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紅 曹潔
摘 要:隱性采訪是新聞采訪中常用的一種方式,但因其違背新聞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和游走在法律邊緣而飽受學術界和法律界詬病。關于隱性采訪的爭議非常多,但沒有明確的結論。故而引入經濟學術語“機會成本”,來為隱性采訪算一筆賬,將其所得與其機會成本進行對比,看隱性采訪的必要性。
關鍵詞:隱性采訪;法律;新聞媒體;機會成本
中圖分類號:G2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3-00-02
一、研究背景
根據我國《廣播電視辭典》,隱性采訪被定義為隱藏記者身份與采訪目的的采訪方式。隱性采訪首先起源于西方國家,1994年,以中央電視臺無極假阿膠報道為標志性事件,隱性采訪在我國開始被使用,該年被稱為我國隱性采訪元年[1],其后在新聞界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
隱性采訪是一個跨越新聞媒體與法律兩個重要的社會公器之間的詞匯。在能夠幫助記者獲得某些極不易獲得的信息以完成新聞報道的同時,隱性采訪也游走在法律的邊緣,甚至已經超越法律的紅線。這使得隱性采訪在曝光負面新聞事件受大眾所肯定的同時,又因其操作不合乎法規(guī)倫理而屢屢遭學術界和法律界詬病。而因其復雜性,我國法律尚未出臺專門針對隱性采訪的相關法律條文。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隱性采訪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爭議性,乃是因為其“食之有味,棄之可惜”。故而,本文引入“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經濟學術語,指當把一定的經濟資源用于生產某種產品時放棄的另一些產品生產上最大的收益。定義來源:《西方經濟學》),根據該定義,只有當實際收入大于機會成本時,生產決策才是合理的。
在本文的情境下,選擇隱性采訪而將失去的其他最大收益即為隱性采訪的機會成本,所得到的即為實際收入。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算一筆賬,嘗試分析隱性采訪失去的是什么,而又得到了什么,將兩者進行衡量比較,得出隱性采訪是否具有必要性。
二、機會成本之媒體層面
(一)選擇隱性采訪的機會成本
1.新聞職業(yè)道德的維護
對于新聞媒體領域而言,采訪是一個需要媒體采訪者與受訪者合力完成的雙向行動。而選擇隱性采訪則是由采訪者單方面粗暴抹殺了受訪者選擇表達或者不表達的權利,破壞了采訪本身雙方的和諧空間,這與新聞職業(yè)道德操守是相悖的。如若不選擇隱性采訪,則能夠避免由隱性采訪帶來的對新聞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破壞與傷害。
2.媒體形象的保全
一些媒體利用偷拍偷錄等隱性采訪的方式故意制造噱頭,來賺取關注度,從而贏得商業(yè)利益,極大破壞了新聞媒體在民眾心中的形象,降低了民眾對于媒體的信任度。最為著名的例子便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黃色新聞”。在吸引眼球的同時,自身形象也日漸坍塌,逐漸失去了大眾的信任。因此,不選擇隱性采訪,媒體形象在這一方面的污點將會大大減少。
(二)選擇隱性采訪所得
1.媒體公信力的增強
媒體公信力的增強與媒體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壞二者之間并不矛盾。區(qū)別就在于在運用這一手段時到底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如若出于保護社會公眾利益,則媒體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會得到加強,反之,如若出于私人利益訴求,不顧社會風氣和道德,則是對媒體形象的損壞。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新聞媒體記者多次使用隱性采訪,例如著名調查記者王克勤在調查蘭州證券黑市狂洗股民初期時,也是扮作投資者進行暗訪以獲取黑市作假證據,同時央視記者暗訪曝光甘肅16億扶貧公路變豆腐渣工程中,記者也對相關政府部門進行了暗訪等。這些新聞報道都增強了公眾對于媒體維護公眾利益的信任和信心。
2.政府監(jiān)督的補位
自改革開放以來,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各方面經歷了或者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其中涌現出的社會問題更是不少。在政府相關監(jiān)督機制尚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媒體對發(fā)展過程中社會負面新聞事件所擔任的輿論監(jiān)督功能則很好地對此進行了補充,有利于社會機體的健康發(fā)展。
(三)媒體層面對比結論:隱性采訪利處更大
就媒體層面而言,在中國境內,隱性采訪對媒體公信力增強程度要大大強于瓦解程度,原因如下。
1.不同于美國新聞媒體獨立于政府的體制,我國對大眾傳播媒介一貫堅持喉舌論,媒介為黨和人民的喉舌[2]。我國的新聞媒介必須把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致力于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倡導社會主義建設。上到國家媒體,下到校園媒體,無一不有層層嚴格的把關者。雖然也有其他媒體侵犯他人隱私只為商業(yè)利益的情況出現,但總體而言,基于我國國情,類似于19世紀美國大肆泛濫的黃色新聞,也就是隱性采訪被濫用而導致新聞界出現的巨大亂象,在中國幾乎沒有生長的土壤。因此,進一步總結,中國隱性采訪被運用于直接有害于社會公序良俗新聞報道的比例非常低。
