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立霞
摘 要:道德哲學是康德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康德視為探究人全部規(guī)定的哲學。在康德理論中,道德被理解為自由主體對道德律令的踐履,并指向了以人為目的這一終極命題。人在道德領域擺脫了感官世界的束縛,達到了既自由又自律的高度??档峦黄屏藦恼J知層面把握主體的局限性,讓價值主體在道德世界得以確立,在主體觀念上實現(xiàn)了重大變革。康德道德理論不僅把對人的啟蒙向前推進了一步,而且在現(xiàn)代主體性道德形成發(fā)展進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值得人們對其展開深入反思與探究。
關鍵詞:主體;自由;善的意志
中圖分類號:B516.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02(2018)04-0074-07
人類所有的追問最終要回落人本身,這一賦有終極意味的存在。道德是人之道德,人對自身的理解必然會影響道德世界的構建?!叭耸鞘裁础钡恼軐W拷問,構成了道德的本體論與道德世界建構的確定邏輯起點。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換中,舊有道德秩序瓦解,人開始以自身為基點去建構道德。麥金太爾對此有過深入闡釋,他說:“現(xiàn)代性的興起伴隨著道德的變遷與破碎,獨特的現(xiàn)代道德判斷觀點突現(xiàn)過程中的每一階段,也都伴隨著獨特的現(xiàn)代自我概念突現(xiàn)過程中的相應階段?!盵1]人是個復雜的生命存在,并非一成不變永恒之物。當人依靠自我確定此岸的善與惡,展開道德上的確定,勢必會走一條多樣化道路。面對傳統(tǒng)道德瓦解后的混亂與紛爭,康德經(jīng)由批判理性的審視,以意志自由為前提,以實踐理性為根基,以人為最后目的,構建了主體性道德體系??档峦黄屏藦恼J知層面對主體的把握,在道德領域確認了人作為價值主體的尊嚴,這對道德的認知與主體的定位都是一次重大變革??档碌睦碚摬粌H把對人的啟蒙向前推進一步,而且在現(xiàn)代性道德發(fā)展進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在康德理論基礎上,馬克思把啟蒙現(xiàn)代性道德構建與主體性、現(xiàn)實性、實踐性、社會性結合起來,開辟了現(xiàn)代道德建構的新視閾。
一、啟蒙與人的覺醒:道德主體構建的前提
人類文明史是人從混沌迷離走向相對自覺的歷史,也是人對自身命運把握日趨自覺的歷史。在前現(xiàn)代社會,人尚沒有真正達到從自身出發(fā)去反思自我,去構建屬人的世界。人認為真實地存在著一個更高的存在統(tǒng)治著人的命運,或是神秘的自然之力,或是至高無上的神圣它者。按照查爾斯·泰勒的理解:“人們過去常常把自己看成一個較大秩序的一部分。在某種情況下,這是一個宇宙秩序,一個‘偉大的存在之鏈,人類在自己的位置上與天使、天體和我們的世人同儕共舞?!盵2]然而,與生俱來的高貴與脈管里涌動的自由渴望,使人不會永遠忍受任何力量對人的宰制,終將走向與一切束縛抗爭之路。打破一切束縛,把人從蒙昧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成為主人,這是人的訴求,也是啟蒙的目的。世人所熟知的啟蒙時代如同壯麗迷人的樂章一樣,讓人熱血沸騰,令人神往。它劃過歷史的天空,留下了最為炫目、璀璨的華彩。人的力量解放是啟蒙時代最具鮮明的特征,也是啟蒙留給后人最為寶貴的財富。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宣言,是人之力量在這一時代獲得巨大勝利的寫照。
當傳統(tǒng)秩序漸被啟蒙瓦解,人獨立于世,也隨之將自身拋入一種從未如此的不確定狀態(tài)。如果承認理性是人的自我,情感、欲望、非理性又何嘗不是人的自我。啟蒙思想家堅守一切都需重新審判與清理,人自身是否也需要被反省和檢驗?對人本質(zhì)的認知,是啟蒙時代諸多思想家關注的焦點問題,并取得長足進步。休謨指出:“任何重要問題的解決關鍵,無不包括在關于人的科學中間;在我們沒有熟悉這門科學之前,任何問題都不能得到確實的解決?!盵3]休謨終其一生致力于人的科學研究,其最終成果體現(xiàn)在《人性論》。承繼經(jīng)驗主義傳統(tǒng),休謨對人性的分析多基于經(jīng)驗原則,即只有在經(jīng)驗中,通過對行為習慣、情感表現(xiàn)及欲望等的觀察,才能夠把握恒常的普遍人性,認定人性的真實樣態(tài)。如果說,以休謨?yōu)榇淼挠鴨⒚伤枷爰彝ㄟ^經(jīng)驗而限制了人的理性。那么,法國啟蒙思想家則看到了理性與人類進步的同步性,而高揚起理性旗幟。他們將理性視為認識之源、價值之源,即便沒有上帝神圣核準,世界可以依靠理性支撐起穩(wěn)定而完善的秩序。早從笛卡爾開始,理性就被視為衡量一切的尺度。笛卡爾指出,感覺經(jīng)驗無法保證知識的普遍性,人與生俱來的“我思”這一天賦理性能力才是知識的阿基米德點。萊布尼茨、沃爾夫、斯賓諾莎同樣將理性作為一切認知的基礎。從短期來看,理性被推至無以復加的地位帶來了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但從長遠來看,這究竟是人的進步,還是退化,值得反思。當啟蒙的同行們對理性與進步充滿信心,為之歡呼時,盧梭并沒有屈從于理性文化的壓力,在宏偉高亢的啟蒙理性樂章中,以詩人的浪漫與哲學家的嚴肅譜寫下了不和諧的音符,向時代的理性文明宣戰(zhàn)。盧梭指出,人類以科學理性勾勒了一幅宏偉壯麗的世界圖景,也留下了一個從自由走向奴役、從善良走向墮落的噩夢。
