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聰
小學美術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充分體現了知識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不過有的思想性較鮮明,有的思想性較隱晦。在教學中,后者往往是進行思想教育的難點。對于這類教材思想性的發(fā)掘和提煉,我們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采用了以下幾種做法。
一、補充具體有思想性的教學內容
小學教學美術三年級下冊的第13課《彩墨的游戲》實際上是簡單的國畫教學。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是第一次接觸到“國畫”這個概念。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獨具風格。尤其中國畫的山水畫更是氣勢磅礴,意境深遠,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基于這種情況,在上課之前我先安排一節(jié)美術鑒賞課。通過介紹國畫的悠久歷史和藝術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沉浸在解說的情境中,欣賞中國山水畫中的自然風光。然后我還可以設計把國畫和油畫進行鑒別的教學步驟,讓學生通過親自鑒別,充分認識國畫與西方繪畫的異同,克服崇洋媚外的思想影響,并初步懂得必須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二、創(chuàng)新美術教學策略
雖然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轉變,但我認為只能以“四個結合”為依據,即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相結合;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相結合;與當地實際相結合;與教育教學管理相結合。由于我所任教的學校地處偏遠山村,所以,要真正地使美術教育為德育更好地服務,我只能從實際出發(fā),盡可能地利用農村小學的優(yōu)勢資源,針對農村孩子的特點,從農村的現有條件出發(f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及實踐操作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學會用自己的思想來思考、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用自己的意愿來創(chuàng)造,實現個性優(yōu)化和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fā)展。那么,美術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促進者、鼓勵者,如何才能結合實際,既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又能使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有趣味的學習氣氛中受到教育呢?
1.給學生更廣闊的繪畫空間
新課程強調課程的開放性,這就要求我們需要把眼光移出教材,移出教室,移出校園,給學生更廣闊的繪畫空間。如,我以《美麗的葉子》為課題,帶著學生到校園或林子里觀察各種花草葉子的形態(tài)、顏色、質感;也可先布置學生帶一些不同種類、形狀的葉子到教室,舉辦一個“葉子觀賞會”或“葉子的童話世界”。只有學生確確實實地看見了,摸著了,聞到了,觀察比較過了,他們才會對葉子有比較透徹的了解,才能畫出自己心中的葉子。
2.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繪畫興趣
學生普遍具有一種獵奇心理,新奇的東西往往會激起他們探索事物的強烈欲望。我們要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提高他們的繪畫興趣。如,在手工制作課上以《多彩的小風車》為課題,我先告訴學生將在野外舉行一個“美麗的小風車”的比賽,引起他們的興趣后,再告訴他們風車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最后才讓他們自己去設計風車的材料、外形及色彩。這樣,調換了教學步驟后,學生的上進心、競爭意識充分被激活了,教學效果果然事半功倍。
3.積極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美術課程評價具有其獨特的課程特點,在評價的同時也是學生學習欣賞領悟美的過程。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如果自己的作品能夠得到老師的表揚、認可,那么學生繪畫興趣會更濃,信心也就會更強。因此,我在學生的作品中多找優(yōu)點并加以肯定,對學生不夠完美的作品多給予鼓勵性的表揚,從而讓他們以更大的熱情和信心進行下一次的創(chuàng)作繪畫,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水平
4.聯系學生實際滲透教育
通過學科滲透教育,必須與學生實際相聯系,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例如:每逢新年,很多學生都要花錢買一些價格昂貴的賀年卡,相互贈送。這雖然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但要花很多的錢,既給家長增加了負擔,又不利于孩子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為此,在元旦到來之際,我在全校各班級都上了一節(jié)《制作賀年卡》的課。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繪畫水平,教給他們利用廢掛歷、刨花、布碎的等材料制作賀年卡的方法,并在教學中對學生們進行尊師敬老、團結友愛、勤儉節(jié)約和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教育。學生在學作賀年卡的過程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提高了審美修養(yǎng),受到了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美育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素質人才的作用越來越大。它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培養(yǎng)美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