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蔓 江漢美 鄭穎
摘要:首次采用頂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氣質聯(lián)用法(GC-MS)對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生品及其蜜炙品的揮發(fā)性成分進行提取和分析。結果表明,從紫菀生品中檢測出85個峰,鑒定出70種成分,占揮發(fā)性成分的92.66%;從蜜炙品中檢測出75個峰,鑒定出63種成分,占揮發(fā)性成分的90.54%,且二者的共有揮發(fā)性成分有36種。紫菀生品和蜜炙品揮發(fā)性成分總離子流較為相似,但其組成和含量有所不同,試驗也為紫菀資源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紫菀(Aster tataricus L.f.);蜜炙品;頂空固相微萃?。℉S-SPME);氣質聯(lián)用技術(GC-MS);揮發(fā)性成分
Abstract: 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HS-SPME and GC-MS to extract and analyze the volatile constituents in Aster tataricus L.f. and its honey-roasted produ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85 peaks were detected from Asteris radix et rhizoma, 70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accounting for 92.66% of volatile components; 75 peaks were detected from its honey-roasted products, 63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accounting for 90.54% of volatile components. And there were 36 common components. The total ion flow diagram of their volatile components are somewhat similar, but their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are different. At the same time, this experiment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ster tataricus L.f. resources.
Key words: Aster tataricus L.f.; honey-roasted Aster tataricus L.f.; HS-SPME; GC-MS; volatile component
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為菊科植物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根和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有節(jié)的根莖(習稱“母根”)和泥沙,編成辮狀曬干,或直接曬干[1]。紫菀用藥歷史悠久,載于《神農本草經》中經草部中品,“紫菀味苦溫,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萎蹶,安五臟”。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收載有紫菀,性溫、味辛苦,歸肺經,具有潤肺下氣、消痰止咳的功效,主要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勞嗽咳血,是臨床常用的潤肺祛痰止咳藥[1,2]。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還載有蜜炙品,早在《雷公炮炙論》中就提到其蜜焙方法,紫菀生品以散寒、降氣化痰力勝,蜜炙借蜜甘潤益肺,藥性由瀉轉潤,增強潤肺止咳作用[3],臨床上多以蜜制飲片應用[4]。目前,紫菀含有萜類及其苷、肽類、黃酮、蒽醌、香豆素、有機酸、酚類、甾醇、揮發(fā)油及苯丙素類化學成分,并具有抗菌、抗腫瘤、鎮(zhèn)咳、祛痰、平喘、抗病毒等藥理活性[5]。對紫菀揮發(fā)性成分的研究,主要通過水蒸氣蒸餾法提取其揮發(fā)油,尚未通過頂空固相微萃取技術提取其揮發(fā)性成分。本試驗首次采用HS-SPME-GC-MS對紫菀生品及其蜜炙品的揮發(fā)性成分進行提取和分析比較,探討紫菀炮制前后揮發(fā)性成分種類及其含量的變化,旨在從揮發(fā)性成分的角度為紫菀生品和蜜炙品的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
手動固相微萃取裝置,德國IKA公司;氣相-質譜-計算機聯(lián)用儀,美國Hewlett-Packard公司,6890/5973型;65 μm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PDMS/DVB)萃取纖維頭,美國Supelco公司;頂空瓶(15 mL);JY1002型電子天平,上海浦春計量儀器有限公司。
1.2 試藥
