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儒
【內容摘要】本文就當前“孩子難管”、“學生難教”這一困擾家庭和學校的大難題展開了具體的論述,提出要通過學習《弟子規(guī)》活動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模式,以有效教育學生的觀點。文章主要包括五部分:一是重拾《弟子規(guī)》等經典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載體的現實必要性,二是論述《弟子規(guī)》在青少年教化德潤中的優(yōu)越性,三是提出《弟子規(guī)》學習踐行活動的具體措施,四是歸納誦讀踐行《弟子規(guī)》活動的積極成效,五是提出對誦讀踐行《弟子規(guī)》活動的反饋思考。
【關 鍵 詞】: 經典? 《弟子規(guī)》? 德育? 儒家文化
當今社會大環(huán)境越來越復雜,人們的價值觀急遽變化,青少年的叛逆,以自我為中心……當所有的因素疊加在一起以后,我們發(fā)現教育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面對一個個嬌生慣養(yǎng)而又處處強調個性自由的新一代,很多教師,家長都束手無策。教育該何去何從?學校教育在這一場風暴中如何尋得生存發(fā)展之路呢?應當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呢?這一連串的困惑和疑問,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至今仍未形成共識。下面,筆者就以誦讀《弟子規(guī)》的活動為例,投石問路,探尋有效對策,以期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重拾儒家蒙學經典的現實必要性
幾千年來,以“仁”、“義”、“禮”、“孝”為中心的儒家文化早已融入了中國社會民生的方方面面,成為炎黃子孫的精神支柱,而重禮儀、重教化的思想更讓中華民族無愧于“禮儀之邦”的美譽。但是無可否認的是,現當代社會,尤其是發(fā)展較快的沿海地區(qū),人們的物質享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的同時,人的精神卻面臨著嚴重的危機。衣食無憂的人們驀然發(fā)現他們肩上悄悄地負上了沉重的競爭的壓力,丟失了人生的快樂,遺忘了人際的溫情,更找不到生存的意義。于是茫然失措的他們更熱衷于爭名逐利,更熱衷于燈紅酒綠,整個社會也日益躁動不安,而這種浮躁也影響了我們的后代。
在現在學生的身上,我們開始看到了這樣令人憂心的狀況: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他們把別人的關愛視作理所當然,對父母驕橫,對長輩無禮;以自我為中心,從不把別人看在眼里;怕苦怕累,不愛學習,追逐潮流時尚,沉迷于網絡世界,沒有人生目標,更不懂得如何進取拼搏。
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筆者充分感受到現代教育的難度和改革的迫切,深切認識到把經典引入校園,借此構建一種健康的校園文化,從而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的重要性。毫無疑問,這將會極大地促進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有利于提高廣大青少年的道德素養(yǎng),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弟子規(guī)》在青少年教化德潤中具有無比的優(yōu)越性
中華經典,浩如煙海,每一本都蘊含著無窮的生活智慧,每一本都能給人受益終生的啟示,但是由于作者的經歷、學問、性情、趣味的不同,所以每一本又有自身的獨特性。而《弟子規(guī)》作為一本流傳數百年,長盛不衰的經典讀本,更是有著它獨特的優(yōu)越性。它寓深刻于平凡,短短的一千余字濃縮了儒家思想的精華,熔鑄在平凡的一言一行當中,它平淡而有味,句句通俗易懂,卻又具體形象。它是教育青少年修身處世的最佳讀物。《弟子規(guī)》至少有以下兩方面的優(yōu)點:
1、通俗易懂,具體形象
《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清朝李毓秀作,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guī)》,長期以來,與《千字文》、《百家姓》一起被作為兒童啟蒙讀物而廣泛流傳,旨在啟蒙養(yǎng)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從而養(yǎng)成忠厚的家風。在清代,一般小孩子在三歲左右開始接受啟蒙教育,一本純粹說教性的讀物,沒有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更沒有豐富的圖片,但是卻贏得如此龐大的小讀者群,全得力于那平淡中而有味的語言。