英、法等國先進的啟蒙思想在德意志本不平靜的歷史長河中激蕩起了啟蒙的波瀾,并引發(fā)了偉大的心靈關于啟蒙與人性的沉思。如果說,休謨的經(jīng)驗主義思考驚醒了康德理性“獨斷論”迷夢,盧梭的批判與吶喊則讓康德去思考理性宰制下的人之自由與尊嚴。1784年12月,康德在《柏林月刊》雜志第4卷第12期上發(fā)表了題為“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的文章,闡明了他對啟蒙的理解??档聟群俺鲞@句啟蒙的座右銘“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號召人們戰(zhàn)勝自己的怯懦與懶惰,把自我從束縛中解放出來,運用自己的理性與判斷力去審視一切,去解決所有問題。康德生活于啟蒙運動時代,對人進行啟蒙,確立人的尊嚴與價值是康德哲學的核心訴求。在康德看來,可以從兩個維度來把握人自身??档抡f:“首先,就它屬于感官世界而言,它服從自然法則(他律);其次,就它屬于理知世界而言,它服從不依賴于自然的、并非經(jīng)驗性的、而是僅僅基于理性的法則?!盵4]460人以理性的自我從自然萬物中獨立而出,但作為感觀世界存在卻無法擺脫自然屬性,受自然規(guī)律制約。正如,知性雖為自然立法,卻無法超出感性經(jīng)驗界限。面對展現(xiàn)于前的有限認識能力,康德依然相信人本質(zhì)上具有超越一切束縛的尊嚴。人作為理知世界存在,能夠擺脫自然屬性束縛,依靠決定自己行為與自我設置目的的意志能力,依人為自身所立的律令而行,從而獲取自由。在《純?nèi)焕硇越缦迌?nèi)的宗教》中,康德進一步通過人的原初稟賦來闡釋自然存在與理知存在。康德指出:“1.作為一種有生命的存在者,人具有動物性的稟賦;2.作為一種有生命同時又是理性的存在者,人具有人性的稟賦;3.作為一種有理性同時又能夠負責任的存在者,人具有人格性的稟賦?!盵5] 這些稟賦都為人所先天具有,屬于人的本性結構要素。動物性稟賦與人性稟賦為人作為自然存在者必然擁有的自然稟賦,人格稟賦為理性存在者所必然具有,也屬于道德稟賦。康德認為,在三類稟賦中,道德稟賦是根本性的。
人作為感性存在受自然規(guī)律制約,會表現(xiàn)出欲望、情感、沖動、興趣等自然性需要,被情感欲望所驅使,但人又并非只是受本能欲望支配和主宰的自然人,還是具有理性的存在者??档聦θ说奶赜薪庾x是近代西方啟蒙主義關于人之理性自覺的理論結晶,標志著人走向了更為成熟的覺醒。康德正是以這樣的人為基礎,構建了主體性道德體系,高揚了人之主體地位。人不僅能依靠理性,去認知這個世界,還能依靠意志,自覺自愿地接受道德。人之為主體,不僅體現(xiàn)于人為自然立法,更深刻體現(xiàn)于人為自身立法。人之為道德主體,人也成之為人。當然,康德對人的回答也不是永恒的答案,只要歷史還在發(fā)展,人還存在,對人的探究就會不斷有新的答案出現(xiàn)。
二、主體與道德的互證:康德主體性道德理論的構建
主體是關系到康德哲學基本性質(zhì)的重大問題,在康德哲學中具有重要位置,這是毋庸置疑的。康德深入分析知、情、意三種能力結構,劃分出三種能力的輪廓與邊界,奠定了人在認知領域、審美領域、道德領域的主體權威。然而,從根本上說,唯有在道德領域,主體的地位才真正得以弘揚??档掳讶艘暈槿垦芯康幕c,而把道德視為研究人全部規(guī)定的哲學。他指出:“根本目的并不因此就是最高目的,它們中間(就理性完善的系統(tǒng)統(tǒng)一性而言)只能有一個唯一的最高目的。因此,它們要么是終極目的,要么是作為手段必然屬于終極目的的從屬目的。前者不是別的,就是人的全部規(guī)定,而探討這種規(guī)定的哲學就叫作道德?!盵6]536 在康德看來,人之所以為人,不在于各種欲望的滿足,而取決于像星空一樣充滿永恒魅力的道德。
