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暇
“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薄靶iL是學校的靈魂”。校長肩上的責任之重大,校長必須不斷學習充電,提升自己。孔子說:“無知導致偏執(zhí),自滿則會傾覆,只有中和,才能帶來穩(wěn)定?!毙iL在管理中如何“守中”,如何“應時權變,見行施宜”,如何“仁愛下施”“賞罰分明”?本文,作者將帶著您走進“欹器”,在欹器側翻的現象中重新定位學校管理,提升領導能量,找準發(fā)力點,聚焦興奮點,尋找閃光點,打造新亮點。
欹器是古代人們的一種生活器具, 最早為灌溉用的汲水陶罐,其系繩的罐耳,位于罐腹靠下的部位,空時其重心位于罐耳以上,用繩懸掛時, 罐身傾斜,便于打水;到了半滿時, 由于重心下降到罐耳以下,罐身自動扶正;當水灌滿時,由于重心上升到罐耳以上,很易傾覆。這種汲水陶罐后來略加改型,便派生出一種陳設物件,因其傾欹易覆,故名為“欹器”。
《荀子·宥坐》中這樣記錄著這樣一段孔子與弟子的故事: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鬃訂栍谑貜R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笨鬃宇欀^弟子曰:“注水焉?!钡茏愚谒⒅L摱?,中而正,滿而覆??鬃余叭欢鴩@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荀子的這段關于孔子觀“宥坐之器”的記述,所闡發(fā)的道理十分深刻,對后世產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疤搫t欹,中則正,滿則覆”。水滿則溢,月圓則缺。從古到今,從帝王將相到普通百姓,不少人把欹器作為宥器,成為工作與生活中的座右銘,隨時警示自己從中吸取教訓,完善人格。
據說孔子,就愛在座位旁放一個欹器來警示自己。在我國,座右銘有語言、文字、實物等形式,而宥坐是最早的實物座右銘。宥坐的含義很深:對國家來說,經濟落后、人民貧困,在世界上就站不穩(wěn)腳跟;對于學校來說,教育質量差,團隊不和諧,師生精神面貌萎靡不振,就抬不起頭、直不起腰;對學校領導來說,不明確推進學校發(fā)展的目標、缺乏進取的行為和努力,不能適度平衡學校工作,就不是一名好校長。今天,不妨讓我們一起走進“欹器”,在欹器側翻的現象中重新定位學校管理,提升領導能量,找準發(fā)力點,聚焦興奮點,尋找閃光點,打造新亮點。
人,如果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學,什么都不會,什么也不做,那就叫虛。
“欹”乃傾斜之意。虛則欹,也就是只能倒著,不會直立起來。虛則欹,告誡世人,空空如也,難以“自正其身”!人生在世,不應庸庸碌碌,應該不斷學習,不斷修正自己。
《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看來立身處世和管理是修養(yǎng)自己的關鍵所在。作為一名學校的領導,一名學校的管理者,更應修己以敬,修己安人。
1.1 心中有目標
心中有目標,腳下才會有力量。我們經常問教師或者學生:“你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你怎樣到那里去?”,一個校長,如果對學校的前景沒有目標,沒有規(guī)劃,就如同飛機飛行沒有雷達,航船出海沒有航標,學校亦很難走遠。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江大河最終流入大海。我們常常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
校長對學校的發(fā)展應有高遠目標,對學校的辦學愿景、教師責任、學習、團隊建設等問題要進行經常性疏理和排列,對學校的課堂文化、管理文化、課程文化、教研文化等方面進行設計,包括行動、計劃、時間、目標、監(jiān)督、責任、行動、標準等方面進行理性分析和思考,與團隊一起討論、規(guī)劃全校師生認可的學校發(fā)展目標。
1.2 口中有德
有智慧的人,總是把嘴放在心里,而愚昧的人反而把心放在嘴里。言不可輕說,若說話更改不如不說;言不可輕諾,若諾更改,不如不諾。校長口中有德,辦不到的事情不輕易許諾,辦得到的事情也要留有余地。
如:教師例會上,校長針對學校個別教師責任心不強,校外行為不規(guī)范等作了長篇大論的訓話,校長嚴厲地說:教師一定要為人師表,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不然的話,還像什么教師……校長旁若無人地旁征博引,說到激動處,竟由某些教師擴展到全體教師,許多教師會后都憤憤不平,對校長“口中無德”感到不可理喻。
1.3 手中有法
“手中有法”指的好校長應嫻熟于制度與人文兩手管理的把握,工作中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既有剛性的制度約束又有柔性的人文關懷。如今教育的癥結千頭萬緒,但其中一個基本的著眼點,就是校長,通過校長來帶動教師、帶動學校,通過校長來成就一所學校的現在與未來。