《弟子規(guī)》是以三字一組、兩組一韻、四組一句編纂成文的,為了適應小孩子和普羅大眾的閱讀水平,全篇所用的字均為簡單的常用字,語句也通俗易懂,明白如話。而且句式整齊、句句在韻,富有節(jié)奏感,讀來瑯瑯上口,易于成誦。另一方面,文字的平淡簡單并不影響語言的形象性,雖然通篇陳述的都是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但卻一點也不干癟枯燥,簡單的三字,具體形象,字字品之有味。如其中的“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奔彩强?、迅速的意思,趨是快步走,揖是拱手行禮。意思是說在路上遇到長輩,晚輩反應要快,趕緊快步上前,慢吞吞的,懶懶散散的就顯得對長輩不尊重,但是又不能步履過大,步履過大了,這樣又會顯得不莊重了。來到長輩身邊后要神態(tài)恭敬地彎下腰低下頭拱手問好。短短六個字,一個恭敬有禮的后生晚輩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2、平凡雋永,寓意深刻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根基,孔子站在中國文化的歷史轉折點上,承前啟后,建構起了第一個完整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創(chuàng)造了以“禮”、“仁”、“中庸”為內核的倫理思想體系,他博大深邃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語》一書中。而《弟子規(guī)》正是由《論語·學而》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钡奈牧x引發(fā)而來。
通行版的《論語》,全書20篇,480章,512段文字,作者卻單選其中25字為綱,加以生發(fā)演繹,把其具體成為晚輩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知問學應有的禮儀與規(guī)范?!兜茏右?guī)》具體細致,體現出作者對晚輩循循善誘,語重心長。平常的一言一行卻蘊藏著深厚儒家倫理思想精義,足見作者對儒家思想鉆研之深刻,教育后代盡心竭慮和用心之良苦。
三、《弟子規(guī)》活動策劃和推行的具體措施
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復制過程,也不只是知識的灌輸填充。它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和情感的雙向交流,所以,除了心靈以外,沒有別的捷徑。而品德教育更是一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過程。本人在班級中推行“誦讀《弟子規(guī)》”的活動,目的就是在班級、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明和諧的氛圍,讓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習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本人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
1、加強家長對《弟子規(guī)》的學習和認識
俗語有云:“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币獙W生在《弟子規(guī)》上有所收獲,首先家長就必須對《弟子規(guī)》有全面的認識和深刻認識。為此,本人在放假期間就多次通過微信群對家長進行《弟子規(guī)》的宣傳與學習。剛開始,很多家長都不理解不明白為什么學習古代教育小孩子的書,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講解,大家都認識到《弟子規(guī)》淺顯的文字中所蘊含的深意,也充分意識到《弟子規(guī)》在教育孩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地提高,在學習之余還熱烈地討論如何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接受《弟子規(guī)》,在短時間內,群內就收到了不少推行《弟子規(guī)》的好建議。
2、全方位滲透,培育學生美好心靈
經過一個假期的學習和多次在班級群中的宣傳和強調,廣大家長對誦讀《弟子規(guī)》活動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為班級開展誦讀《弟子規(guī)》活動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班級誦讀活動隨即大規(guī)模地展開了。
第一、精心妝點班級文化。班級環(huán)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墻壁都會說話”!本人把教室墻壁都可以作為教育的場所,粘貼適當的關于《弟子規(guī)》的宣傳圖畫,從而形成濃厚的德育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
第二、嚴格落實誦讀活動。活動推行后,本人規(guī)定每天的午讀為誦讀《弟子規(guī)》的時間。雖然常規(guī)的教學工作比較繁重,但是本人依然強調和落實在日常德育中滲透《弟子規(guī)》內容,例如,班主任至少準備一節(jié)有關《弟子規(guī)》的主題班會課活動并且組織學生出一期相關的墻報,從而讓誦讀活動有了質和量的保證。
第三、借助活動載體延伸經典內涵。為了讓學生們更真切地體會《弟子規(guī)》的倫理思想內涵,班級組織了豐富多樣的活動。例如,本人邀請了班級中對《弟子規(guī)》有研究心得的家長朋友等來作報告,講述他們與親人間的感人事跡,用真人真事感動學生。另外,還定期組織學生觀看《媽媽再愛我一次》、《我的兄弟姐妹》等的倫理電影,同時指導學生就《弟子規(guī)》內容自編自演話劇和小品,從而觸發(fā)他們內心對人間真情的感悟。最后,還組織了征文比賽、漫畫、書法比賽,鼓勵學生談感受,說體會,從而鞏固教育成果。
3.家校聯手,創(chuàng)設文明和諧新風