早期的康德主要借助沙夫茨伯里、休謨與哈奇森等的道德情感理論,對道德展開論證。然而,康德并不完全認同以情感對善進行的說明。在《感性與理知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則》中,康德區(qū)分了“可感世界”和“理知世界”,并指出道德哲學是純粹哲學,要闡明的內(nèi)容屬于“理知世界”,不能依據(jù)經(jīng)驗獲得。在道德基礎上,康德開始從自然人性轉向了理性??档抡f:“就道德哲學提供了首要的判斷原則而言,它只有憑借純粹的理性認識才能認識,因而屬于純粹的哲學;而伊壁鳩魯把它的標準置入快樂和不快的感覺之中,受到指責是很有道理的;此外還有遠遠地在某種程度上追隨他的新人,例如莎夫茨伯利及其支持者?!盵7]康德認為,道德應該在一切條件下,對所有存在者都有約束。因此,必須追問道德判斷的理性基礎,建立一種道德的形而上學,來實現(xiàn)道德的純粹性。《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的問世,標志康德從“普通道德意識”的研究正式走向“道德形而上學”建構。道德的純粹性決定了它只能從理性中來,然而理性要求人遵從道德律,欲望卻刺激人追求幸福。兩種能力的沖突,推動康德對道德理性能力展開進一步研究。以《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為基礎,康德發(fā)表了道德力作《實踐理性批判》,對道德理性能力,即實踐理性做出批判。圍繞實踐理性批判,康德在對自由、善的意志、道德法則、以人為目的等與道德相關問題進行的闡釋中,確立了主體人在道德領域至高無上的權威。
首先,主體自由為道德體系建構的拱頂石,而道德反過來確證自由存在。康德把道德哲學視為關于自由的理論。康德說:“關于自然法則的科學叫做物理學,關于自由法則的科學則叫作倫理學;前者也稱作自然學說,后者則稱作道德學說。”[4]394自由在康德道德哲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人由純粹理性的思維之我轉變?yōu)閷嵺`理性的意志之我或自由之我,是道德得以生成的前提??档抡f:“人是自由之人,在自身的道德行為中,對行為結果才是應負責任的。”[8]在必然性的世界,人受必然規(guī)律或超越于人的它在支配,只需按既定規(guī)則或命令行事即可,也就無須承擔任何道德責任。沒有自由,自我道德選擇將不復存在,行為的善與惡也將無從談起??档路磸蛷娬{(diào)“只有自由者才有道德”。道德法則就建立在意志自由基礎之上,為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通過對意志自由的分析,就可以把道德及其規(guī)則推導出來。為了奠定主體自由這一道德哲學體系的基石,康德進行了精心鋪墊和深刻論述。通過理論理性批判,康德限制理性,為人保留自由。在經(jīng)驗世界中,人與其他萬物一樣受必然性支配。在先驗世界,人則擺脫自然規(guī)律支配,服從自由而自主規(guī)定行為。其二,意志的自我立道德之法證明了自由存在。在知識論中,康德經(jīng)由因果范疇的超驗使用來建立自由,即思辨理性力圖在因果鏈條中,思考無條件者,體現(xiàn)為自由??档抡J為,這種自由不具備客觀現(xiàn)實性,只是自由的理念,唯有在道德領域,自由才具有客觀現(xiàn)實性。人摒除一切誘惑、偏好等動機,跟隨善的意志做當為之事,即做道德法則命令之事,也即人的自由之事。
其次,善的意志為道德基礎。沒有上帝發(fā)布命令規(guī)范美德,無法通過理性的事實分析為道德判斷確立標準,也無法通過自然欲望走向道德之善。那么,道德證成源自何處?康德認為,只有跟隨人最純粹的善的意志,方能找尋道德。善的意志實質(zhì)就是實踐理性,也是自由意志。善的意志何以為道德基礎?康德指出,這是不證自明的。通過完全必然發(fā)生效力的善的意志,康德構建了道德法則。道德法則不是源于它處,外在于人的律令,而是善的意志發(fā)出的絕對命令。道德法則內(nèi)在于善的意志之中,其是否客觀有效也由其檢驗。道德就是主體借助善的意志對善的確信與踐履。人擺脫欲望束縛,依靠善的意志自立法,又自覺自愿地守法,體現(xiàn)出崇高的道德人格與自由力量。
再次,道德以人為目的??档抡J為,實踐理性作為目的活動能力,必然指向某種目的,即采取此行為的動機。實踐理性的目的應對一切存在者都普遍有效,是每個人在本質(zhì)上都必然存有的目的。這一目的只能是人。世界萬物之中,唯有作為理性存在者的人能規(guī)定自己的目的,并賦予其他存在者以目的。按照整個目的鏈條系統(tǒng)來說,其他萬物僅具有作為達到人之目的手段的價值,只有人才能作為終極目的。人有人格,有至高無上的尊嚴,從來不可以被用作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與工具。康德把這作為道德的最高法則,只有恪守這個律令,人才不會誤入歧途。道德實踐就是人克服自己的欲望本能,實現(xiàn)以人為目的??档乱缘赖轮P,為人類描繪出了一個道德理想國,一個自由平等與普遍幸福的“目的王國”。在這個王國中,每個人都是至高的立法者,都是道德主體,也都是自由的。
