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成 綜述,程 標,2△ 審校
(1.遵義醫(yī)科大學,貴州 遵義 563000;2.四川省醫(y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72)
隨著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術和新型抗栓藥物的進展,PCI后缺血事件發(fā)生率顯著降低,進一步增加療效、降低不良事件、減少出血風險是關鍵。有研究表明,與不發(fā)生出血并發(fā)癥相比,出血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增加2~3倍。因而,平衡缺血和出血風險至關重要,是目前研究的焦點、熱點、難點。本文就近年來PCI術后抗栓治療進展作一綜述。
冠狀動脈介入經(jīng)歷了四次里程碑式的發(fā)展,從單純的球囊擴張術到生物可吸收支架(bioabsorbable scaffold,BRS),每一次技術的革新均旨在降低支架內(nèi)再狹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發(fā)生率[1,2]。隨著PCI器械和技術的不斷進步,PCI的適應證不斷拓寬,無保護左主干、分叉病變、慢性完全閉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變等不再是PCI的禁區(qū)。隨著PCI路徑、腔內(nèi)輔助影像技術以及血流功能學檢測不斷優(yōu)化,PCI也在不斷優(yōu)化,其術后抗栓治療策略也隨之改變。
2.1 抗血小板治療的應用進展冠心病(CHD)是血栓性疾病,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在血栓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阿司匹林是最早被證實可以降低CHD缺血事件發(fā)生的抗血小板藥物,現(xiàn)已成為PCI患者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中的基石。大量循證醫(yī)學證據(jù)證明,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lián)合應用可以顯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改善PCI術后患者預后,已成為國內(nèi)外指南PCI術后治療的標準推薦。但氯吡格雷自身的一些不足成為影響其臨床療效的主要因素,如起效時間晚、個體差異大、生物轉化率低。近年來,抗血小板藥物的進展主要在新型P2Y12受體拮抗劑的應用。臨床試驗表明,在PCI患者中,新型P2Y12受體抑制劑(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的ADP受體阻斷作用更強且可預測,在預防缺血事件方面優(yōu)于氯吡格雷,但同樣也增加了出血風險。普拉格雷目前尚未用于國內(nèi)臨床。PLATO[3]研究結果表明,相比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復合終點事件發(fā)生率相對降低16%(9.8% vs 11.7%,HR 0.84,P<0.001)且大出血風險并未增加。從2012年《中國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開始推薦PCI術前應用替格瑞洛。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人群中替格瑞洛推薦已提升至I,B級,急診PCI及氯吡格雷使用禁忌或抵抗的患者優(yōu)先考慮[4]。替格瑞洛的問世為ACS 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療提供了更佳的選擇,但臨床實踐中,仍應該注意權衡利弊,合理評估患者的獲益與風險,尤其是出血風險高、肺/腎功能不全或心動過緩的患者。
2.2 抗凝治療的應用進展PCI手術中容易引起血管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等激活凝血系統(tǒng),形成血栓,對近期和遠期預后產(chǎn)生不良影響??鼓贏CS和PCI的治療中發(fā)揮不可或缺的作用。普通肝素是最早應用于PCI中的抗凝藥物,目前仍是首選。但近年來,大量臨床研究證實了低分子肝素具有臨床有效性及安全性。ATOLL試驗[5]入組了91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診PCI的患者,結果顯示,依諾肝素在降低缺血終點和死亡率方面優(yōu)于普通肝素。但嚴重腎功能不全者(eGFR<30 ml/min)仍首選普通肝素,如使用低分子肝素需減少皮下注射次數(shù)(直接給予1 mg/kg 皮下注射qd)。在接受PCI的患者中,磺達肝癸鈉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發(fā)生率較高,指南不推薦其用于PCI患者抗凝治療。與肝素相比,比伐盧定抗凝作用更可預測,療效明確穩(wěn)定,出血并發(fā)癥少,高齡、出血高?;颊吒踩?。2018年高齡老年ACS患者規(guī)范化診療中國專家共識[6]推薦在高齡老年ACS患者急診或擇期PCI中,比伐盧定作為高出血風險或合并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等的首選。對于合并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PCI術后抗凝治療方案下文將詳細論述。
