常的小事,何至于用上“大吃一驚”這個詞呢?細細思量,終于明白了,為川端康成擁有那樣一個不同尋常的“凌晨四點”而感到羨慕,為那不經(jīng)意間的第二次凝視而慶幸不已。原來讓我們“吃驚”的事物往往就是之前被我們“視而不見”的平凡,被我們“忽略不計”的平常。而這一切,都被這個“凌晨四點”所改變,一下子讓我們看清了之前不曾看清的一切,讀懂了那不曾言說的花語。
后來當我的目光每每與孩子清澈的眼神對接的時候,看到他們“不合時宜”的行為時,總是會想起這“美的啟迪”,想到多少含苞欲放的等待,多少自然而然的綻放,都被我們蒙昧的眼睛所忽視,都被我們習以為?!靶藜簟焙汀皠h除”。孩子們那如花般的小臉、天籟般的童音和無邪的眼睛那么純真,那么迷人,那么期待我們的微笑、贊揚和擁抱,但等來的或許是一臉的冷漠、虛偽的“夸獎”,甚至是讓他們“無地自容”的嘲諷……
我們常言:童年是美好的,孩子就是天使,童言是不能苛責的……當我們逐漸從小孩成長為大人時,內(nèi)心慢慢被所謂的“成熟”“責任”所填充,再也不給孩子留有“一席之地”。我們何曾靜下心來陪孩子一起長大,一起捉螞蚱,一起數(shù)星星,一起拾落葉……當我們想再聽聽“天籟之音”時,想蹲下去抱抱孩子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錯過了太多的美好,他們已經(jīng)和我們離得很遠很遠……
羅丹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究竟什么是美?我們常用“栩栩如生”這個詞來形容花鳥畫的形象和逼真,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去靜靜地關注一朵花的綻放,去關心一片葉的成長,去欣賞小鳥的可愛,去賞識大雁的優(yōu)雅。不能否認藝術設計的美妙絕倫,但與其在紙上感受靜態(tài)的“栩栩如生”,不如去親近動態(tài)的原汁原味。在你不經(jīng)意的凝視下,在下意識的注視中,就會發(fā)現(xiàn):哇!原來玫瑰花是這樣綻放的,小草是這樣破土而出的……
自然界如此,教育亦如此。當我們真正去關注孩子的言行舉止時,也一定會“大吃一驚”。原來在成人眼里,孩子那些不合常理的言行正是他們最真實的表達,那些不合邏輯的語言正是他們最渴望的需求。“驚訝”之余,便是最真心的守護,最深沉的解讀,最長情的凝視,于是,孩子就多了一個知音,我們也獲得了幸福。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最真實、最自然的美,一滴滾動的露珠,一只高唱的蟬兒,或者一群匆忙的小螞蟻……這在成人的世界里是多么的司空見慣,卻是孩子們奇思妙想的發(fā)源地。被成年人忽視的,往往是最真實的表達;被斥責的,則是最自然的美。不是孩子刻意“見微知著”,而是他們的眼里充滿了新奇,充盈著美的因子……
川端康成在那個不起眼的“凌晨四點”產(chǎn)生了異乎尋常的“頓悟”,由海棠花的未眠想到生活中的自然之美。其實除了那個時刻,任何時間,只要我們讓目光稍微停留,讓內(nèi)心稍稍柔軟一點,便會發(fā)現(xiàn)無限的大美……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二小學,金昌,737200)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