最后,道德為上帝存在的前提。為了純化德行,康德抵制了一切與幸福相關的目的追求作為道德根據(jù)的僭妄。部分學者據(jù)此評斷康德理論是道德形式論。康德本人曾對此類評論給出回應:“我的這一命題被加爾費先生表述如下:我曾經(jīng)斷言‘奉行道德法律而完全不考慮到幸福,才是人類唯一的終極目的,這必須看作是創(chuàng)造主的唯一目的。(按我的理論,則既不是人類道德本身,也不僅僅是幸福本身,而是世界上最可能的至善——它就在于這兩者的結合與一致——才是創(chuàng)造主的唯一目的。)”[9] 康德認為,幸福雖不能作為道德的最高基礎,但人無法抑制對幸福的欲望,也不可能有任何人會愿意主張,有德之人不能獲福。德行只能稱為至上的善,而不能作為全部而完滿的善。只有德福結合的“至善”才是實踐理性的完滿目的。那么如何實現(xiàn)德福一致這一完滿目標?文藝復興以來,自然人性獲得解放,“凡人的幸?!背蔀榈赖聵嫿ǖ闹匾壿嬈瘘c。幸福論被霍布斯、洛克、休謨等人支持。康德指出,由于偶然性或不確定性,幸福不能夠作為德行基礎。只有在道德前因下,幸福才能作為組成部分被結合進“至善”。按理論來說,幸福應依照道德來分配。但經(jīng)驗表明,德行高尚之人,未必能獲得幸福,而狡猾罪惡之人,卻往往享受高官厚祿。為此,康德懸設了“上帝存在”,即上帝本著道德幸福相配的目的創(chuàng)造世界萬物,終將使德福合一,假如不在此岸,至少在彼岸合一。此 “上帝存在”不是實體的存在,其存在的充分性以人的道德意向為根據(jù)??档抡f:“所以我甚至不能說:有一個上帝等等,這是在道德上確定的;而是只能說:我是在道德上確信等等。這就是說:對一個上帝和一個來世的信念與我的道德意向是如此交織在一起?!盵6]529 “上帝存在”的懸設,表明康德內(nèi)心深處的堅持,至善為人類永遠應當追尋的目標,在人類無限的發(fā)展過程中必將其實現(xiàn)。
無論是道德的前提、道德的出發(fā)點、道德的最終價值,道德目標的實現(xiàn)、道德法則的根據(jù),康德都將其指向主體人。康德理論充分展示了人在道德領域的自主性、基礎性、權威性地位。在此意義上,康德理論可稱之為主體自我道德論。
三、從康德到馬克思:道德主體從先驗走向現(xiàn)實
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事件的推動下,舊有秩序漸進瓦解,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理性與自由。與此同時,人之道德行為的安排者不再取決于彼岸的他者,而訴諸于此岸的自我,主體性在道德領域獲得了巨大成功。近代的諸多思想家或是高揚人之理性,或是肯定人之功利,或是執(zhí)著于人之經(jīng)驗,體現(xiàn)了各自獨特的道德建構風貌。但在本質(zhì)上都是從人出發(fā),來闡釋道德,推論人所應當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這是西方近代道德論證的思想邏輯,也是康德道德理論的本質(zhì)特征。康德理論與近代諸種理論在道德證明上相異,甚至是矛盾的,但在主張道德應訴諸人這一基礎上,卻是一致的。與之不同的是,康德以自由為前提,從善的意志出發(fā),賦予了人守護自身道德的能力。由此,人被從認知理性與感性欲望中解放出來,而歸于充滿力量的生命自由,開辟了關懷人之尊嚴與自由實踐的道德理論路向。這已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啟蒙,盡管人之主體地位在當代一直受到挑戰(zhàn),但我們?nèi)杂凶銐蛐判男Q,人是道德的主體,是有高貴尊嚴的存在,人不是手段,人應以人為目的,實現(xiàn)人的自由與完善。面對現(xiàn)代日益加深的道德危機,我們需要在人是目的這一道德底線上,檢視現(xiàn)代社會對人本真價值的抹殺與戕害。貫穿于其字里行間的人本主義精神,永遠的對人之生存的終極關懷,是康德給我們留下的最為寶貴的道德理論資源和精神遺產(chǎn)。
當然,啟蒙時代特定的歷史條件與社會精神狀況,使許多理論探討都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就道德理論而言,康德將道德建立在摒除一切經(jīng)驗因素的實踐理性之上,雖高揚了主體性,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黑格爾曾深入分析到:“康德提出了同樣的原則,不過主要是從理論方面提出的……法國人具有現(xiàn)實感、實踐的意志、把事情辦成的決定……在他們那里觀念立刻就能轉變成行動……在德國,同一個自由原則占據(jù)了意識的興趣;但只是在理論方面得到了發(fā)揮。我們在頭腦里面和頭腦上面發(fā)生了各式各樣的騷動;但是德國人的頭腦,卻仍然可以很安靜地戴著睡帽,坐在那里,讓思維自由地在內(nèi)部進行活動?!盵10]在黑格爾看來,康德的實踐理性除了為自己立法,決定自我外,別無其它。黑格爾認為,客體就是主體,現(xiàn)實世界就是自我意識的外化。黑格爾說:“自我意識又同樣揚棄了這種外在化和對象化,并把這種外化和對象化收回到它自身中因而它在的異在本身里就是在它自己本身里?!盵11]應當說,黑格爾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實踐理性的純粹先驗性,但他把自我意識與對象世界的統(tǒng)一結合在絕對精神之內(nèi),使其理論留在觀念的建構上。