2.中國人兩千多年來形成的文化慣性使自身形成了自省、自凈的習慣,加之社會教育,對于有害社會的現象會從自覺心理上進行抵制,因此隱性采訪能夠挖掘出的非揭露性的有害社會公序良俗的內容,絕大部分國人在心理上會予以抵制。受眾會通過這種社會心理機制的作用,來壓縮這種內容的市場。此外,我國民眾在文化心理上還有嫉惡如仇的習慣。當媒體通過隱性采訪挖掘出了危害大眾與社會的事件,中國民眾會做的是群起而討之以伸張正義,感到大快人心。這樣一種符合大眾文化心理的揭露方式,必然會增強媒體在大眾心中的公信力。
綜上所述,在媒體層面選擇隱性采訪的所得大于其機會成本,媒體將其資源進行這樣的分配是合理的。
三、機會成本之法律層面
(一)選擇隱性采訪的機會成本
1.民事權利不被侵犯。民事侵權是隱性采訪所引起的最常見的法律后果。從隱性采訪采取的方式來看,它可能侵害的民事權利主要是名譽權、隱私權、知情權[3]。
2.刑事權利不被侵犯。情節(jié)嚴重時會造成刑事犯罪,例如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誘導他人犯罪等。
(二)選擇隱性采訪所得
1.新聞自由權的保障。新聞自由是我國憲法賦予的權利,主要包括采訪權和報道權。這是記者受法律保護的權利,記者采訪、報道各類新聞事件是對該權利的行使。
2.公民知情權的保障。公民對國家各項有關公共利益的政策和事務有知情的權利,最直接和便捷的方式則是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只要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的采訪,均是新聞媒體對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實踐。
3.法律體系的完善。隱性采訪多用于有關社會公共利益的領域,揭露其不合理、不合法之處。例如中央電視臺每年3·15晚會,央視記者多用暗訪形式對相關生產商家進行了曝光,促進了有關食品安全、消費者權益方面的立法,為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起到了推動作用。
(三)法律層面對比結論:隱性采訪利處更大
綜上所述,經筆者多方查找,仍沒有找到目前關于在所有運用了隱性采訪的新聞報道的事件中,隱性采訪觸犯法律事件比例大小的統(tǒng)計。僅能依據常識判斷,來獲取以下偏感性的認知。
隱性采訪確實會對法律秩序造成一定的破壞。但這要分為兩種情況來看,一是確實造成了對公民個人隱私權等的侵犯,但依據上一部分媒體層面的分析,這樣的情況是少數。二是被侵犯公民本身已經違法。就美國法律而言,對于聲譽已經受損的嫌疑人,新聞報道涉及的所謂誹謗性語言并不會對其名譽造成額外損害,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也正在不斷地進步和完善著。這樣一來,隱性采訪會觸犯法律的空間再次收縮。
而從其正面影響來看,隱性采訪既是對新聞自由和公眾知情權的實踐和保障,也推動了國家立法進程,故而,總體來看,選擇隱性采訪所得大于其機會成本,故而其利處更大。
四、機會成本之社會公共利益層面
(一)選擇隱性采訪的機會成本
隱性采訪出現的情境往往是記者難以從受訪者處得到需要的信息時,而此類的情況多出現在具有較大沖突和矛盾的事件當中。因此,隱性采訪一旦暴露,則會引發(fā)巨大矛盾,甚至出現暴力等社會不安定因素,觸發(fā)違法犯罪等活動,影響社會公共秩序。
(二)選擇隱性采訪所得
筆者查找了近三年來三百余起以隱性采訪為手段進行采訪的新聞報道,通過總結,發(fā)現這些議題所涉及的領域主要包括醫(yī)療、教育、食品安全等與社會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
經過新聞媒體的披露,這些與老百姓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行業(yè)亂象得到曝光,進而被重新加以整頓。這對于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具有非常大的益處。最為典型的例子,則是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媒體越位司法的問題,但該欄目記者多采用暗訪的方式來對相關亂象進行披露,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被老百姓譽為“焦青天”。
綜上所述,在社會公共利益層面,選擇隱性采訪所得大于其機會成本,故而隱性采訪的利處更大。
五、結語
本文通過三個方面來證明隱性采訪所得均大于其機會成本,由此來論證隱性采訪在當下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性。但這并不意味著筆者“一邊倒”,倡導忽略所有隱性采訪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對其進行鼓吹。隱性采訪的不合理使用確實帶來了許多問題,這是不能否認的。
但是說到底,隱性采訪只是一種采訪手段和方法,本身沒有原罪。惟有使用者堅守將其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情境下進行使用的原則,同時堅決不觸碰法律上的紅線,諸如禁止泄露國家機秘;禁止侵犯商業(yè)秘密;禁止侵害未成年人和婦女的合法權益;禁止使用不法手段獲取信息,包括使用有爭議的錄音、錄像、照相器材,違背《國家安全法》的有關規(guī)定等,最大限度地減少隱性采訪帶來的傷害,才能維護隱性采訪的正當地位,為其正名。
參考文獻:
[1]胡鵬飛.隱性采訪發(fā)展歷史及研究現狀[J].中國報業(yè),2018(15).
[2]張萱.中國媒介體制變化趨勢探析[J].青年記者,2015(26).
[3]唐夏韻.隱性采訪的法律問題探討[J].中國出版,200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