新加坡華文研究中心主任符傳豐曾說:“我當德明中學校長很容易,只不過是給老師們泡泡咖啡,給他們提供工作的三件寶物罷了(名片、雨傘、體恤)?!睆闹胁浑y體會到:一個學校的領導,只有對下屬充分信任,做到胸中有圖,手中有法,才能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員工,才會凝聚集體的智慧讓學校走向更遠處。
手中有法,校長要有育人的專業(yè)本領。校長忙是正常的,但如果一所學校只是校長一個人忙,這是不符合科學管理要求的。好校長在管理過程中要學會分解,要象司馬懿學習,善于把各項工作分解給助手,分配給老師,讓大家分擔一起忙,眾人智慧勝一人,這樣的忙就能更好的發(fā)揮助手和師生員工的積極性,這樣的忙才會忙出效果,忙出成績。
“讓民主的孩子抬起頭來走路”,校長必須先抬起頭來走路,要抬起頭來走路,校長首先應該帶頭不斷強化專業(yè)知識,注重自我修煉,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效能意識;注重自我塑造,加強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注重自我調節(jié),提升科學決策能力、全員執(zhí)行能力和學校管理能力。就得有“自來水”一般的知識儲備以待隨時解決疑難雜癥,就得有較強的個人特質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就得有“修己安人”的影響力去感染每一個人。
修己是起點,安人是終點。一名優(yōu)秀的校長,只有自己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常思常悟常進步,通過已安和人安促進溝通和和諧,才能讓師生感受到快樂,才會讓團隊因你而快樂,因你而驕傲,因你而精彩。
《中庸章句》稱:《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如果將“中則正”作為核心內容,寓意事應適中、適可而止、過猶不及、不偏不依,“不滿則不覆,不空亦不欹”。
欹器乃《中庸》之根,《荀子·宥坐篇》本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淵源。簡言之,就是讓弟子們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這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緣起。欹器適中時便端正,這個道理,也適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與領導或下屬相處,過于疏遠或是親近過頭,皆難達到一個合作的狀態(tài)。凡事皆需有度,過猶不及。
欹器的寓意還可以延伸:尖底陶器在不平的地面上能立穩(wěn),尖底是其優(yōu)勢,但在平面上立不穩(wěn),優(yōu)勢變成劣勢,不適應客觀變化的事物就會被淘汰,只有個別尖底陶器自身“進行變革”,具有“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特性,尖底又從劣勢變?yōu)閮?yōu)勢,避免了淘汰,被長期保存下來。這說明,人們必須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還要不斷變革來適應客觀變化。只有揚長避短、開拓創(chuàng)新,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在學校管理中亦是如此。尤其是我校面臨的教師結構性不合理,老中青教師分布不均的問題,我們完全可以學“雁群飛翔”。我們希望在組織中看到一群既負責任又能相互依賴的員工。正如同雁群一般,可以看到他們以V字形編隊飛行,其中的領導權時有更替,不同的雁輪流掌握領航權。每只雁不論同伴們飛往何處,都能負責行動中的某一部分,依情勢所需而變換的角色,可能是帶頭者、跟隨者。當任務轉換時,雁群們即調整整個任務結構以適應新情況,就像是他們以V字型飛行,但是以波浪型方式著陸。每只雁都會經歷擔任領袖之職。同理,我們可以利用老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老一輩的道德、思想影響年輕人,用中年教師在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成熟引導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可以用他們身上散發(fā)的青春、活力帶動學校的朝氣。“智有短長,能有巨細”“良匠無棄材”“曲直長短,各有所施”。關鍵在于校長如何平衡利弊,如何用人之長,避人之短。
恰當的方法能激勵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興奮起來,發(fā)揮個人才能的最大效能,從而更迅速、更完滿地實現目標。
(作者單位:重慶市南川區(qū)民主鎮(zhèn)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