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zhàn)成名,用來形容“平型關大戰(zhàn)突擊連”最為恰當。83年前,整個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線都記住了平型關大捷,記住了“平型關大戰(zhàn)突擊連”。打完這場戰(zhàn)斗,這支部隊去了哪里?又做了什么?
一戰(zhàn)成名,用來形容“平型關大戰(zhàn)突擊連”最為恰當。
83年前,整個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線都記住了平型關大捷,記住了“平型關大戰(zhàn)突擊連”。打完這場戰(zhàn)斗,這支部隊去了哪里?又做了什么?
從南昌起義打響“第一槍”,這支部隊歷經(jīng)兩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朝鮮戰(zhàn)爭,走遍了大江南北。如今,這支連隊已經(jīng)轉隸為陸軍第79集團軍某旅合成三營九連。
縱觀連隊90多年風雨歷程,它的歷史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從勝利走向勝利。
為什么能從勝利走向勝利?那把屬于勝利的鑰匙在哪里?在時間記憶里尋找答案,你會看到一個大寫的“戰(zhàn)士”。
廣為人知的傳奇,鮮為人知的犧牲
2020年7月24日,這個日子對九連來說,比過年還熱鬧幾分。
這一天,是連隊被國防部授予“學習毛主席著作的模范紅九連”稱號的第56個“連慶”。“連隊歷史上的紀念日很多,每一個對我們來說都是神圣的。它們背后是先輩們的付出與犧牲?!敝笇T劉天成一臉鄭重地說。
提及“平型關大捷”,對于今天的大部分年輕人來說,了解的只是寫在課本里的標準總結——八路軍出師抗日取得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但作為這支連隊的指導員,劉天成明白,1937年的那場勝利來之不易。
“七七事變”后,侵華日軍對華北進行瘋狂進攻。坂垣師團第21旅團及輜重隊數(shù)千人,沿靈丘至平型關西犯。
八路軍115師685團2營5連作為“突擊連”,奉命在關溝以北高地伏擊日軍先頭部隊。
初秋,雨下了一夜。終于,拂曉時分,日軍進入埋伏圈。接到“開始攻擊”的命令,綽號“猛子”的連長曾賢生帶領全連發(fā)起沖鋒。
鮮血、殘肢、喊叫……白刃格斗的慘烈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據(jù)日本1973年出版的《浜田聯(lián)隊史》記載:“100余輛汽車慘遭燒毀……公路上有新莊中佐等無數(shù)陣亡者,及被燒焦躺在駕駛室里的尸體,一片慘狀,目不忍睹。”
戰(zhàn)斗結束時,全連160人只剩30多人。憑一己之力刺死10多名敵人的曾賢生英勇就義。犧牲之際,他捂著傷口,仍然怒目灼灼,盯著死在他刀下的敵人。
戰(zhàn)后,連隊被授予“平型關大戰(zhàn)突擊連”榮譽稱號。
廣為人知的傳奇,鮮為人知的犧牲。很多人覺得歷史十分遙遠,但是在“平型關大戰(zhàn)突擊連”官兵心里,那場血與火的碰撞近在咫尺。
榮譽室里,每位新兵都會在“平型關大戰(zhàn)突擊連”那面戰(zhàn)旗前,聽老兵講述歷史上那熱血沸騰的一幕幕。曾賢生那道目光,永遠鐫刻在歷史中,也印在連隊每一個戰(zhàn)士心中。
從勝利走向勝利,為人民奔走四方
2020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祭,“00后”士兵李康寧不由想起了一把軍號。
冬日午后,李康寧被指導員帶到連隊榮譽室。剛來連隊一年,就要和指導員這么鄭重地單獨談話,這位年輕人心里有些忐忑。沒想到,指導員還沒開口,先交給他一把軍號。
“人們因為平型關記住了我們,但是我們連可不僅僅打了這一仗?!敝笇T告訴他,“抗美援朝、唐山大地震、大興安嶺救火……走出平型關,我們作為主攻連、突擊連,吹響了3000多次沖鋒號!”
那是李康寧第一次觸摸軍號。接過軍號時,他心里沉甸甸的。他明白,這把軍號不僅僅意味著歷史,更意味著使命。
3000多次沖鋒號,數(shù)十萬公里行程。如果在地圖上對這個連隊的足跡進行標注,密密麻麻的點和線會讓人眼花繚亂。
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總能看到這個連隊的身影。對于這一點,來連隊不到一年的新兵任夢宇有自己的體會。
前不久,安徽阜陽的“千里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泄洪,滾滾河水奔騰而出??粗娨曅侣勚校切┟圆噬碛皧^戰(zhàn)在抗洪一線,任夢宇想起1998年發(fā)生特大洪水時,連隊官兵在月亮泡水庫堅守的場景。
那年夏天,連隊緊急趕往嫩江抗洪一線。一路上,大片農(nóng)田被淹沒在水中,只能看到零星的樹梢和屋頂。這一幕,和今天電視新聞里的畫面極其相似。
任夢宇今年18歲,已經(jīng)做好了上前線的準備。他說:“很多先輩犧牲時,甚至比我還要年輕?!?/p>
連史93載,書寫著這支部隊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漫長征程。連隊官兵奔走在祖國大江南北,從未退卻。因為,他們身后是億萬人民。他們用行動詮釋著“人民子弟兵”的含義。
從當年的大刀上,尋找勝利的密鑰
今年4月,上士寧小林駕駛新型戰(zhàn)車去野外駐訓。在他面前,數(shù)十個不同顏色的按鈕讓人眼花繚亂?,F(xiàn)在,他閉著眼睛都可以操作這些按鈕。此時,距離連隊換裝才過去一年時間。
“肩上的使命任務,逼著我們加速趕路?!边B長王昌喜說,“從2017到2020年,3年間兩次轉型,我們連承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時代大考?!?/p>
老班長寧小林說:“我們連隊有句話叫‘把榮譽舉過頭頂,把困難踩在腳下。當年老連長曾賢生拿著大刀和日軍拼殺,靠的就是這股子血性?!?/p>
抗日戰(zhàn)場上,裝備的差距曾讓八路軍吃了不少苦頭。據(jù)統(tǒng)計,日軍在二戰(zhàn)中制造了600多萬把刺刀,而八路軍一個師只有幾百把刺刀。據(jù)日方資料記載,當時八路軍戰(zhàn)士使用的大刀,比日軍加裝刺刀的三八式步槍短幾十厘米,還容易卷刃。
白刃搏殺勇者勝。這幾十厘米的差距,八路軍將士用血性補齊。時任115師司號員的抗戰(zhàn)老兵強勇,當時才14歲。很多和他一樣的小戰(zhàn)士,甚至沒有日軍加裝刺刀的三八式步槍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八路軍官兵血戰(zhàn)到底,用大刀為中華民族殺出一條血路。自此,“猛打猛攻、首沖敵陣”的突擊精神刻進了九連官兵的骨子里。
如今,擁有了更先進的裝備,擺在九連官兵面前的“敵陣”卻沒有消失。
面對時代之變,官兵們用凝聚在“大刀”上的突擊精神破題。裝備沒到位,他們就自己改裝訓練模擬設備;轉型節(jié)奏快,大家就加班加點學習新知識……從勝利走向勝利。大刀會卷刃,但刀鋒上凝聚的突擊精神不會。
榮譽室里,“平型關大戰(zhàn)突擊連”那面戰(zhàn)旗靜靜懸掛著。戰(zhàn)旗無言,卻用鮮血和歷史告訴每一批官兵——當你們成為真正的戰(zhàn)士,就成為了勝利的密鑰。(《解放軍報》2020.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