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銘鈺
內容摘要: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對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而詩歌翻譯一直被公認為是翻譯中最難的文學體裁之一,令廣大翻譯學習者和工作者望而卻步。詩歌翻譯泰斗許淵沖先生主張的“三美論”恰恰在英譯唐詩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啟發(fā)和指導作用。本文以許淵沖先生英譯的唐詩為例, 通過原文與譯文對比, 旨在使廣大譯者領會許淵沖先生如何將其“三美論”應用于唐詩英譯之中,以為詩歌譯者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三美論” 許淵沖 詩歌翻譯 唐詩英譯
一.“三美論”的概述
眾所周知,許淵沖先生在詩歌翻譯方面頗有造詣,他從事文學翻譯長達60余年,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在多年的翻譯實踐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翻譯理論。按照他本人的說法就是“美化之藝術、創(chuàng)優(yōu)似競賽”。20世紀下半葉,許淵沖先生基于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所說的“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提出了“三美論”(陸鈺明,1991:55),即“詩歌翻譯不僅應忠于原文,還應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許淵沖, 2007:18)。他表示:譯文要再現(xiàn)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義、雙關義、深層義、言外義等,即“意美”;“音美”主要指平仄、節(jié)奏、雙聲、疊韻、押韻等;而“形美”則要求譯文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如長短、對仗等)。翻譯時不僅要傳達出詩的原意,同時也需傳遞出原詩的韻味和魅力?!叭勒摗倍紝υ姼璺g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美”的基礎是意似、音似及形似?!白非笠馑凭褪且獋鬟_原文的內容,不能錯譯、漏譯、多譯?!保ㄔS淵沖1984:52)當“意似”和“意美”發(fā)生矛盾時,應舍“意似”而求“意美”,因“‘意似只是表層結構,‘意美才是深層結構”(許淵沖1984:64)。而音美,指的是“節(jié)調、押韻、順口,聽起來好聽”(許淵沖1984:65)。在許先生看來,詩歌翻譯一定要體現(xiàn)音韻和格律?!叭绻娪昧隧嵞_而譯詩不用,那無論如何也不能移植原詩的‘意象、意境和氣氛,因為詩的內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許淵沖1984:94)。至于形美,主要是指詩歌的“長短”和“對稱”?!白詈媚軌蜃龅健嗡?,至少也要做到‘大體整齊”(許淵沖1984:58)。
許先生還認為,“三美”的地位不是并列的,而是有輕重、主次之分的?!叭乐?,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我們要在傳達原文美意的前提下, 盡可能做到三美齊備。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一定要盡可能傳達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許淵沖1984:74)。
二.“三美論”在唐詩英譯中的應用
在許氏看來,翻譯是一門藝術,“需要在藝術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作,翻譯理論同樣也是藝術,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是翻譯實踐的總結和提煉,應隨著翻譯實踐的變化而變化”(錢雅欣,2004:21)。要翻譯出唐詩中所蘊含的情感和韻味,譯者需具備一定的文學功底,并掌握當時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tǒng)及詩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深入剖析作者寫詩的意圖,然后再用地道的譯文將原詩的意蘊再現(xiàn)給目的語讀者,以期達到原詩的藝術效果,使得目的語讀者最大限度地體會原詩的藝術美感。
1.意美
許淵沖先生認為,意美是詩歌翻譯的第一要務,是“三美論”的核心和關鍵。意境美是詩歌形式美和音韻美的最終目的和歸宿,也是詩歌美的最高境界。對于詩歌的意境美,許淵沖先生表示:“傳達了原詩意美,而沒有傳達音美和形美的翻譯,雖然不是譯得好的詩,還不失為譯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沒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的翻譯。(張智中,2006:85)”因此,保留原詩的意境美對于翻譯詩歌的譯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以許教授英譯的唐詩《西宮秋怨》為例:
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卻恨含情掩秋扇,空懸明月待君王。
The lotus bloom feels shy beside the lady fair,
The breeze across the lake takes fragrance from her hair.
An autumn fan cannot conceal her hidden love,
In vain she waits for her lord with the moon above.
