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培養(yǎng)目標的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應轉變原有的思維,充分利用語法教學來滲透核心素養(yǎng)。本文主要從整合教材資源、營造語言情境和運用語法知識三個方面來介紹如何在語法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關鍵詞】高中英語;語法;文化意識;情境
【作者簡介】李智梅,北方民族大學附屬中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銀川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專項課題(高中英語主題語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YJKG18-148。課題管理單位:馮麗敏名師工作室。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實施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應注重在發(fā)展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學習、理解和鑒賞中外優(yōu)秀文化,培育中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拓展國際視野,增進國際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庇纱丝芍抡n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語教師需要重視語法的社會教育功能,將文化意識滲透在日常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一、整合教材資源,挖掘語言文化內(nèi)涵
西方研究人員指出,語法教學有助于學生提升語言能力和語法系統(tǒng)的內(nèi)化。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有不少教師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語法知識點比較零碎,如何才能將語法教學與文化意識有機聯(lián)系起來呢?結合自身的語法教學經(jīng)驗,以及對文化意識的理解,筆者認為,英語教師應該在充分研讀新課標的基礎上,重新建構英語知識結構。
以師生公認較難的定語從句為例,作為高中階段最重要的語法學習項目,其學習要求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由關系代詞that,which,who,whom,whose引導的限定性定語從句,理解由“介詞+which / whom,when,where,why”引導的定語從句的含義,發(fā)現(xiàn)其形式構成規(guī)則,并能在口語及書面表達中正確、恰當應用。在講解的時候,筆者以學生家鄉(xiāng)的文化素材作為語法范例呈現(xiàn)在多媒體上,使其初步了解基本的定語從句的語法規(guī)則,并借助這一范例獲得一定的文化知識。接著,筆者選用China Daily中介紹文化交流的文章“The Pulse of an Ancient City”,來進一步解讀定語從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nèi)涵,并從中滲透文化意識,筆者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適當調(diào)整了語言表達的難度,然后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文章,從中找出哪些是定語從句,并將這些句子翻譯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既能幫助學生理解含義,還能促使其堅定文化自信,培養(yǎng)愛國情懷。
二、營造語言情境,增強語言文化意識
中西文化的差異是由不同的地理、習俗、宗教、歷史等多個因素造成的,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都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在語法教學中巧妙地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在不知不覺中被文化浸染。
例如,在學習狀語從句的時候,筆者介紹了一些重要的引導詞,如if,unless,還創(chuàng)造性地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基于實際生活的情境,即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收集美國人和中國人的不同生活習慣,并分別說明兩國人相互不理解的生活習慣有哪些。即:Chinese habits incomprehensible to foreigner,F(xiàn)oreigners habits incomprehensible to Chinese。之后,讓兩組學生運用所學的九種狀語從句展開激烈的辯論,說明自己更贊成哪種生活習慣,要說出其優(yōu)點,以及另外一種生活習慣的缺點。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又在對比中西生活習慣差異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文化意識,提升了文化品格,更加堅定了自己對本國文化的認同。
三、運用語法知識,助力優(yōu)秀文化傳播
外界常常說,很多中國學生學的都是啞巴英語,且語法知識也沒有充分地用到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為此,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區(qū)分語法知識和語法能力,引導學生主動運用語法知識,提升能力。
同樣以定語從句的教學為例,這里筆者主要介紹關系代詞的教學。語法課上課前,筆者承接上一節(jié)閱讀課的“地震”主題,呈現(xiàn)兩個句子:I am talking about a place which / that can make students swim in the sea of books(謎底為圖書館);I am talking about a person who is responsible for our classs cleaning work(謎底為勞動委員),組織學生進行猜謎游戲,由此巧妙地引出定語從句,自然地過渡到積極學習、樂觀生活的主題。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用定語從句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tǒng)諺語文化的能力。然后讓學生閱讀一則筆者自己寫的關于本班勞動委員的介紹,并回答如下問題:1.關系代詞在從句中充當什么,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省略。(賓語)2.什么情況下只能用that?然后筆者讓學生自己理解that的使用場景。筆者將定語從句置于真實的語境中,即呈現(xiàn)學校的操場、圖書館、食堂、走廊等場地圖片,讓學生選用恰當?shù)年P系代詞進行口頭表達,這樣一方面能夠檢測他們對這一語法點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能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而升華到培養(yǎng)學生愛校、愛國的文化意識。
四、立足組織辯論活動,堅定文化自信
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圍繞教材中存在質疑的觀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賽,讓正反雙方各執(zhí)一種觀點,這一活動既有助于學生將本課的重點詞匯、句式等語法知識現(xiàn)學現(xiàn)用,還能激活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在辯論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文化自信。
例如,教學必修一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這一單元的閱讀課文后,要學完課文中的相關語法點,包括一些詞匯如command,request在具體語境中的正確選擇與后面所跟單詞的形式,重點短語如even if,more…than,no such,make use of,due to,on account of在句式中的運用,還有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句式結構等,在這之后,結合課文中最后的觀點“China may have the largest number of English learners.Will Chinese English develop its own identity?Only time will tell.”筆者組織了一個“Discussion”環(huán)節(jié),提出如下問題:As we all know,Chinas technology is on the rise,and China will be the next leading powerful country in the world. So,some people say:There is no need for Chinese to learn foreign language. Do you agree with opinion and why? 筆者本以為學生都會持有否定態(tài)度,但沒想到在一些學生中聽到了不同的聲音,此時筆者沒有直接給出觀點,而是讓學生組成兩隊,派出代表分別作為正方(同意該觀點)和反方(不同意該觀點),運用自己已知的信息和在本節(jié)中所學到的相關詞匯和句式展開辯論。最終,反方獲勝,且說服了正方同學。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當今中國人有必要繼續(xù)學習英語這一觀點的認可度,筆者隨后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段有史以來的面對面隔空辯論,即CGTN知名女主持人劉欣應美國Fox Business女主播翠西·里根(Trish Regan),就中美貿(mào)易戰(zhàn)展開的“跨洋對話”的視頻資料。觀看完畢后,學生們更加堅定了學好英語的信心,這樣在今后遇到像劉欣那樣的境遇時,才會懂得如何應對。通過這樣的設計,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意識,讓學生懂得恰恰是因為當今中國的經(jīng)濟技術發(fā)展的迅速,我們才更應該好好學習英語,才能用英語向更多的外國人介紹我們的中華文化,才能去主動地學習西方國家所擁有的先進技術以更好地服務祖國,讓我們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
綜上所述,縱觀當前我國很多高中生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文化失語”的現(xiàn)象,仔細解析近五年的高考英語真題后不難發(fā)現(xiàn),文化元素在各種題型中的考查頻率越來越大。在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大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必須充分重視語法教學,并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劉倩倩.試論高中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新課程研究,2019 (28):38-39.
[2]劉丹丹.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研究[D].聊城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