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書仙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閱讀過程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的自主閱讀、內化感悟,主動建構。教師可通過閱讀探究、小組匯報等形式,幫助學生自我梳理,清晰思維,在反思總結中提高閱讀能力,形成有效閱讀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維能力;閱讀策略;主動建構;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8-0083-02
在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認知、能力的主動建構,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踴躍思維,智慧梳理,有效反思,方能實現(xiàn)。教學中,筆者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fā),本著“學什么”“怎么學”的活動目標,探究學生樂學、會學、善學的實踐策略,讓教與學和諧協(xié)調,共生共長,從而實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清晰思維,主動建構,不斷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精心設計統(tǒng)領全局的主話題
根據(jù)國際閱讀素養(yǎng)測查標準,我們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始終當圍繞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這些基本的閱讀能力充分展開。也就是說,一篇課文從開始學習到最后結束,我們都可以循著這樣的目標去思考“學什么”“怎么學”這兩個問題。
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向我們介紹的是地球非常美麗,但又非常渺小和脆弱,蘊藏的資源也非常有限,我們大肆開采的后果已經(jīng)開始顯現(xiàn),由此,作者呼吁我們保護地球,不要寄希望于傷害她以后可以一走了之。有教師這樣展開教學:世界著名的雜志《時代周刊》,每一年都會評選出一位具有影響力的新聞人物……而在1998年,《時代周刊》評選的“年度新聞人物”居然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地球!地球,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答案就在今天我們要讀的課文里。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閱讀課文,然后告訴大家,讀了這篇課文以后,你的心情怎樣?
在學生盡情交流后,教師及時總結:地球對于我們的生活影響之大,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因此,她被評為年度新聞人物是有道理的,讓我們一起呼吁:人類只有——(生接:一個地球),請你好好——(生接:愛護她?。?/p>
上述教學中,教師將閱讀目標指向情感體驗,通過《時代周刊》的評選以及學生對閱讀時情感的匯報這些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引發(fā)學生對地球的珍惜之情,顯然跑偏了方向。其實,縱觀整篇課文,作者觀點明確,闡釋的過程也是步步為營,令人信服。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通過抓住關鍵句把握主要觀點”,我們就可以設計出一個供學生閱讀探究的主話題:“這篇課文中,作者列舉了哪些理由來證明他的觀點?”在這樣的大話題統(tǒng)領下,那些繁枝末節(jié)的小問題基本就“提領而頓,百毛皆順”了。
二、幫助學生清晰梳理探究過程
在課堂主話題的統(tǒng)領下,學生的實踐活動也就隨之而始。我們教師要給足學生充分質疑、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切不可走過場,流于形式。在進行“這篇課文中,作者列舉了哪些理由來證明他的觀點?”這一話題的探究時,筆者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搜集信息,而后小組討論,形成共識,最后集體匯報、交流。這樣,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思考的時間,積極發(fā)言的機會,自主修正、補充的余地,主動建構的意識:
師:剛才,每個小組都討論得非常熱烈,我看到不少小組內的記錄員都將組內成員的答案記錄下來了。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F(xiàn)在,就讓我們來聽聽大家的答案吧!
生:我們小組認為,作者的觀點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個地球是美麗的,但又是渺小的,我們不能肆意傷害她。
師:課文那么多自然段呢!你們只說了兩個理由,為什么?
生:雖然課文有9個自然段,但是,并不是每個自然段都給了一個理由。
生(附和):對,有些自然段是可以合并的,因為它們講的是同一個理由。
師:那么,哪些自然段不是講理由的,哪些又講了同一個理由?
生:我采用的是第三單元教給我們的閱讀方法——有目的地閱讀,我發(fā)現(xiàn)第一、八、九自然段并沒有講理由,而是在抒發(fā)自己的感慨,所以在閱讀到他們時就直接跳過去了。第二自然段有一個關鍵詞——渺小,這是作者給出的第一個理由,第三自然段,我畫出的關鍵詞是“資源有限”,第四自然段是“威脅”,第五、六、七自然段談的是“移居不現(xiàn)實”。這樣,我就找到了作者證明自己觀點的四個理由。
師:你的閱讀方法真好!美國的布朗·戴和瓊斯教授經(jīng)過長期的研究才發(fā)現(xiàn)了這個閱讀的方法。(出示:布朗·戴和瓊斯教授的閱讀概括法:1.略去不相干的資料;2.找出有代表性的詞句進行概述;3.對信息進行分類)你們達到教授的水平了!
在明確的話題探究活動中,學生的閱讀實踐會更加深入,思考問題也會靈動運用多種策略,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新問題,然后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產(chǎn)生新的認識,主動生成新的建構。
三、積極反思敞亮學生的思維全過程
很多時候,學生的閱讀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會遭遇很多攔路虎,如生字新詞、句意的理解障礙、內容概括的不夠準確、閱讀信息的捕捉片面等等。這些阻礙學生順暢閱讀的難題,有的我們需要積極給予疏導、點撥,有的則可以交給學生自己去聯(lián)系上下文去自我思考、感悟,還有的我們可以直接忽略,畢竟學生的認知和視野決定著他們對一些深奧的東西并不是這個年齡段所能面對的,統(tǒng)編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就主張:我們的閱讀有時不妨就讓學生“連滾帶爬”——現(xiàn)在先模模糊糊積累了,以后說不定哪個時段他就自己頓悟了。
像《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閱讀,學生在初讀交流時,給出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典型的有:“地殼那么堅硬,作者怎么說地球太容易破碎呢?”“礦產(chǎn)資源是怎樣慢慢形成的?”“有一些人保護,還有一些人破壞,怎么辦?”“地球真的被損壞得不能居住了,到時人類的生活會怎樣?”“破壞地球,然后拋棄再移居別的地方,是不是很自私?”……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大抵可以分類處理,如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自主理解“地球太容易破碎”的原因,辯論“如何對待破壞地球生態(tài)者”,在積極思辨中了解國家相關法律,對移居的可能性進行推測,提高閱讀的拓展意識等等。同時,對于學生探究的過程,我們要引導他們進行梳理、反思,在敞亮思維中總結閱讀方法,積累能力。
如在捕捉每一自然段的關鍵詞時,一學生如此敘述自己的思考過程:“在閱讀第三四兩個自然段時,我發(fā)現(xiàn)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一樣,都有現(xiàn)成的中心句,而第四自然段雖然也和第三自然段一樣講的是關于資源的問題,但直覺它們不是同一個意思,我反復閱讀,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直覺是對的,第三自然段講的是資源有限,第四自然段是說很多資源不能再生,這兩個肯定不能合并成一個理由了……”
學生對課文的閱讀探究離不開真正、有效的思維活動,教學中,我們教師要以適切的話題統(tǒng)領,組織他們開展真正的閱讀探究實踐活動,并幫助他們敞亮真實的思維過程,在及時反思、總結成功的做法中主動建構,提高素養(yǎng)!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