紫菀購于湖北強康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經湖北中醫(yī)藥大學生藥教研室張秀橋教授鑒定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和根莖。
1.3 方法
1.3.1 蜜炙品的制備 參照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四部0213炮制通則中的炮制方法,取80 g紫菀生品放置燒杯內,取20 g生蜜于蒸發(fā)皿內文火煉至表面冒魚眼泡,稍涼后加入少量沸水均勻淋入,攪拌均勻后悶潤2~4 h,文火炒至不粘手即得。
1.3.2 頂空固相微萃取條件 通過預試驗及單因素考察,確定最佳萃取條件為:取中藥材紫菀樣品0.6 g于15 mL頂空瓶中,插入裝有65 μm PDMS/DVB萃取纖維頭的手動進樣器,在120 ℃下平衡10 min,再萃取15 min,取出立即插入氣相色譜儀進樣口(溫度230 ℃),解析3 min,不分流進樣。蜜炙品萃取條件同上。
1.3.3 氣相色譜-質譜條件
1)色譜條件。色譜柱,HP-5MS(30 m×0.25 mm,0.25 μm);載氣He(99.999%);流速0.8 mL/min;進樣口溫度230 ℃;采用程序升溫,初始溫度為50 ℃,以10 ℃/min升溫至230 ℃。
2)質譜條件。離子源EI源;離子源溫度230 ℃;四級桿溫度150 ℃;電子能量70 eV;倍增管電壓1.2 kV;接口溫度230 ℃;質荷比(m/z)35~550。
2 結果與分析
通過數(shù)據處理系統(tǒng)和面積歸一法對總離子流中的各組分相對百分含量進行計算,然后通過NIST08質譜數(shù)據庫對各峰的質譜圖進行檢索,并結合其相對保留時間,確定各個組分。從紫菀生品中檢測出85個峰,鑒定出70種成分,占揮發(fā)性成分的92.66%;從蜜炙品中檢測出75個峰,鑒定出63種成分,占揮發(fā)性成分的90.54%。具體結果見圖1、圖2及表1。
2.1 紫菀生品揮發(fā)性成分的分析
由圖1及表1可知,紫菀生品中揮發(fā)性成分含量最高的為5-硝基-8-羥基喹啉,占總揮發(fā)性成分的11.70%,其次為2-正丁基吡啶-N-氧化物,占總揮發(fā)性成分的11.57%,依次還有γ-欖香烯(6.33%)、大根香葉烯D(5.93%)、長葉環(huán)烯(5.22%)、十五烯(5.00%)、2-甲基苯甲醛(3.52%)、左旋-β-蒎烯(2.84%)、萜品油烯(2.69%)等。其中,衣蘭烯能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動、延長戊巴比妥鈉誘導的小鼠睡眠時間,具有良好的鎮(zhèn)靜安眠作用[6];順式橙花叔醇有明顯的鎮(zhèn)靜、抗菌作用,作為一種香料廣泛用于食品、化妝品、香精中[7];(+)-α-側柏烯有治療高血壓、胃病、多發(fā)性癤腫的作用[8];香橙烯對皮膚炎癥及消化系統(tǒng)潰瘍有較好的作用[9]。薄荷腦具有弱鎮(zhèn)痛、止癢和局麻作用,也有防腐、殺菌作用,薄荷腦的刺激作用導致氣管產生新的分泌物而使稠厚的黏液易于排出,達到祛痰止咳作用 [10,11]。
2.2 紫菀蜜炙品揮發(fā)性成分的分析
由圖2及表1可知,蜜炙品中揮發(fā)性成分含量最高的為5-硝基-8-羥基喹啉,占總揮發(fā)性成分的16.15%,其次為2-正丁基吡啶-N-氧化物,占總揮發(fā)性成分的13.07%,依次還有大根香葉烯B(5.22%)、大根香葉烯D(4.91%)、十五烯(4.17%)、對甲基苯甲醛(4.16%)、長葉環(huán)烯(4.04%)、左旋-β-蒎烯(2.67%)、(+)-α-長葉蒎烯(2.28%)、萜品油烯(2.05%)等。其中5-羥甲基糠醛具有抗氧化、降壓、改變血液流變學的作用[12];壬醛對細菌和真菌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低濃度對放線菌的生長表現(xiàn)為促進作用[13];松油醇具有止咳、解熱和抑菌作用[14];α-水芹烯有令人愉快的香氣,對支氣管有溫和的刺激作用,可制成吸入劑用作祛痰劑[15];含α-古蕓烯的揮發(fā)油具有良好的鎮(zhèn)靜作用[16]。
3 討論
紫菀生品及蜜炙品揮發(fā)性成分的總離子流較為相似,但其組成和含量有所不同。首先,生品和蜜炙品有36個共有揮發(fā)性成分,分別有5-硝基-8-羥基喹啉、2-正丁基吡啶-N-氧化物、大根香葉烯D、長葉環(huán)烯、十五烯、γ-欖香烯、左旋-β-蒎烯、(+)-α-長葉蒎烯、萜品油烯、左旋乙酸冰片酯、(E)-β-金合歡烯、α-葑烯、α-石竹烯等。其中,大根香葉烯具有平喘作用,是治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的有效成分之一,還有良好的抑菌作用[17]。通過體內外試驗表明,γ-欖香烯具有抗癌活性[18];β-蒎烯具有抗菌作用和助消化活性[19];金合歡烯具有消炎、止咳作用[20];杜松烯等具有抗菌、殺菌、祛痰作用[21]。其次,經過蜜炙后大部分揮發(fā)性成分含量有所減少,特別是γ-欖香烯,生品中的含量為6.33%,經蜜炙后含量減少為0.85%。而大根香葉烯D在生品中的含量為5.93%,經蜜炙后含量減少為4.91%,但蜜炙品中大根香葉烯B的含量達到5.22%,這可能是在炮制過程中成分有所轉化。試驗首次通過HS-SPME-GC-MS對紫菀生品和蜜炙品的揮發(fā)性成分進行分析比較,為其資源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提供物質基礎,也從揮發(fā)性成分的角度為臨床用藥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 2015年版.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342-343.