3.1 缺血評分對于ACS患者,指南建議使用GRACE、PURSUIT、TIMI評分評估缺血風險,3種評分對于1個月的終點事件預測價值相似,GRACE評分對1年終點事件的預測價值更大。臨床實踐中GRACE評分應用更廣泛,ESC 2015年NSTE-ACS指南推薦GRACE評分進行介入策略危險分層。
3.2 出血評分目前針對院內(nèi)及術后1個月內(nèi)的出血預測模型有CRUSADE、ACUITY及ACTION評分。CRUSADE評分和ACUITY評分算法簡便,對PCI患者1個月內(nèi)的出血具有良好預測價值,廣泛應用于臨床。但二者對服用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及合并口服抗凝藥物(oral anticoagulants,OAC)患者的出血風險預測價值有待驗證。ACTION評分需要納入變量較多,算法比較復雜,其在臨床上的推廣應用受到限制。針對院外長期出血風險預測模型有DAPT、PRECISE-DAPT及 PARIS評分。DAPT模型可預測PCI術后1~2.5年內(nèi)發(fā)生主要出血與缺血綜合風險。但該模型未納入PCI術后1年內(nèi)發(fā)生主要出血和缺血事件的患者及同時合并缺血和出血高危因素患者,應謹慎選擇該模型應用的適宜人群。PRECISE-DAPT預測模型用于預測PCI術后1周以后接受不同時長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DAPT)患者出血事件的風險,該模型考慮了出血高風險患者PCI術后不同時長DAPT的出血風險,可以與DAPT模型形成互補,對接受新型抗血小板治療的PCI患者具有良好的預測出血的價值。PARIS評分是首個預測PCI術后患者院外2年內(nèi)發(fā)生出血的風險模型,旨在探索根據(jù)出血與缺血風險預測模型選擇DAPT時長。
對于PCI合并AF的患者,還需采用CHA2DS2-VASc評分評估患者發(fā)生腦卒中的風險,決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療,同時也需進行HAS-BLED評分評估患者接受抗凝治療的出血風險[7]。
4.1 穩(wěn)定性冠心病(SCHD)國內(nèi)外指南[8~10]均推薦穩(wěn)定SCHD擇期PCI植入藥物洗脫支架(DES)的患者,DAPT(阿司匹林+P2Y12受體拮抗劑)治療6個月。對于高出血風險患者,可考慮縮短DAPT(1或3個月),出血風險低而血栓風險高的患者可延DAPT(氯吡格雷+阿司匹林)>6個月而≤30個月;經(jīng)藥物洗脫球囊(DCB)治療的SCHD患者考慮DAPT治療6個月;植入BRS的患者DAPT至少12個月,如患者出血風險低,可以考慮延長DAPT至3年或更長直至支架吸收。
4.2 ACS目前國內(nèi)外指南針對ACS患者植入冠狀動脈支架(包括BMS、DES、BRS)仍然推薦DAPT療程≥12個月并建議使用DAPT評分和PRECISE-DAPT評分評估患者血栓形成/出血風險,制定個體化療程。
4.3 AFAF合并ACS和/或接受PCI患者的抗栓治療管理推薦見表1。
表1 房顫合并PCI患者抗栓治療方案[11]
如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藥,以下方案可減少出血風險:①達比加群110 mg、2次/天+氯吡格雷75 mg/d;②利伐沙班15 mg、1次/天+氯吡格雷75 mg 1次/天;③利伐沙班2.5 mg、2次/天+DAPT(氯吡格雷75 mg 1次/天+阿司匹林100 mg/d)。
臨床工作中,不能籠統(tǒng)對所有患者進行“一刀切”式的DAPT治療方案,遇一些特殊情況應該具體分析,因人而異,制定靈活且務實的個性化治療策略。
5.1 老年患者老年CHD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有其獨特的病理生理特點。高齡不僅是出血增加的風險因素,也是缺血風險增加的危險因素。高齡老年(≥75歲)患者由于其臨床特征復雜,常被排除在隨機對照試驗之外,缺乏循證醫(yī)學證據(jù)。PLATO研究對高齡老年患者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氯吡格雷與替格瑞洛治療組在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及卒中復合終點及大出血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而KAMIR-NIH研究顯示,替格瑞洛較氯吡格雷在高齡老年患者中TIMI大出血風險明顯增加(HR:5.352,95%CI:1.412~20.288)。雖然PLATO研究中,替格瑞洛組大出血風險與氯吡格雷相比無明顯差異,但納入的主要為歐美人群。研究發(fā)現(xiàn),與歐美人群相比,亞洲人群的缺血風險相對較低而出血風險更高。KAMIR-NIH研究是基于東亞人群的研究,對國人用藥的指導意義更大。專家建議,75歲以上的ACS或PCI患者進行DAPT治療時,應在阿司匹林基礎上首選氯吡格雷。
