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一套符號。它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幫助我們分清句子結(jié)構(gòu)層次,辨明語氣,理解詞語的性質(zhì)及語段的意思。分為點號、標號兩大類。本文就標點符號的用法進行簡單探討。
關(guān)鍵詞:標點符號;用法;策略研究
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一套符號。它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幫助我們分清句子結(jié)構(gòu)層次,辨明語氣,理解詞語的性質(zhì)及語段的意思。分為點號、標號兩大類。
點號: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
標號:引號、括號、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書名號、間隔號、連接號、專名號。
點號的作用是點斷。主要是表示停頓、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和語氣等。
一、 句號
1. 主要用于陳述句的末尾,包括單句、復句、省略句和非主謂句。
如:她不是魯鎮(zhèn)人。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爹哩?爹睡了。
出太陽了。
2. 也用于舒緩的祈使句末尾,如:你給大家唱個歌吧。
二、 問號
用于有疑問語氣的句尾。
1. 詢問:你怎么不去呢?
2. 商量:把書給我好嗎?
3. 反問:這點道理誰還不明白?
4. 設(shè)問:誰的眼睛最明亮?孩子的眼睛最明亮。
5. 用于生卒年不詳:柳永(987?~1053)
注意:
1. 感情強烈的反問句應(yīng)當用嘆號。
如:這哪還有什么尊重可言!
2. 倒裝句、選擇問句不能在句中用問號,應(yīng)在句尾用問號。
如:怎么了,你?
你是賣繭子呢,還是自家做絲?
3. 句子中雖然有疑問詞語,或全句有疑問的“形”,但全句不是疑問語氣的,不能用問號。
如:這事,誰也說不清是真是假。
4. 如果幾個選擇關(guān)系的部分較長,已分別構(gòu)成句子了,就應(yīng)分別用問號。這是選擇關(guān)系的句群。
三、 嘆號
嘆號是表示強烈感情的點號,又兼有標號作用。
1. 表達贊頌、歡喜、憤怒、驚訝、嘆息、請求等。
如:我贊美白楊樹!
我們算出來了!
叫我怎么辦呀!
你的人民想念你!
萬壽無疆!
轟!轟!轟!
哎!
2. 有強烈感情的陳述句、反問句也應(yīng)該用嘆號。
如:這哪里還有尊嚴可講!
居里夫人發(fā)現(xiàn)的放射性元素——鐳,曾用來治療癌癥,她自己卻死于鐳的手掌!
3. 用于語氣較重的祈使句。
風,你咆哮吧!咆哮吧!
注意:
1. 不要頻頻使用嘆號,感情強烈主要靠內(nèi)容。
2. 兩個嘆詞連用,一般只在最后一個用嘆號。
啊,?。∷殖粤艘惑@。
3. 倒裝句,不能在句中用嘆號。
多美呀,本溪山城!
4. 句中的獨立成分不能用嘆號。
啊,太漂亮了!
四、 逗號
表句中較小的停頓,多用在分句間、主謂間、動賓間、狀中間和倒裝成分間。
是你去呢,還是我去?
自行車,弟弟騎走了。
這時他才告訴我,他每天都去牛棚看望父親。
昨天,來了一幫小學時的同學。
五、 頓號
表句中并列詞語間較小的停頓。
1. 用于句子的同一成分的并列詞語之間。
2. 用于次序語后。
3. 用于年月日的簡寫。
注意:
1. 用了“和”等連詞就不再用頓號。
2. 為人熟知而結(jié)合較緊的就不用頓號。
3. 表概數(shù)的連用數(shù)字不用頓號。
如:三五成群?十一二歲?七八個同學
4. 兩數(shù)字連用,不表概數(shù)的要用頓號。
5. 并列詞語帶上語氣詞就不用頓號,而用逗號。
6. 較長的并列短語,不用頓號,而用逗號。
7. 并列的補語,一般也不用頓號。
8. 多層狀語之間也不用頓號。
9. 并列的主謂短語作謂語,也不用頓號。
10. 并列的復指分說間,也不用頓號。
11. 作標題的并列詞語不用標點,數(shù)字表示文章幾個部分,也不用頓號。
12. 次序詞語用了括號,就不再用頓號“第一”“第二”后用逗號。
六、 分號
用于并列分句間,起分清層次的作用。
1. 兩個以上的并列分句間。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留言,猶使我耳不忍聞。
2. 用于分清多重復句的前后兩部分(不一定并列)
3. 用于分條說明,而每條均構(gòu)成分句的。
七、 冒號
冒號是句中較大停頓的點號,表示提示語后或總括語前的停頓。
1. 用在總說或提示語后。
2. 用在總說和引用語前。
3. 用于書信、講稿開頭稱呼語后。
4. 用于說明性詞語前。
5. 用于表時間的時、分之間。
注意:
1. 冒號所提示的范圍應(yīng)管到語尾。
如:什么職業(yè)就叫吃什么飯:吃賭飯、吃教書飯,諸如此類,不必說了。(冒號應(yīng)改為句號)
2. 一個句中要避免套用兩個冒號。
如:一刀切的做法已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據(jù)《中國婦女報》報道:女干部40歲以上不招聘,45歲以上不培養(yǎng)。(第一個冒號應(yīng)改為句號)
參考文獻:
[1]最新國家標誰《標點符號用法》[EB/OL].(2012-06-01).https:∥wenku.baidu.com/view/b901564886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6.html.
作者簡介:
吳晶,遼寧省本溪市,遼寧省本溪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