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摘要:教書育人是各個學科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但是筆者認為,教書只是我們的工作責任,育人才是我們的工作義務,但是這個義務比責任更加重要。教育的目的是為讓學生學習各種文化知識,掌握各類知識技能,但這兩項知識體現(xiàn)了“教”,如果一味的在教學課堂中體現(xiàn)這個“教”忽略了這個“育”,那么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肯定會很坎坷。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需要在課堂教學立足于教學大綱,結合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國學思想對學生的性格品行進行完美塑造,幫助他們理解“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真正內涵。鑒于此,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學生性格品行的有效培養(yǎng)作為主要研究內容,結合筆者多年語文學科教學經(jīng)驗,總結出語文教學與平行塑造的完美融合的方法,希望對教育同仁有所幫助,才疏學淺,撰文唐突,如有不實之處,歡迎指正交流。
關鍵詞:小學語文;品行塑造;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分類號:G623.2
語文新課標的貫徹落實讓語文教學內容愈加豐富,小學語文課本的課程安排可以說是集百家之所長,中西結合,既有中國古文學的詩詞歌賦,又有國內外的經(jīng)典著作,教學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和道德品質的塑造。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應該只停留在一個知識的傳遞活動中,而是需要“由表及里”、“由內而外”地進行學生的與品行塑造,讓他們在接受先進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我國和其他國家文化的偉大,從而奠定他們終身學習的基礎,讓他們領略各國文化,豐富自己的知識,進而完成三觀和品性的優(yōu)化塑造,為成為新時代的新興青少年而努力。
1.不忘初心,才可以繼往開來
身為語文教師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發(fā)揮學科自身優(yōu)勢,借助課文教材不斷向學生們灌輸“不忘初心,繼往開來”的民族精神,讓學生們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讓他們懂得不忘過去才能把握未來,把握人生的道理。并且,切實的文化傳承也是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我國悠久的華夏歷史文化的肯定,經(jīng)歷了五千余年的歲月洗禮,先輩人留下的知識,是對歷史的總結更是對新時期新思想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繼承者和建設者的諄諄教誨。
例如:在《小英雄雨來》一文的教學過程中,當講到文中“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一句時,筆者問學生們:我們應該怎樣去愛自己的祖國呢?你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嗎?為什么?隨后筆者利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們播放了了一段和課文有關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完視頻后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筆者挑選了幾位同學進行問題的回答。一位同學說:我覺得愛祖國就應該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首先要尊重曾經(jīng)為我國的革命事業(yè)奉獻的革命前輩,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去干休所還有敬老院看望那些生于戰(zhàn)爭年代的老人,給他們帶去真誠的問候。另一位同學說: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因為許多年前我們國家并不發(fā)達確切來說十分落后,就在那樣落后的年代,我國的革命前輩仍然趕走了列強建設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這樣的領導班子怎能不讓我們感到自豪和驕傲……
總結過去,是對時間的尊重,是對歷史的思考,是對未來的規(guī)劃,是對當下的堅持,對的事情應堅持,錯的事情應糾正,倒下并不是失敗的借口,站起來我們才能贏得勝利。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對過去進行思考,總結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不忘初心,繼往開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對社會、國家負責人的表現(xiàn),更是幫助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2.勤學好問,是學習成功的伊始
學習是一項需要堅持和耐心的“工作”,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了做一個……的人。但是學了很多年,還是有很多人沒有學懂、學明白。為什么?筆者看來,他們對于知識只是一味地在“學”,從而忽略了“問”,勤學好問,才能讓知識理解的更扎實。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需要向學生們灌輸要“學”更要“問”的道理,讓他們懂得老輩人常說的“勤學好問,成功伊始”的道理。
例如:在教學《太陽》一文時,講解完課文后,筆者問學生們對于“太陽”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或者好奇的地方,提出來,然后筆者進行解答。有位同學問了:老師,太陽有多大啊?我們生活的地球有多大啊?筆者說:太陽的直徑大概是1392000千米,地球在太陽面前顯得十分渺小,但老師也不知道地球有多大,回家后你們查閱一下資料明天上課告訴老師好嗎?果然,第二天的時候那個提問的學生告知了地球的大小及其和太陽的關系。
由此可見,善用問題帶動學生查閱資料積累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勤學好問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但是教師的“好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學習主動性,與其直接告知不如讓他們想辦法“獲得”。
3.“孝”對人生,方可笑對人生
自古以來,“孝”事多有發(fā)生,從子女對父母的“孝”到朝官對君王的“孝”。無論大小,無論尊卑,這是中華民族流傳的傳統(tǒng)美德。老少皆知,婦孺皆曉。我們需要讓學生們懂得“孝”對人生的道理,從而讓他們笑對人生。
例如:教學《慈母情深》一文時,筆者帶領著學生回憶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家庭瑣事,挑選幾個與全班同學分享。進而引入烏鴉尚知反哺,人為何不懂,孝敬長輩是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的道理。五千年的故事積奠,孝事多聞,這是文化的流傳也是歷史的總結,如果我們人人“孝”對師長,那么和諧的社會關系便從此有了穩(wěn)定的基礎。
總而言之,作為教師教書育人是我們的工作,弘揚的傳播傳統(tǒng)文化是教師這個職業(yè)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讓祖國的未來、民族的脊梁在語文教學中得到道德品質的提升是每一個教師所希望的。因此,以語文課堂教學作為前提,將德育教育進行細節(jié)滲透,引導學生提高素質水平,讓他們逐步懂得“不忘初心,繼往開來”、“勤學好問,成功伊始”、“孝對人生,笑對人生”的道理是我們應該做的,借此,幫助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陶玉萍.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效率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
[2]萬和妹.試論實施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課堂[J].文學教育(下),2019(11).
[3]楊紅.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