首先,這是一首宮怨詩,描寫的是封建古代深宮內的女子幽居后宮,為等君王寵幸而日復一日虛度青春,浪費光陰。其次,這首宮怨詩表面上描寫宮女失寵的不幸,其實真正要表達的是詩的作者王昌齡對自己懷才不遇,得不到君王賞識,仕途不順的抑郁之情。詩的第一句“芙蓉不及美人妝”描寫宮女的美貌,譯者沒有使用比較級直接翻譯,而是譯為“l(fā)otus bloom feels shy”,芙蓉花在宮女旁邊都覺得害羞,認為自己不及宮女的美貌,譯者獨具匠心地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地用芙蓉的害羞來反襯出宮女美麗的容顏。原本靜態(tài)的語言在譯者筆下一下子生動起來,使整首詩都有了生命力,讓人不自覺的就在腦海中描繪出那株芙蓉及那名宮女的倩影,浮想聯(lián)翩,極富意境之美。詩的最后一句“空懸明月待君王”,十分清晰地描寫了宮女在深宮內孤獨寂寥地等待君王,陪伴她的只有黑夜里的那一輪冷月,她就這樣無聲無息地等待著,等待著可能永遠不會再來寵幸她的君王。譯者翻譯這句詩時,把“空”字譯得尤有神韻,他譯為“in vain”,這里的“空”并不是指空蕩,而是指“徒勞,沒有結果”,宮女的這種等待是徒勞的,這里的 “in vain”深刻地描繪了宮女內心的寂寥哀苦,失去寵幸,永遠只能連同自己的青春美貌鎖在這深深庭院,陪伴她的也只有夜晚的那輪冷月,即譯者所譯“with the moon above”。寥寥數(shù)語,就勾勒出了一輪孤月下,一位美麗女子的嗟嘆命運的寂寞身影,傳達出了原詩的意境美。
2.音美
中國唐代詩歌極具藝術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唐詩追求音韻美,注重平仄,押韻,韻律并且善用疊詞,讀之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而在英譯唐詩時如果也追求音韻美,就會給詩歌翻譯又增加一層難度,因此翻譯界有人認為翻譯詩歌不必追求音韻美,只要傳遞意境美就夠了。但許教授主張要盡可能再現(xiàn)原詩的音韻美,如果放棄了這種音韻美, 唐詩美感就會喪失很多。他力求譯文具有嚴格的韻律, 音步和句數(shù), 使譯文和原詩一樣和諧統(tǒng)一富于美感。許教授認為:“唐詩的‘音美”,首先是押韻。因此,翻譯唐詩即使百分之百傳達了原詩的‘意美,如果沒有押韻,也不可能保存原詩的風格和情趣”。由此可見,保留原詩的“音美”對于譯者英譯唐詩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以許教授英譯的唐詩《春曉》為例: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春曉》這首詩是詩人孟浩然對春天的描寫和想象,詩人抓住春日的早晨萬物剛剛蘇醒的時刻展開聯(lián)想,生動傳神地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的絢麗圖景,抒發(fā)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出對照樣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轉為惜春。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從韻律來看,許教授的譯本采用了尾韻以再現(xiàn)原詩的“音美”。原詩韻律整齊和諧,第一、二、四句的末尾“曉”“鳥”“少”字押“ao”韻,因而讀起來朗朗上口。為了保留這份音韻美,譯者在翻譯時采用了押尾韻的方式, 在譯文中具體體現(xiàn)為“l(fā)ying”和“crying”押尾韻,“showers”和“flowers”押尾韻,使譯文保持了一定的韻律規(guī)則,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了原詩的韻律,以實現(xiàn)了“三美論”中的音美原則,使英譯后的唐詩不失音韻美的魅力。
3.形美
唐詩以格律著稱,對仗工整,前后長短相同,錯落有致。形美主要是指譯詩和原詩的行數(shù)是否一致, 分節(jié)是否相當。譯者在翻譯時要盡可能讓目的語讀者讀到相同效果的譯文,如果譯詩和原詩行數(shù)一致, 分節(jié)相當,在句子長短方面和對仗工整方面做到了形似,就基本體現(xiàn)了原詩的形美。以許教授英譯的唐詩《夜下征虜亭》為例:
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
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My boat sails down to River Tower,
The towers bright in the moonlight.
The flowers blow like cheeks aglow,
And lanterns beam as fireflies gleam.
這是李白所描繪的從征虜亭(今南京)到廣陵(今揚州)一帶的江中夜景,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出游的喜悅之情。小舟朝廣陵駛去,明月照著征虜亭。遠望山花如美麗的繡頰,江上漁火像點點的流螢。從行數(shù)和分節(jié)來看, 原詩是五言絕句,譯文行數(shù)與原詩一致,除第一句有九個音節(jié)外,其余每句八個音節(jié),較好地傳達了原詩的形美。從對仗來看,原詩是工整的對仗,“山花”對“江火”,“繡頰”對“流螢”,許教授的譯詩也力求傳達這種形式之美,可以看到譯文后兩句也是對仗工整,“flowers”對“l(fā)anterns”,“blow”對“beam”,“cheeks”對“fireflies”,“aglow”對“gleam”,非常嚴謹?shù)乇A袅嗽娝械膶φ讨蚊?,這十分令人嘆服。
三.結語
從上述對許淵沖教授英譯唐詩的分析來看,其“三美論”對中國古詩的英譯有極大的指導作用。保留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能使目的語讀者最大限度地體會到原詩的意境,神韻和風姿。對比原詩和許教授的譯作,我們會驚嘆其高超的翻譯技巧,會被他不是原作韻味的譯詩所折服。毫無疑問,他的翻譯和翻譯理論把詩歌翻譯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無論是他兢兢業(yè)業(yè)的翻譯態(tài)度,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獨樹一幟的翻譯理論,還是他令人嘆服的精彩譯作,都給我們的翻譯之路指明了方向,我們應該以之為鑒,向之學習。
參考文獻
[1]許淵沖.中詩英譯探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3]錢雅欣.許淵沖文學詩歌翻譯理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4]陸鈺明.中國詩歌翻譯理論漫評[J].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1991.
[5]張智中.許淵沖與翻譯藝術[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學院英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