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林
[摘 要]借鑒學者葉嘉瑩的“興發(fā)感動”說,促使學生更深入地開展古詩詞賞析活動,能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的“真味”。通過聯(lián)系生活進行體驗,圍繞空白處展開想象,利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賞析,通過誦讀感悟提出自己的觀點等方法,在“興發(fā)感動”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賞析,能使其體會到古詩詞的精妙。
[關鍵詞]“興發(fā)感動”說;古詩詞;賞析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8-0058-02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由于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年代距離學生較遠,古詩詞作品都是作者人生積淀的產物,而小學生的人生經歷還不夠豐富,所以其對于古詩詞的感悟往往不夠深刻。圍繞怎樣賞析古詩詞的問題,學者葉嘉瑩提出了“興發(fā)感動”說,認為古詩詞賞析源自一種“力”,這種“力”是內心和外在事物接觸時的直接感動,“興”就是見物起興,就是看到某事物后內心的那種感動。在指導小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時候,教師要想辦法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感動,這樣才能提升學生古詩詞鑒賞的能力。
一、聯(lián)系生活,激活體驗
學者葉嘉瑩認為,詩人的內心世界在接觸了外物后,就會喚醒真情實感,這就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原因。欣賞者若沒有類似的感受是很難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想法的。所以,在指導學生賞析古詩詞時要鼓勵學生積極聯(lián)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看看生活中是否有類似的場景。這樣,有了激蕩情感的源頭,學生就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
二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二首》的《村居》雖然描寫的是古人的生活,但是其中體現(xiàn)出濃濃的生活氣息,這是小學生也能體會到的。所以在指導學生閱讀這首詩的時候,教師要鼓勵他們聯(lián)系生活進行體會?!霸诖号ㄩ_的日子里,放學后你會做什么呢?說說自己的感受吧?!睂W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進行表述:“我會和同學一起出去玩,看看桃花、櫻花什么的,會覺得很開心?!薄拔視屯瑢W一起出去采花,只有春天才能采到最漂亮的花?!贝藭r,學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生命氣息,感受到了春光之美。教師又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感受進行深入體驗:“大家閱讀一下詩歌,將自己想象成是一起放風箏的小朋友,你能體會到春天的美好嗎?”這激活了學生的體驗,促使學生生發(fā)出感動。
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和大自然、社會的接觸面也不多,所以他們往往很難產生切身的感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各種社會生活中,積極走入大自然,讓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從而加深對古詩詞的體會。
二、展開想象,填補空白
學者葉嘉瑩的“興發(fā)感動”說中,“感動”指的是對于作品的評價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說,讀者要參與到詩歌中去,才會有更多的感動。古詩詞中都有不少留白處,這是促使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好資源,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想象,嘗試填補其中的空白。
三年級上冊第17課《古詩三首》中《望天門山》展現(xiàn)了天門山的壯闊景象,體現(xiàn)出一種動態(tài)美。雖然作者在詩歌中沒有表現(xiàn)出自己的內心感受,但只要閱讀寫景部分的詩句就能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澎湃,感受到作者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情懷。在指導學生閱讀這首詩歌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想象,體會作者所描寫的天門山究竟是怎樣的狀態(tài),然后嘗試填補詩歌中的空白,說說作者在欣賞風景時的內心感受是什么。在多媒體課件的引導下,學生體會到了天門山壯闊的自然景觀,同時也和作者形成了共鳴,體會到了作者內心的感受。有學生嘗試填補空白:“作者似乎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力量,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他被這天地間的壯麗景象所折服?!薄白髡呦矚g這樣的景觀,因為這樣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和他自己的思想相契合,所以他喜歡天門山。”學生通過想象體會到了作者的內心波動。
葉嘉瑩認為,一個欣賞詩歌的人,若除了明白詞句的意思以外,沒有什么感受和生發(fā),那么只是“刻舟求劍的愚子”。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透過文字表面,去想象作者沒有表達出來的情感和思想,這樣學生的感動才會更深入。
三、知人論世,升華認知
要促使學生更好地進入“興發(fā)感動”的狀態(tài),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式進行詩詞賞析。因為作者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候,總是會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當時的時代背景融入其中,如不理解其端倪,則很難喚醒內心的感動。
在學習二年級上冊第8課《古詩二首》中的《登鸛雀樓》時,教師給學生介紹作者的生活經歷:“作者王之渙的仕途其實很不順利。他雖然很早就及第,也當過某地的官員,但是卻因為被人誣陷而被罷免,從此他開始了浪跡天涯的生活,那時候他還不到三十歲,而這首詩歌是作者三十五歲時創(chuàng)作的,他還如此年輕,為何就會有看透世事的感悟呢?”學生在了解了這一切后,再來讀這首詩歌,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學生提出:“我是不是能將這首詩歌看成是作者對自己的一種安慰和鼓舞呢?雖然作者的仕途很不順利,但是他依然沒有對生活喪失信心,他用這首詩歌表達了自己敢于探索的心境,體現(xiàn)了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后,學生的閱讀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對詩歌主旨的挖掘也更深入了。
葉嘉瑩認為,透過作者的人格性情來闡述其風格特點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提供詩歌的背景資料,并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搜索的方式去了解相關資料,這樣教學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以詩解詩,彰顯個性
以詩解詩是“興發(fā)感動”的最高境界,表現(xiàn)出欣賞者對詩歌的個性化感悟。在組織學生賞析古詩詞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用以詩解詩的方式進行體悟。如鼓勵學生找到同主題的詩歌,用其來解釋自己讀到的詩歌;如尋找同時期其他作者的詩歌,看看這些詩歌是否有什么共同點;又如找到該作者自己的詩歌,對比不同時期的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點。這些方法都能達到以詩解詩的效果,能讓學生讀出個性。
在指導學生學習三年級下冊第9課《古詩三首》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鼓勵學生采用以詩解詩的方法輔助閱讀:“你還知道哪些詩歌是思念自己兄弟或朋友的嗎?嘗試將這些詩歌找出來,并說說自己的閱讀感悟?!庇袑W生找到了蘇軾的《水調歌頭》,并將其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學生認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現(xiàn)出在重陽節(jié)對親人的思念,因為見不到親人,所以作者內心十分痛苦。而《水調歌頭》雖然也表現(xiàn)了對親人的思念,但是很顯然,蘇軾更為豁達,認為‘此事古難全,同時他也發(fā)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讓人體會到了作者是一個豪放不羈的人?!痹趯Ρ戎?,學生發(fā)現(xiàn),由于作者的性格不同,人生態(tài)度不同,寫同主題的詩歌時就會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
以詩解詩的方法有很多種,教師要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學習,最后鼓勵學生嘗試用小論文的形式展現(xiàn)自己的閱讀收獲。這樣也能促使學生在賞析中生成個性感悟。
在指導學生賞析古詩詞的時候,若能借鑒學者葉嘉瑩的“興發(fā)感動”說,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感悟,則能使學生更好地展開審美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增強學生的體驗,促使學生有感而發(fā),還要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賞析收獲。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