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會勇,田悅
寶坻區(qū)人民醫(yī)院全科醫(yī)學科 (天津 301800)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隨著臨床醫(yī)學技術的提升,胃癌早期檢出率升高[1]。外科根治術是治療早期胃癌患者的首選方案,但其創(chuàng)傷較大,易破壞正常的消化系統(tǒng),不利于預后。隨著臨床內鏡技術的發(fā)展,內鏡下黏膜剝離術被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可通過內鏡切除局部病變,降低淋巴轉移風險[2]。但有關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對胃癌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水平影響的相關報道較少。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對早期胃癌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9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將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的4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的56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2~70歲,平均(49.23±8.48)歲;病變部位,胃體大彎側5例,胃底6例,胃竇23例,胃角小彎側6例。試驗組男32例,女24例;年齡33~69歲,平均(49.46±8.74)歲;病變部位,胃體大彎側10例,胃底11例,胃竇25例,胃角小彎側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CT 檢查確診;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心肝腎功能不全;意識障礙;凝血功能障礙。
對照組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全身麻醉后取左側臥位,在病灶黏膜下注射腎上腺素與美蘭混合液,分離病變黏膜與肌層,于內鏡(Olympus,GIF-Q260J)下用套圈器(HBP,BK2816)高頻切除隆起病灶,病灶直徑>2 cm 的患者分片切除。
試驗組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麻醉與體位同對照組,術前明確病灶位置,采用氬離子凝固術標記病灶隆起邊緣,應用Dual 刀(Olympus,KD-650L)切除黏膜暴露病灶,剝離病灶邊緣,用圈套器完整切除病灶根部,用活檢鉗止血,如出血嚴重則采用金屬鈦夾(北京安邦合眾供應鏈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63540376,LT300)夾閉創(chuàng)面。
兩組術后均禁食1 d,并行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
(1)比較兩組的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的血清白細胞介素水平:術前及術后1 d,抽取患者靜脈血3 ml,離心后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血清白細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細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水平。
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對照組 40 235.78±35.36 22.78±2.36試驗組 56 93.68±25.35 11.68±2.35 t 20.656 21.079 P 0.000 0.000
術前,兩組血清IL-17、IL-23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兩組血清IL-17、IL-23水平均低于術前,且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白細胞介素水平比較(pg/ml,±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IL-17 IL-23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對照組 40 59.78±8.36 38.87±6.42a 163.53±42.42 62.85±10.12a試驗組 56 59.68±8.35 31.12±5.03a 165.54±40.38 49.13±8.95a t 0.058 6.628 0.235 7.011 P 0.954 0.000 0.814 0.000
胃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發(fā)病主要與飲食、工作壓力及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早期胃癌檢出率逐漸升高[3]。傳統(tǒng)外科手術是臨床治療早期胃癌患者的常用方式,治愈率高,但創(chuàng)傷大,不利于術后恢復。有研究指出,內鏡下手術效果與傳統(tǒng)手術效果相當,且創(chuàng)傷小,已成為臨床治療早期胃癌患者的首選手術方式[4]。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血清IL-17、IL-23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患者的效果較好,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血清白細胞介素水平。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采用高頻電刀切除病變黏膜,但在分離黏膜及肌層時,注射針會將腫瘤細胞帶至更深層,切除不徹底,且術后電凝止血效果差。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是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內鏡手術,手術視野更加寬廣,利于手術操作,手術時間短,對機體損傷小[5];同時,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可以完整切除較大的病變黏膜(>2 cm),避免術后的殘留及遠期復發(fā)。在臨床實際應用時,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可發(fā)揮內鏡聯合優(yōu)勢,精準定位病變部位的深度,術中精準切除、剝離,減少對機體的損傷,利于患者術后恢復[6]。但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短,后期應增加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分析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對早期胃癌患者的影響。
綜上所述,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患者的效果較好,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血清白細胞介素水平。
[參考文獻]
[1] 周紅,郭春光,陳應泰,等.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的治療策略研究[J].中華腫瘤雜志,2019,41(11):865-869.
[2] 楊佳佳,黨旖旎,彭磊,等.早期食管癌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消化雜志,2019,39(6):379-383.
[3] 曹斌,郭俊峰,孫秀靜,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與外科手術在早期胃癌中的診療效果評價[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9,36(11):811-814.
[4] 繆許晶,林麗云.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和黏膜切除術治療早期胃癌患者的效果比較[J].醫(yī)療裝備,2018,31(20):70-71.
[5] 劉思,張倩,邢潔,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和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早期胃癌的術后出血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9,36(8):552-557.
[6] 吳賀華,董俊,張鳴青,等.ESD 治療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變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9,24(9):996-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