理論上的應當不能代替現(xiàn)實中的實然,對道德的建構必須引進現(xiàn)實的考慮。要化解康德的問題,必須立足于現(xiàn)實世界,承認道德主體的現(xiàn)實性。馬克思所創(chuàng)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在對人、社會與歷史的理解上開啟了新的路向,也實現(xiàn)了對人與道德關系理解上的巨大變革。所謂歷史唯物主義,簡單來說即為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去理解人的生存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立足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對道德的起源、本質(zhì)、發(fā)展規(guī)律等問題作出了深入的論述。馬克思認為,道德與其他意識形態(tài)一樣,不是獨立發(fā)生的,也并非天生的,是在人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根植于社會的物質(zhì)條件基礎之上。馬克思的道德理論繼承了康德高揚主體性所能達到的優(yōu)越思想成就,又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康德理論的不足。從康德到馬克思,道德主體從純粹的先驗走向現(xiàn)實世界。馬克思指出:“不管是康德或德國市民(康德是他們的利益的粉飾者),都沒有覺察到資產(chǎn)階級的這些理論思想是以物質(zhì)利益和由物質(zhì)生產(chǎn)關系所決定的意志為基礎的。因此,康德把這種理論的表達與它所表達的利益割裂開來,并把法國資產(chǎn)階級意志的有物質(zhì)動機的規(guī)定變?yōu)椤杂梢庵?、自在和自為的意志、人類意志的純粹自我?guī)定,從而把這種意志變?yōu)榧兇馑枷肷系母拍钜?guī)定和道德假設。因此當這種強有力的資產(chǎn)階級自由主義的實踐以恐怖統(tǒng)治和無恥的資產(chǎn)階級鉆營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的時候,德國小資產(chǎn)階級就在這種資產(chǎn)階級自由主義的實踐面前畏縮倒退了?!盵12]213-214馬克思認為,康德的“自由意志”為先驗的自由活動,脫離了人存在的現(xiàn)實基礎——物質(zhì)生產(chǎn)活動,僅抽象地發(fā)展了人的能動性,具有濃厚的思辨色彩。與以現(xiàn)實的階級利益為基礎的法國自由主義相比,康德理論是軟弱無力的,缺乏革命的勇氣。用馬克思的話說:“康德只談‘善良意志,哪怕這個善良意志毫無效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這個善良意志的實現(xiàn)以及它與個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間的協(xié)調(diào)都推到彼岸世界?!盵12]211-212與康德不同,馬克思賦予人以實踐化與社會化的具體內(nèi)涵。馬克思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像的東西出發(fā),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像出來的人出發(fā),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盵13]73 馬克思將人視為現(xiàn)實的、能夠進行實踐活動的、生活在社會關系中的主體,揚棄了康德對主體人的理解,也超越了康德主體性道德理論。道德作為社會與歷史中的人的道德,無法脫離現(xiàn)實的物質(zhì)存在、實踐與社會,由單純自我擴展開來。
馬克思不認同康德將道德建立于純粹先驗主體之上,并不意味馬克思放棄了對人是目的的守護,對人之自由的追求。馬克思真正要批判的不是康德理論的最終目標,而是反對康德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道德抽象方式。康德將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交付給了人的道德自我,即通過理想之人在道德領域的自立法又自守法,構建了一個道德理想國,對個體自由與人人平等的目標實現(xiàn)給予了理論的解釋。在馬克思看來,這種做法不會是有效的。貫穿馬克思一生的哲學主題是“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13]57對馬克思來說,只有現(xiàn)實的改變阻礙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一切不合理秩序,在革命過程中消滅私有制,才能真正構建一個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實現(xiàn)人的解放??梢哉f,通過馬克思哲學,康德道德理論中的主體、自由、以人為目的、至善,獲得了現(xiàn)實層面的有力闡釋,成為具有主體維度、實踐維度、理想維度與現(xiàn)實維度的道德??梢哉f,馬克思道德哲學既是康德理論強有力的終結者,又是真正意義上的繼承人。