DAPT研究[12]為一項國際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旨在探討PCI術后延長DAPT治療的風險和獲益。共納入了9961例PCI術后完成了標準DAPT治療12月的患者(平均年齡61歲),隨機分為繼續(xù)DAPT治療18個月和單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組。研究發(fā)現(xiàn),延長DAPT明顯降低患者支架內(nèi)血栓(HR:0.29,95%C:0.17~0.48)、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HR:0.71,95%CI:0.59~0.85)和心肌梗死(HR:0.47,95%CI:0.37~0.61)的風險。PEGASUS研究[13]為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入選心肌梗死后1~3年具有高缺血風險患者,隨機分為DAPT治療組(替格瑞洛60 mg或90 mg,2次/天)和阿司匹林單藥抗血小板治療組,平均治療期為33個月。分析顯示,與單藥阿司匹林治療相比,DAPT明顯降低了心血管死亡、心梗及卒中的復合終點事件風險。上述兩項研究入組的均為缺血高?;颊?,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對于高缺血風險患者,PCI術后延長DAPT至30~36個月可能獲益。亞組分析顯示,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DM)、周圍血管病等其他缺血高危因素者獲益更明顯。對于年齡≥75歲的ACS PCI術后患者,如缺血評分為高危,尤其合并其他缺血高危因素(如心肌梗死、DM等),而出血風險較低時,可考慮適當延長DAPT。
一味強調(diào)延長DAPT不僅增加出血事件,而且增加醫(yī)療支出,同時患者依從性較差,可能抵消降低缺血風險帶來的獲益。2006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牽頭的、隨訪5年的CREATE多中心、前瞻性注冊研究(ACS占72%)結果表明,與12個月DAPT相比,6個月時停用氯吡格雷而單用阿司匹林治療(約80%)并不增加缺血風險。I-LOVEIT-2研究[14]是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隨機、雙盲非劣效試驗,共納入1829例置入新一代DES的患者,平均年齡60歲,中低危ACS占81.8%,隨機分為短程(6個月)或長程(12個月)DAPT組。分析顯示,短程DAPT組與長程DAPT組靶病變失敗率相當(6.8%vs.5.9%,95%CI:1.37%~3.11%,非劣效P=0.0065)。18個月的隨訪顯示,兩組患者的靶病變失敗率和臨床凈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相似(7.5% vs 6.3%,log-rankP=0.32:7.8% vs 7.3%,log-rankP=0.60)。上述研究結果表明,部分ACS PCI術后患者可考慮縮短DAPT療程。與DAPT研究和PEGASUS研究中延長DAPT療程顯著降低缺血不良事件不同,該部分研究中短療程DAPT治療效果并不劣于長程DAPT??紤]原因為該部分研究入選人群大部分為中低危PCI,目前關于縮短ACS DAPT療程的相關研究均基于缺血風險低危的患者。雖然無對75歲以上高齡患者的亞組分析結果,但考慮到高齡患者出血風險更高,對于中低危PCI的高齡患者可考慮適當縮短DAPT療程。但針對75歲上患者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仍不足,需進一步研究深入探討高齡患者最佳DAPT療程。
5.2 合并糖尿病DM是PCI術后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進展和ISR的公認危險因素,有研究報道,與非DM患者相比,DM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2~4倍。鑒于DM患者缺血風險高,研究發(fā)現(xiàn),更強效的抗血小板治療策略可能改善患者的預后。PLATO研究亞組共納入DM患者4662例,胰島素治療約占23.2%。分析顯示,替格瑞洛可降低主要終點事件發(fā)生率,對于HbA1c>6%的DM患者替格瑞洛可使主要終點事件、全因死亡絕對風險分別減少2.8%和1.8%。合并DM的PCI術后患者,替格瑞洛更強效的抗血小板作用可能使患者獲益。
Thukkani等[15]分析了接受PCI的28849例患者數(shù)據(jù),分為3組,無DM組(n=16332),口服藥物或飲食治療的DM組(n=9905),胰島素治療的DM組(n=2612)。PCI術后均服用DAPT。結果顯示,與標準治療時程(1年)相比,延長(>1年)DAPT可降低合并DM PCI術后患者死亡風險(HR:0.59,95%CI:0.42~0.82)及死亡或心肌梗死發(fā)生率(HR:0.67,95%CI:0.49~0.92)。該研究表明,延長DAPT可改善DM患者置入DES后的晚期存活率。DAPT研究和REAL/ZEST-LATE研究結果顯示,DM患者PCI術后DAPT延長至24~30個月可減少支架內(nèi)血栓和心肌梗死的發(fā)生率。
5.3 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除了影響藥物代謝,也是PCI術后缺血和出血高危因素。研究表明,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的ACS患者出血和缺血風險隨腎功能的惡化而增加。