[2] 彭文靜,辛蕊華,任麗花, 等. 紫菀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動物醫(yī)學進展,2015,36(3):102-106,107.
[3] 陳衛(wèi)紅,王竹鑫. 紫菀的炮制歷史沿革及現(xiàn)代研究概況[J]. 中華醫(yī)學實踐雜志,2005,4(3):238-239.
[4] 林桂梅,來有雪,張子梟,等.? 蜜制紫菀飲片質量標準的優(yōu)化研究[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17,28(6):1350-1352.
[5] 范 玲,王 鑫,朱曉靜,等.? 紫菀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吉林中醫(yī)藥,2019,39(2):269-273.
[6] 萬麗娟,盧金清,林 杰,等.? 參芪益智散揮發(fā)性成分分析[J].? 中國藥師,2016,19(3):604-607.
[7] 吳惠勤,黃曉蘭,黃 芳,等. 草果揮發(fā)油的氣相色譜-質譜指紋圖譜[J]. 質譜學報,2004,25(2):92-95.
[8] 焦 勇,孫杰英.? 孜然芹種子揮發(fā)油成分的初步分析[J].? 中草藥,1985,16(11):45.
[9] 史小娟,潘心禾,張新鳳, 等. 柳葉蠟梅葉揮發(fā)性成分的提取及GC-MS分析[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9):129-132.
[10] 廉永善. 沙棘屬植物天然產物及其主要生理藥理功能[J]. 沙棘,2005,18(3):5-16.
[11] 洪廣祥. 慢性干咳治療之我見[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6,? ? ?21(6):344-348.
[12] 劉月新,潘 雪,鄒 茜,等. 探討5-羥甲基糠醛在中藥及復方中的存在意義[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15):3-5.
[13] 李正義,賈俊濤,姜英輝, 等. 微生物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及其在線數(shù)據庫[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6,7(12):4801-4808.
[14] 吳懷恩,李耀華,韋志英,等.? 廣西五月艾、細葉艾與艾葉揮發(fā)油的比較研究[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35):23-26.
[15] 陸凌霄,李 明,趙 梨, 等. 水芹烯的來源·合成及應用[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26):14361-14363.
[16] 蒙麗麗,劉紅星. 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芒果葉揮發(fā)油成分[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37(27):12906-12907.
[17] 江漢美,李 婷,郭 彧,等.? 海桐揮發(fā)油化學成分GC-MS分析[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7):29-31.
[18] 董金華,程國寶,胡皆漢.? 溫莪術揮發(fā)油中γ-欖香烯的分離鑒定及抗癌活性[J].? 中草藥,1997(1):13-14.
[19] 龐雪威,王積武,吳志蓮,等. 植物性食品原料中單萜類化合物形成機理及生物活性綜述[J]. 中國釀造,2016 (6):24-29.
[20] 李福高,邵 青,李 凡, 等. 不同物候期杭白菊與其他菊花及野菊花揮發(fā)性成分研究[J]. 中草藥,2008,39(6):831-833.
[21] 樊鈺虎,周 剛,張 璐,等.? 連錢草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氣相色譜-質譜分析[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1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