康德理論自問世起,關于它的合理性就從未停止過質(zhì)疑之聲。理論的缺陷不可避免,但康德理論已經(jīng)超出一般理論活動意義。在西方倫理思想史上,康德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無論康德之后的哪個時代,人們總能在康德理論中發(fā)現(xiàn)價值和靈感,值得人們對其展開深入反思與探究。
參考文獻:
[1]〔美〕麥金太爾.追尋美德[M].宋繼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260.
[2]〔加〕查爾斯·泰勒.現(xiàn)代性之隱憂 [M].程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3.
[3]〔英〕休謨.人性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7-8.
[4]〔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李秋零,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4-25.
[6] 〔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M].李秋零,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7] 〔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2卷[M].李秋零,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02.
[8] Immanuel Kant.Lectures of Ethics[M]. Translated by Louis Infield .Methuen & CoLtd,1979.60.
[9] 〔德〕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169.
[10] 〔德〕黑格爾.哲學史演講錄:第4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256.
[11] 〔德〕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下卷[M].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58.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美〕麥金太爾.倫理學簡史[M].龔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63.
The Subjective Dimension of Kant's Moral Philosophy
TAO Lixia
Abstract: Moral philosoph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Kant's philosophy, and is regarded as the philosophical research of all provisions of human. In Kant's theory, morality was to be understood as the practice of moral law by the free subject, and pointed to the ultimate proposition of human being as the end. In the moral field, human beings had shaken off the shackles of sensory world, and reached the height of both freedom and discipline. Kant broke the limitations of grasping subject from the cognitive level, and confirmed the"subjectivity" status of human being. His thought not only advanced one step further to human enlightenment, but also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ral personality. It deserves in-depth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Key words: subjectivity;freedom;the good will
責任編輯:王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