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月影 林永文 張惠蓮
摘要:同伴合作課外閱讀是將同伴合作學習理念融入初中生課外閱讀中,一起學習課程用書以外的課外讀物。用平等的態(tài)度,開放的心理,互動的方式,掌握和強化閱讀技巧,在相同或不同的閱讀任務中,交流閱讀信息,分享閱讀體會,將“理解”進行碰撞、交流與分享。
關鍵詞:同伴;合作學習;課外閱讀;交流;分享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得有智慧的辦法,不是補課,也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持續(xù)地閱讀、閱讀、再閱讀?!盵[[1] 俞彩娥.開展課外閱讀提高語文素養(yǎng)[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3):14.]]? 那么,在這樣一個知識驟增、數(shù)據(jù)倍漲的被稱之為“大數(shù)據(jù)”的時代,如何讓生活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海洋中的初中生重視文本的閱讀,是一線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為了更好的了解所任教學生課外閱讀的態(tài)度、閱讀文本的選擇、閱讀時間的安排及閱讀方法的使用等,筆者采用了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進行調(diào)查。
通過問卷調(diào)查,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課外閱讀(比較喜歡占39.5%、喜歡占37.5%),樂意和班上同學一起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52%),甚至還會選擇與同學互相交換書籍看(30.0%),會把好書推薦給同學或好朋友(55.0%)。在選擇課外讀物時, 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也較大(27.0%)。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興趣是比較濃厚的;小學的語文教師也會經(jīng)常強調(diào)課外閱讀、給學生推薦課外書籍(44.5%)。從調(diào)查的結(jié)果可以看到,我們的學生用在課外閱讀中的時間一周平均每天在0分鐘—30分鐘的占了54.0%,每月平均只讀書l—2本書的比例高達59.5%。是什么原因?qū)е挛覀兊膶W生熱愛閱讀,卻又止步于閱讀呢?細究其因,有家庭中父母親學歷較低、對課外閱讀的重視度不高的;有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有序的、系統(tǒng)的指導嚴重缺位的;有學生有效的閱讀資源匱乏的,等等。
學生熱愛課外閱讀,卻又沒有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喜歡與同學一起閱讀,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展開。美國著名教育家福茨(Fouts)在新近修訂的《教育改革研究》(第四版)一書中重申:“合作學習如果不是當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話,那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 Vermette, p. Four Fatal Flaws: Avoiding the Common Mistakes of Novice User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1994(3):225-260.] 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已經(jīng)處在全球化和互相信賴的社團中,生活在需要成員間高度合作的復雜社會組織中。生活不是僅靠知識就行,甚至僅有能力也是不夠的,其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诖?,筆者試圖在教學中探索將同伴合作學習理念融入初中生課外閱讀中,讓學生一起讀書。
1.同伴合作課外閱讀的界定:課外閱讀新模式
結(jié)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筆者對“同伴合作課外閱讀”界定為:在教師的教學指導下,在課堂學習之外,幾名相同年齡層次或心理發(fā)展處于同一水平的學生,一起學習課程用書以外的課外讀物。用平等的態(tài)度,開放的心理,互動的方式,強化和掌握閱讀技巧,在相同或不同的閱讀任務中,交換閱讀信息,分享閱讀體會,將“理解”碰撞、交流,從而使同伴在對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礎上[[[2]孫芳.閱讀學習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2.6]],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以實現(xiàn)欣賞文學作品、提高閱讀水平、促進寫作技能的目的。
2.討論交流會的組織:思想的碰撞與升華
在同伴合作課外閱讀中,定期組織討論交流會是師生之間或生生之間交流與分享想法的一種模式。
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采用了卡甘合作結(jié)構(gòu)法中的“思考—配對—分享(Think-Pair-Share)”法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3]馬蘭,盛群力.多彩合作課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61]]。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學生與同伴配對,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每一個學生都花一些時間單獨進行思考。在這段時間里,學生之間不能相互交流。
第二步:同伴4人相互交換想法。
第三步:教師隨機請學生在班級中發(fā)言。發(fā)言的學生可以談談他們同伴4人討論交流后的看法,而不是他自已個人的看法。
同伴合作討論交流中,對課外書中提到的某個詞語、某一句話、某個觀點,都可能產(chǎn)生4種或4種以上的看法。當同伴們爭持不下的時候,如何解決困難是同伴合作課外閱讀經(jīng)常碰到事情。筆者觀察到學生是這樣做協(xié)調(diào)的:
精英聯(lián)盟組的同伴4人對于《活著》一書中,“福貴”到底是一頭牛還是一個人深感不解。矛盾在此產(chǎn)生。
熊同學:肯定是一頭牛,因為文章開頭就有講到老頭兒趕牛時還叫它“福貴”呢!
邱同學:我倒覺得是一個人。文章中“福貴”稱自己為“福貴”。
羅同學:難道這是作者在描寫一頭牛的故事嗎?
嚴同學:可是,一頭牛怎么可會跑到煙花之地去呢?
熊同學:牛的世界我們又怎么會懂得?難道你們當過牛嗎?
嚴同學:假如你是一個人,你會用牛來稱呼自己嗎?
熊同學:可是文章開始的時候也有說罵那頭牛不勤奮,不肯干活啊。
嚴同學:那是誰在罵呢?可能是“福貴”在罵牛呢。
同伴4人此時已是個個面紅耳赤。
同伴4人帶著疑問在課外繼續(xù)閱讀余下的內(nèi)容。一周后的星期三下午自習課上,嚴同學認真的說出:“我讀完了,我認為‘福貴就是一個人,開篇福貴是在用外人的角度來對晚年買來的牛講述自己一生的故事?!痹捯魟偮?,其余同伴又各自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思想在同伴的“爭吵”中碰撞、升華。
3.閱讀成果的分享:課堂生成更精彩
課外閱讀要得到重視,不能停留于一般提倡,光有閱讀量的要求也不行,關鍵還要有相應的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