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董東,湯國敏,溫速女,黃永杰,徐惠琴
(廣東省惠東縣人民醫(yī)院,廣東 惠州 516300)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腦卒中發(fā)病率逐年上升,腦卒中死亡率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正逐漸下降,但致殘率極高,多數患者由于神經受到損傷,容易引起肢體、語言功能、吞咽功能及認知功能障礙。偏癱是最為常見的后遺癥,其中>60 %的患者會出現永久性運動功能障礙,肢體功能下降甚至喪失,無法正常生活,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增加患者經濟負擔[1-2]。本研究旨在探討功能性電刺激結合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對象 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檢查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3]。(2)均為首次發(fā)病。(3)發(fā)病時間≤90 d。(4)偏癱下肢功能Brunnstrom分級≥Ⅲ級。(5)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糖尿病、慢阻肺、心力衰竭等嚴重的基礎疾??;(2)認知功能障礙;(3)關節(jié)功能障礙;(4)患者出現關節(jié)半脫位和關節(jié)脹痛;(5)器質性病變的患者?;颊唠S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具體分組見表1。兩組患者的基本信息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表1 基本信息比較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訓練內容包括指導患者翻身以及擺放體位、肢體的主被動訓練,平衡能力、行走、轉身、爬樓梯以及交叉步等步態(tài)訓練,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康復情況調整訓練強度,訓練時間>30 min/次,5次/周。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訓練的基礎上增加功能性電刺激聯(lián)合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治療。功能性電刺激患者于床邊端坐,下肢微屈并放松,在腓總神經出口處放置負極,脛骨前肌肌腹位置放置正極,開啟電源后將刺激強度調整至患者可耐受且無刺痛為準,進入步行模式訓練,根據電刺激的反饋對步態(tài)進行調整,治療過程需治療師全程參與確保安全,30 min/次,1次/d,共治療14 d。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1)訓練起坐,每次訓練次數>200次;(2)訓練室外步行能力,指導患者圍繞康復治療區(qū)外的走廊行走,行走路程>1.5 km/d,行走速度<1.2 km/h;(3)爬樓梯訓練,在患者較少的病區(qū)樓梯上訓練,每天上下樓梯>50步;(4)運動平板訓練,速度控制在500~1 000 m/h,持續(xù)45 min/次,2次/d,(5)訓練平衡能力,采用平衡訓練儀器進行;(6)訓練單腿負重,患肢置于臺階下面,另側健肢放在臺階上面,30 min/d[5-7]。
1.3觀察指標
1.3.1FMA評分 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評價患者下肢功能,總分34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下肢功能恢復越好[8]。
1.3.2FAC評分 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0~5級,0級為不能行走或者需要2個人以上幫助行走,5級完全獨立行走[8]。
1.3.3BBS評分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評價患者平衡情況,總分56分,分數越高平衡能力越強,<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險[8]。
1.3.410 MWS 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 maximum walking speed,10 MWS),平坦的路面上標記10 m,患者以最快速度走完,記錄行走時間,步行速度[8]。
1.3.5步態(tài)情況 足印分析法,患者獨立和輔助下完成10 m距離,測量患者的步長、步寬、步速,測量3次,計算平均值[8]。
2.1治療前后下肢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MA、FAC、BBS、10m MMWS指標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MA、FAC、BBS、10 m MMWS指標水均提高(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FMA、FAC、BBS、10 m MMWS指標水平提高更多(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下肢各功能指標比較
2.2治療前后步態(tài)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步態(tài)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步長、步寬、步速均提高(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步長、步寬、步速提高更多(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步態(tài)改善情況比較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患者由于高位神經中樞受到損傷,導致機體調節(jié)功能失衡,肌群協(xié)調出現紊亂且肌肉呈過度緊張狀態(tài),平衡能力及姿勢控制力降低。腦卒中患者的主要表現為肢體運動功能及穩(wěn)定性下降,且步態(tài)異常,容易引起患者跌傷,影響生活質量,加重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及社會壓力[9]。因此,有效的干預措施可提高下肢功能,對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臨床實踐意義。上世紀40年代,Tower教授在動物實驗上應用強制性運動療法,結果顯示對于單側錐體束損傷的猴子具有良好療效,后來在臨床上主要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后期康復訓練,效果良好[10]。但是仍有2/5的腦卒中偏癱患者對于強制性運動療法存在抗拒心理,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應用。
功能性電刺激為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主要根據患者情況預先設定好程序,對患者肌肉釋放一定強度的低頻脈沖電流刺激,或者模擬正常的自主運動活動模式,提高患者患側肢體肌肉群的功能,并且刺激神經肌肉、傳入神經,同時在皮層處留下痕跡,使患者運動功能得以恢復。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根據患者情況合理調整患側肢體限制時間和耐受力,通過科學適宜的訓練項目,提高康復訓練依從性,患者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形成活動患側肢體的意識,避免習得性廢用的發(fā)生,幫助患者恢復下肢功能,縮短患者重返家庭和社會的時間。
本研究顯示,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結合功能性電刺激治療的患者FMA、FAC、BBS、10 m MMWS指標水平提高更多,觀察組患者步長、步寬、步速提高更多,說明功能性電刺激與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結合治療腦卒中患者可促進患者下肢功能恢復,提高步行能力,改善患者步態(tài)。由于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反復刺激中樞性癱瘓肌肉,將皮膚感覺、本體感覺、運動感覺的信息沖動輸入,重建正常的運動模式,恢復運動控制功能。而功能性電刺激具有動態(tài)性,運動時良性刺激相關的肌肉群,解析動作和運動參數,預判肌肉群收放數據和時項,有效對肢體動作發(fā)力肌群進行控制,從而完成各項動作,恢復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1]。
綜上所述,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結合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腦卒中患者可促進患者下肢功能恢復,提高步行能力,改善患者步態(tài),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