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療藥物的選擇需根據(jù)腎功能不全的程度分層評估。OPT-CKD研究共入選60例合并輕至中度腎功能不全的NSTE-ACS患者,阿司匹林聯(lián)合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治療,結果顯示,替格瑞洛起效更快、血小板抑制作用更強。PLATO研究共入選15388例ACS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與氯吡格雷相比,在中度腎功能不全患者中,替格瑞洛顯著降低全因死亡(10.0% vs 4.0%,P<0.05)和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 (17.3% vs 22.0%,P<0.05)風險,主要出血風險無顯著差異。但在重度腎功能不全患者中,替格瑞洛明顯增加腎功能衰竭(5.4% vs 13.6%)和大出血(11.33% vs 19%)風險,且血肌酐水平升高的比例顯著增加(0 vs.6.4%,P=0.0225),替格瑞洛聯(lián)用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顯著增加發(fā)生腎性不良事件的風險?;谝陨涎C醫(yī)學證據(jù),專家共識推薦對eGFR<30 ml/min時,首選的DAPT方案為阿司匹林100 mg/d聯(lián)合氯吡格雷75 mg/d。合并輕中度腎功能不全的高危PCI患者替格瑞洛可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如需聯(lián)合ARB治療,DAPT首選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如需選用替格瑞洛應密切監(jiān)測腎功能。而鑒于該研究將透析患者排除在外,對透析人群缺乏有力證據(jù),透析患者目前仍推薦使用氯吡格雷。
5.4 復雜冠狀動脈病變PCI復雜冠狀動脈病變包括>20 mm的彌漫性長病變、極度彎曲或>90°的成角病變、CTO病變、無保護左主干病變以及嚴重鈣化病變等。2017年ESC DAPT指南[4]將復雜冠狀動脈病變定義為缺血高危因素。
該類患者PCI術復雜,術中并發(fā)癥和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增加。術中使用腔內(nèi)影像學(IVUS或OCT)優(yōu)化手術過程及術后強效抗栓治療可能改善患者預后。在PLATO研究中,共納入15388例CHD患者,其中30%的患者存在復雜冠狀動脈病變。與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使心血管復合終點事件相對風險減少15%(14.9% vs 17.6%,P<0.05);其絕對風險降低更明顯,復雜病變組與非復雜病變組分別為2.7%和1.2%。兩組患者在出血方面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提示,無論ACS患者冠狀動脈病變類型如何,替格瑞洛治療均能使其獲益,而復雜冠狀動脈病變者絕對獲益更大。
復雜PCI后延長DAPT似乎可減少缺血風險。Giustino等[16]對6項試驗進行事后分析,共納入9577例患者,17.5%的患者接受復雜PCI,術后接受3~6個月和≥12個月DAPT治療。結果顯示,與3~6個月DAPT相比,復雜PCI患者接受≥12個月DAPT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調(diào)整后HR: 0.56,95% CI:0.35~0.89)較非復雜PCI患者(調(diào)整后HR: 1.01,95%CI: 0.75~1.35,P交互=0.01)顯著降低,且獲益程度隨著手術復雜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上述研究結果提示,復雜PCI術后選擇更強效的抗血小板藥物(替格瑞洛)并延長DAPT可以改善患者預后。但在為復雜PCI患者制定DAPT方案時,應綜合患者手術風險因素,充分評估延長DAPT的出血風險。
5.5 消化道出血高危人群抗血小板治療中出血事件以消化道出血最常見,對消化道高出血風險人群,在藥物使用過程中尤其需要密切隨訪。專家建議:①消化道出血高危風險的PCI患者(包括老年人、NSAIDS、糖皮質(zhì)激素等),建議在DAPT基礎上(首選氯吡格雷)加用PPI 1~3個月;②既往消化道出血或在DAPT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延長PPI使用至3~6個月,其后可間斷服用PPI;③在DAPT期間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首先糾正病因,并權衡出血及缺血風險,決定抗血小板停止和恢復時間。對于BARC 1型出血患者,可不停用抗血小板藥物,BARC 3型和5型出血患者,如無血流動力學紊亂,停用阿司匹林;如出現(xiàn)血流動力學紊亂,停用所有抗血小板藥物,待病情穩(wěn)定后,及早恢復抗血小板治療,一般3~5 d后恢復氯吡格雷,5~7 d后恢復阿司匹林;④如患者在服用替格瑞洛的過程中發(fā)生消化道出血,停用替格瑞洛,輕中度出血可考慮換用氯吡格雷,重度出血需停用P2Y12抑制劑,在出血停止后換用氯吡格雷。
近年來,越來越多基于中國人群的抗栓治療臨床試驗結果被報道,但PCI術后最佳抗栓治療策略仍存在爭議。隨著PCI技術的進展和優(yōu)化及新型抗栓藥物的應用,抗栓治療策略也將隨之不斷變化,未來更需要臨床研究者根據(jù)新的PCI環(huán)境進行不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