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之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毋巧。
譯文:十句話當(dāng)中有九句話說得對,這不算稀奇,也不一定會有人稱贊自己,但要是有一句話說得不對,那就會招來諸多的責(zé)難和非議;十次謀略有九次成功的話,未必會有人歸功于自己,但只要有一次失敗的話,所有的非議和責(zé)難就會鋪天蓋地地壓過來。因此,君子要切記保持沉默,切勿浮躁多言,哪怕表現(xiàn)得很是笨拙也不能輕易顯露自己靈巧的一面。
解讀:有一回,子路精心打扮后去拜訪自己的老師孔子??鬃右姞钫f:“仲由,你為什么打扮得如此隆重呢?你要知道長江從岷山中流出,它的源頭只是一條小溪,小到有的時候只能浮起酒杯,只是當(dāng)它流到廣闊的渡口時,它就開始大到可以容納兩條船并列,到那個時候,水流就大到讓人既不能避開大風(fēng),也不能順利渡河,這些不都是水流過大、水面過寬造成的嗎?今天你衣著如此艷麗,臉上帶有很是得意的表情,不知道天下有誰會去規(guī)勸你呢?”
子路聽完老師的話以后,連忙去換了一身樸素的衣服出來,表示認(rèn)同老師的說法??鬃佑终f:“仲由,從今天起務(wù)必記住,但凡把聰明寫在臉上的,始終表現(xiàn)自己很能干的人,都是小人。君子的做法是知道就誠實地說自己知道,不知道就承認(rèn)自己不知道,這才是君子談話的要領(lǐng)。行為上也是如此,能做成的就說自己可以,做不成的就承認(rèn)自己不行。說話的要領(lǐng)通常稱為智,行為舉止的準(zhǔn)則則稱為仁。不但言語有仁,行為也有仁,這樣的人還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嗎?”
原文:有一念而犯鬼神之禁,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釀子孫之禍者,最宜切戒。
譯文:如果有一個念頭容易觸犯鬼神的禁忌,說一句話會傷害人間的祥和之氣,做一件事會造成子孫后代的禍患,那么這便是我們要切記并引以為戒的。
解讀:古時候,有一個縣官很喜歡附庸風(fēng)雅,盡管畫術(shù)不佳,但畫畫的興致很高。他畫的虎不像虎,反而像貓。并且,他還非常喜歡讓眾人點評。問題是大家只能說好話,不能說不好聽的話。
有一天,縣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畫,召集全體衙役來欣賞并點評,但大家都低頭不語。縣官見無人附和,就點了一個人說:“你來說說看?!蹦侨藨?zhàn)戰(zhàn)兢兢地說:“老爺,我有點怕?!笨h官問他怕什么,他說怕縣官,并接著陳述縣官怕天子,天子怕天,天怕云,云怕風(fēng),風(fēng)怕墻,墻怕老師,老鼠怕他畫上的東西。這個聰明的差役沒有直接說縣太爺畫的虎像貓,而是接二連三地抬出第三方,繞著彎說話,讓自己避免了一場災(zāi)禍。
言語能夠引起風(fēng)波,而行動會直接帶來結(jié)果,做人做事,需要懂得謹(jǐn)言慎行,有時不妨多聽聽別人是怎么說的,這樣自然能給自己免去不少禍患和麻煩。
原文: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真乃心之足,防意不嚴(yán),走盡邪蹊。
譯文:心的大門是嘴,要是不能管好自己的嘴,亂說話的話就會守不住自己的秘密;意識是心的雙腳,要是不加管束,行為不夠嚴(yán)謹(jǐn)?shù)脑挘詈筮€是會誤入歧途。
解讀:有一次,子路向自己的老師孔子提問:“魯國大夫的做法是在父母去世后的二十七個月內(nèi),仍然睡在床上,而這段時間正好是服喪期間,這樣合乎禮法嗎?”孔子說自己不知道。子路出來對子貢感嘆:“原來老師并非無所不知,我就是問問老師魯國大夫服喪期間還在床上睡覺,是不是合乎禮法?先生說他不太清楚?!弊迂暵牶蟊阏f他來問問。子貢問孔子:“服喪期間睡床,這事合乎禮法嗎?”孔子回答:“這做法自然是不合乎禮法的?!庇谑亲迂暢鰜恚汛鸢父嬖V了子路并說:“先生不回答是因為你問話方式不對,老師如果回答你會招致非議。禮法中說,只要是士大夫居住之處,不該數(shù)落士大夫的不是。”
語言的作用會因為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而產(chǎn)生效果上的差異,有的時候環(huán)境變化,語言帶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但它們所表達的真理含義始終都應(yīng)不偏不倚,所有的偏頗都因為亂說話而引起的。
原文:攻人之惡毋太嚴(yán),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dāng)使其可從。
譯文:批評別人的過錯不要太嚴(yán)厲,要顧慮到別人是否能夠接受。教人家做善事,也不能要求過高,要使其力所能及。
解讀:楚莊王有一次宴請群臣喝酒,喝得正歡,蠟燭突然滅了,有個大臣趁亂拉了一位美人的衣服。美人扯下這個人的帽纓,告訴了楚莊王并要求嚴(yán)懲此人。楚莊王沒有這樣做,反而說:“今天這個場面,不扯斷帽纓的話不盡興。”然后和大臣們一起把帽纓都扯掉了,并命人點燈接著喝酒。
三年以后,晉楚交戰(zhàn),有一位大臣奮勇爭先,在打敗晉國的戰(zhàn)爭中立了大功。楚莊王感到奇怪,就問這位大臣說:“我的德行淺薄,從來沒有優(yōu)待過你,你為什么如此奮不顧身呢?”這位大臣說:“上次宴會上扯帽纓的人就是我,大王您隱忍不治我的罪,我明白您的苦心。因此我一定要為您肝腦涂地,沖鋒陷陣?!痹谔幚磉@件事情中楚莊王并未出言不遜,為大臣留了顏面,反而使對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產(chǎn)生感激之情,才有了后面的奮勇相報,楚莊王這一舉就是雙贏。
我們做人做事格局要高,心胸要廣,要學(xué)會換位思考,顧及他人面子和感受,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