俗語說得好:言傳不如身教。道理說得再冠冕堂皇,也不如以身作則對孩子的影響大。要學生品格端正,首先教師、家長要先作出好榜樣。只有學校和家庭緊密配合才能形成有利于學生品德修養(yǎng)的文明和諧的氛圍。
我們班級早在《弟子規(guī)》學習期間,本人多次組織家長共同學習《弟子規(guī)》,明確指出《弟子規(guī)》在孩子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性,要求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按《弟子規(guī)》的要求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再用《弟子規(guī)》教育孩子。對于那些有缺陷或教育方法失當的家庭,本人多次進行家訪,竭盡全力地提供幫助和指導。
四、誦讀《弟子規(guī)》活動的積極成效
不知不覺間,誦讀《弟子規(guī)》活動已經開展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本人驚喜地發(fā)現,學生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庭都有了明顯的變化,活動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就學生而言,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他們的品德修養(yǎng)有了很大的提高。初中階段的學生,尤其是初一的學生,思想其實還處于懵懂的階段,他們生活經驗淺,基本上是看到什么就學什么,如果學校、家庭這時候能給他們正確的道德導向,他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勤學有禮的君子。他們學會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學會了與同學友好相處,同時端正了學習態(tài)度,學習的熱情也自然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就班級而言,我們成功創(chuàng)設了一種文明積極健康的班級文化,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成長氛圍。整個班級環(huán)境就是一個大型的文化長廊,處處充滿了文化氣息,老師關愛學生,學生尊敬老師,和諧而溫情。良好的班風促進了良好的學風,這個階段本班整體教學成績有了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增強,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已內化為自覺行為,和諧文明之花盛情綻放。
就家庭而言,我們都知道家是一個人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教師。通過《弟子規(guī)》的學習,家庭中家人的關系更融洽了,有些文化水平相對低的父母也掌握了基本的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讓孩子擁有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我想這應該是對后代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學校對社會風氣的一點積極的作用。
五、對誦讀《弟子規(guī)》活動的反饋思考
首先,通過這次誦讀活動,我們深刻感受到引進中國傳統(tǒng)經典于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鄧公說得好,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才是好貓。德育工作途徑千萬條,有效才是王道!有成功有效的德育工作才能在學校中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風、學風,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而在現代社會,以前的純說教的道德教育方式已經不合時宜了,德育工作應該有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要更貼近學生實際和時代潮流,要更全面更透徹,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對經典要一分為二去認識。就像《弟子規(guī)》的誦讀踐行,本人并沒有死套硬搬,而是科學地辯證地認知。里面一些不合時宜的糟粕要堅決揚棄,如“父母病,藥先嘗”就不可取,遇到類似的說辭就要及時對家長對學生進行提醒。
總之,誦讀《弟子規(guī)》只是一個開端和嘗試,本人要把經典誦讀作為班級固定的一種德育方式,長期實行貫徹下去,將來還要引入更多的國學經典,讓傳統(tǒng)文化成為學生修養(yǎng)的一部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讓經典之光在學生的心田上永放光芒,就是我們的責任所在、希望所在。
主要參考文獻:
1、宋濤《國學經典》,遼海出版社,2009年6月版;
2、李毓秀《弟子規(guī)》,東莞市道滘鎮(zhèn)教育辦2009年3月印制;
3、《中華兒童國學經典》,現代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4、霍姆林斯基《學生的精神世界》,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