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娟 李康泉
摘 要:高校推進十九大精神的傳播是大學生把握十九大精神精髓要義的重要舉措。在自媒體時代,高校推進十九大精神的傳播渠道多元化,但也帶來了挑戰(zhàn)。本文選取廣州高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高校在大學生中傳播十九大精神時各種傳播渠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了解傳播情況和效果,提出優(yōu)化傳播渠道和提升傳播效果的路徑。
關(guān)鍵詞:十九大精神;高校;傳播渠道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0-0-02
一、研究緣起
政治理論的學習貫徹需要互動與傳播,高校宣傳十九大精神是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亦是對大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高校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實質(zhì)的重要手段。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自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網(wǎng)絡(luò)渠道,已融入大學生生活和學習中,與傳統(tǒng)媒介一樣作為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重要渠道。
為了更全面、更充分地了解高校傳播十九大精神的情況及效果,需進一步研究高校在進行十九大精神傳播的過程中,各種傳播渠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提出優(yōu)化傳播渠道和提升傳播效果的路徑。筆者選取了廣州五所高校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1 200名學生開展問卷調(diào)查及訪談,調(diào)研高校推進十九大精神的傳播狀況、傳播渠道傳播力以及影響力。根據(jù)調(diào)查問卷統(tǒng)計,高校傳播十九大精神的渠道包括傳統(tǒng)媒介和自媒體媒介,主要集中于思政課、海報、自媒體平臺(微信、微博、易班)、報刊雜志、電視電影、社會實踐、其他(專家報告、講座)這七種渠道,因此在分析傳播力和影響力時主要針對這七種傳播渠道。
二、傳播渠道量化分析
(一)十九大精神各種傳播渠道傳播力分析
這里把傳播力P(Propagation)定義為傳播效率,其實質(zhì)就是實現(xiàn)有效傳播的能力。重點要求大學生對他們接受十九大精神傳播有效性的大小做出自己的估值,根據(jù)大學生訪談?wù)邔λ麄兘邮帐糯缶褡龀龈鞣N傳播媒介傳播的效率綜合分析得出圖1。從圖中可看出社會實踐的傳播效率最高,高達70%,尤其是國家推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專項分設(shè)十九大宣講實踐活動后,大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時作為受眾,同時作為理論宣講傳播者和實踐者。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在網(wǎng)絡(luò)上的新聞原創(chuàng)力強,發(fā)稿量、閱讀量、轉(zhuǎn)發(fā)量的傳播效率很高。其次是自媒體平臺的傳播效率,高校傳播十九大精神的自媒體平臺主要有微信、微博、易班,學生自主交叉互播關(guān)于十九大的信息和內(nèi)容。在高校電視電影、海報宣傳的傳播力分別為56%和45%,思想政治理論課傳播效率是31%,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加入了闡述十九大精神的章節(jié),但部分學生認為個別課程流于形式,對課堂講解十九大精神的部分仍理解不深,課堂傳播效率不高。
(二)十九大精神傳播渠道時間分析
根據(jù)訪談資料,我們對大學生學習十九大精神時各種傳播渠道所占時間比作了綜合分析和量化。大學生接收十九大訊息傳播的主要渠道是微信、微博、易班等自媒體,占了大學生接觸學習十九大精神總時間的46%,說明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通過自媒體了解十九大精神相關(guān)知識的時間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其次是高校關(guān)于十九大精神的宣傳海報,占比為22%,思政課也是大學生學習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方式,占比為13%,說明思政課、宣傳海報仍然是目前高校傳播十九大精神的主渠道。其余為電視電影、社會實踐,分別是7%和5%,所占時間比較小。(如圖2所示)
(三)十九大精神各種傳播渠道影響力分析
通過上文對高校大學生受訪者接收十九大精神傳播的傳播力P和時間比T這兩大重要因素分析,可得出在十九大精神傳播中,大學生接受十九大精神,具有十九大精神意識的有效總量C: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十九大精神在大學生的傳播中各傳播渠道影響力(Effective):
