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李中民
【摘要】舉辦綜合高中是踐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滿足教育多樣化的需要;只有解決好定位、保障、分流、評價等問題,并且通過提升理念、明晰目標、融通課程、轉變主體才能真正辦好綜合高中。
【關鍵詞】綜合高中? 綜合
2018年,江蘇省教育廳為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的通知》(蘇辦發(fā)〔2018〕27號)、《省教育廳等四部門關于印發(fā)江蘇省高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攻堅計劃(2018-2020)的通知》(蘇教基〔2018〕9號)要求,出臺了《關于試辦綜合高中班的指導意見》(蘇教職〔2018〕19號),決定試點舉辦綜合高中班。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發(fā)展需求的需要。然而,在綜合高中的試點辦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困惑,例如:
(1)定位不清,導向不明。為了緩解職業(yè)學校招生困難,九十年代我省就在職業(yè)學校辦過綜合高中班,學生報普高學籍,學普高課程、參加普通高考,結果因效果欠佳很快停辦。后來民間也把中職學校的對口單招班叫做綜合高中班,雖然考試模式有了變革,加強了專業(yè)理論和專業(yè)技能的要求,但以升學為導向的的特點并沒有變。目前,我省試辦綜合高中,雖然有“指導思想”和“實施原則”,但并沒有明確綜合高中的辦學角色定位、辦學目標導向和辦學管理體制;在政策引導和制度設計上,缺乏整體規(guī)劃和布局,課程體系和學制安排上也未能體現綜合性、多選擇性。綜合高中究竟是一種相對獨立的高中教育階段的又一種辦學類型,還是隸屬于普通高中或職業(yè)高中的一種辦學模式?
(2)基礎不牢、保障不力。試辦綜合高中是尊重教育規(guī)律,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辦好綜合高中需要提供一定的措施保障。例如,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該按要求成立綜合高中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教育科學研究機構應設立專項課題,開展實證研究,為本地區(qū)綜合高中辦學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各試點學校還應該成立綜合高中班教育教學管理團隊,配備專門人員進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除這些組織保障和政策保障外,還需要師資保障和經費保障。綜合高中班教師需要普通高中和職業(yè)學校共同選配、共同培訓、共同培養(yǎng),相關費用應該來源于綜合高中班辦學的專項經費。但就目前而言,舉辦綜合高中的縣市區(qū)、學校大多數并沒有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或者是成立了但形同虛設,沒有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只是按上級要求辦了班,倉促上陣,缺專門機構、缺綜合師資、缺融通課程、缺專項經費,缺有針對性的、有差異化的考核和評價機制,雖然有文件但缺具體實施方案和落實措施。
(3)分流不活、出口不暢。試辦綜合高中需要創(chuàng)新辦學形式,擴大優(yōu)質資源供給,豐富拓展學生成長路徑,目的是讓初中畢業(yè)生擁有更多自主選擇升學或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全面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按省教育廳要求,綜合高中學生在第一學年結束時實行分流,根據學生個人意愿,學生可以選擇繼續(xù)學習普通高中課程,也可選擇學習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但現實情況是,有部分學生在第一學期學習普通高中課程時就出現較大困難,而第一學期是不能分流的,必須熬到第二學期才能分流。同樣,一學年后仍然選擇繼續(xù)學習普通高中課程的學生,要想再離開也不太可能。從目前情況看,綜合高中班的分流并沒有太大的靈活度,分流后的出口選擇也是單一的,并沒有真正體現教育的民主思想。
(4)評價不特,考核不實。雖然綜合高中班的學生是按普高學籍線分數招的,但絕大多數屬于剛好達線,文化基礎仍然薄弱,學習普高課程比較吃力,教學趕進度、效果不佳,參加普高的檢查考試,結果跟普高差距很大,師生的自信心遭受很大打擊。究其原因,綜合高中沒有專門的考核評價機制,只能套用普高的檢測手段和評價標準。可見,綜合高中不能納入普通高中評價考核,需要獨特的差異化的評價標準,考核需要實事求是,因人因材而異。
針對以上情況,從教育規(guī)律和教育發(fā)展趨勢看,綜合高中應該重在“綜合”,綜合才能真正體現綜合高中的本質。
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綜合。教育必須堅持把促進學生發(fā)展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關注每一名學生的成長,特別是要加強學生的生涯規(guī)劃設計教育,結合學生特長、興趣和個人意愿進行科學引導,倡導“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始終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終身發(fā)展、和諧發(fā)展。這就是“綜合高中”的綜合人才觀。因此,舉辦綜合高中培養(yǎng)“綜合”性人才,需要打破原來“非普即職”的二元制思維模式,重新調整教育思維和理念,允許探索性地發(fā)展綜合高中,使綜合高中成為高中階段教育的另一教育類型,讓高中階段形成普教、職教和綜合高中并存的三元教育結構。
其次是培養(yǎng)目標上的綜合。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人是多樣的、有差異的,只有適合的可以差異性選擇的教育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綜合高中就是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興趣愛好、文化基礎、制定可以實現基礎性與專業(yè)性兼顧的培養(yǎng)目標,聚焦學生綜合素質,通過基于學生具體情況進行的自然分流和彈性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實現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fā)展機會、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多樣化的發(fā)展道路的目標,解決普通文化知識教育和職業(yè)技術教育之間的割裂問題,實現文化素養(yǎng)和技術能力的有機融合。
再次是課程設置的綜合。課程則是整個教育過程的核心和靈魂,綜合高中的課程設置決定綜合高中教育目的的實現程度。因此,綜合高中需要形成比較完善的文化與專業(yè)并重、知識與技能并重的獨特課程體系。這樣的融合課程既要有內在的結構性,又要保證課程內容的廣泛性、拓展性;通過這樣的課程既要學會作為未來公民應該具有的基本素養(yǎng),又要能為升學、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做準備。綜合高中要實現升學類教育和職業(yè)類教育的高度綜合與有機統一,兩類課程是否能有效綜合和融通是關鍵。我省現階段的綜合高中還停留在比較簡單的層次,沒有建立針對綜合高中的區(qū)別化的課程體系,還沒有實現普通教育、職業(yè)教育與升學教育的基本功能綜合化,綜合高中之所以辦不出特色,最大障礙就是課程內容沒有實現真正的綜合。因此,我們可以借鑒發(fā)達國家“課程軌道的多元性、課程轉換的靈活性、課程選擇的廣泛性、課程內容的綜合性”的做法,讓學生可以靈活、多次地在不同課程領域之間進行切換、調整,從而更好地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求,從而辦好我們的綜合高中。
最后是培養(yǎng)主體的綜合。綜合高中要體現教育民主,既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和諧發(fā)展,又要促進學生多元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按省教育廳文件要求,普通高中或中等職業(yè)學校均可舉辦綜合高中班,但這并不意味著辦好綜合高中班只是一個學校的事,而要在政府的統一規(guī)劃和教育主管部門的統籌安排下,通過普通高中和職業(yè)學校甚至是企業(yè)的攜手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籍互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