此處影響力指的是十九大在大學生的傳播過程中,各種傳播媒介對學生接受十九大精神的影響作用百分比,比例越高,影響力越大,比例越低,則影響力越小。自媒體平臺影響力達到58%,說明自媒體平臺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其次為海報宣傳、思政課、電視電影,分別為18%、7%、7%。其中社會實踐雖然傳播力排第一,但是傳播影響力只有6%,主要是學生參與跟十九大相關(guān)的社會實踐時間及人數(shù)比較少,因而影響力比較低。(如圖3所示)
(四)小結(jié)
在高校傳播十九大精神的渠道中,傳播力最強的是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可以把十九大理論知識與接觸的實際現(xiàn)象進行對照、印證,推動對十九大精神的認知、認同和選擇達到更深的程度,實現(xiàn)知行合一。但是其影響力不大,主要因為高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集中在寒暑假,學生接觸社會實踐的時間比其他傳播渠道少,時間占比相對較小,參與十九大精神相關(guān)社會實踐的學生也比較少。
在高校傳播十九大精神的渠道中,影響力最大的是自媒體平臺。學生通過自媒體平臺獲取十九大精神的時間比其他傳播渠道長,這也與自媒體平臺本身具有的特征以及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有關(guān)。自媒體平臺具有去權(quán)威化、去中心化、低門檻的特點,具有很強的即時性和互動性。每位大學生在自媒體平臺,既是傳播的受眾,又是傳播者,可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個性化的傳播。
三、推進高校十九大精神傳播渠道改革
(一)整合傳播渠道,構(gòu)建傳播媒介矩陣
以十九大精神為主線,集中采集十九大精神資源,各傳播渠道共享策劃資源,集中力量生產(chǎn)優(yōu)質(zhì)的十九大信息產(chǎn)品,實現(xiàn)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推進多種傳播渠道融合,通過流程重構(gòu)、全媒體平臺建設(shè)來融合不同的傳播渠道,將現(xiàn)實的教育引導與多元的虛擬教育想結(jié)合,開展一系列十九大主題的宣傳策劃活動,建立十九大精神的校園權(quán)威傳播渠道,實行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線上互動和思政課、社會實踐等線下交流的有機融合,重視信息在各種傳播渠道的多元互動,引導大學生對黨的十九大由認知到認同再到踐行。
(二)創(chuàng)新傳播渠道編碼手法,形成學生喜聞樂見的理論風格
各傳播渠道信息編碼過程中要形成符合大學生特點的理論風格,在話語體系上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編寫語言,把高大上的內(nèi)容變得有意思、貼人心,讓黨的十九大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傳播渠道承載形式上,創(chuàng)新圖片、短音頻、微視頻等表現(xiàn)形式,積極采用圖像敘事、音頻敘事、視頻敘事等順應學生興趣的新型傳播方式,制作宣傳教育十九大精神的小視頻、圖文并茂的宣傳畫報、表情包等作品,從圖像、音像、影像等方面?zhèn)鞑ナ糯缶?,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方法,使十九大精神真正地入耳、入腦、入心。
(三)注重傳播渠道載體多元化和方法最適化,優(yōu)化傳播路徑
在自媒體時代,除了思政課、海報、報刊雜志等,微信、微博、易班等自媒體平臺以其靈活性、時效性、多邊性等特點被大學生喜愛,成為大學生接收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高校推進十九大精神的傳播過程中,要注重傳統(tǒng)媒介和自媒體媒介相結(jié)合,注重線上和線下傳播渠道相結(jié)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充分發(fā)揮兩者各有的優(yōu)勢,促進十九大精神傳播載體的多元化。高校還可開展豐富多元的十九大主題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吸引大學生加入傳播過程并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營造活潑的氣氛環(huán)境,使大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身有所感、情有所觸,促進傳播渠道的層次性。
參考文獻:
[1]馬喜寧.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zhuǎn)化的四維論析——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2).
[2]李曜升.用戰(zhàn)略思維理解把握黨的十九大精神[J].中國高等教育,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