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貞
摘要:當今社會還處于經濟發(fā)展的活躍期,群眾文化建設隨著經濟發(fā)展不斷深化,同時一些社會不安定因素也開始蠢蠢欲動,因此有必要在群眾文化建設中適當注入思想政治教育,這是社會安定發(fā)展的需求,也是群眾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文章從批判繼承、講求藝術、塑造品牌三個方面,分析群眾文化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策略。
關鍵詞:群眾文化;思想政治;融入;品牌化
群眾文化是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娛樂方式和文化載體,其中包含容納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觀念和習俗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資源,具備著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群眾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在人們在創(chuàng)作、傳播、享用群眾文化時所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批判繼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群眾文化進行揚棄和升華
許多傳統(tǒng)性的群眾文化在世界上獨具特色,自成系統(tǒng),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鮮明體現(xiàn),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支持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資源。我國群眾文化具有民族性的歷史優(yōu)良傳統(tǒng),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群眾文化,必須繼承和發(fā)揚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并需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無論是繼承還是創(chuàng)新,都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反對指導思想的多元化。歷史反復證明,意識形態(tài)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就一定會去占領。
文化的繼承不可全盤否定,也不可全盤接受,而應當批判繼承,進行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研究;繼承也不是全盤照搬,而是在認真學習、研究的基礎上,對群眾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和藝術上有價值的東西有所肯定;有所保留、有所吸收,做到古為今。我們既要反對割斷歷史、一概否定;也要反對生吞活剝、全盤肯定,要堅持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的方針。在批判地繼承群眾文化的同時,還要從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寶庫中吸取一切優(yōu)秀的東西。對外來的文化藝術,既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也要反對狹隘的民族保守主義和盲目的排外主義。因此,在開展群眾文化藝術的形式與創(chuàng)作方法,傳播先進的知識與技術等方面,要真正做到洋為中用,借以豐富我國群眾文化的創(chuàng)作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這才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觀點。
二、講求藝術,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群眾文化巧妙結合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苯】迪蛏?、獨具特色的基層文化活動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群眾文化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徑。用文學藝術、音樂、美術、舞蹈等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及時把黨的號召傳達到群眾中去,讓廣大群眾在參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中得到娛樂,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既能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又能使更多的群眾受到鼓舞。為此,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堅持“三貼近”原則的指導下,注重技巧、講求策略,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群眾文化巧妙結合起來。
改革開放以來,廣大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文化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與群眾文化工作的結合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比如,寓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于娛樂之中,在人民群眾參與群眾文化活動、享用群眾文化成果的同時接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公德、社會道德、家庭美德等積極健康向上的新內容,從而起到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教育群眾、提高群眾的作用,這對振奮民族精神、促進安定團結、推動經濟發(fā)展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充分展示了思想政治工作與群眾文化工作的雙重威力。
三、塑造品牌,擴大群眾文化的影響力
群眾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群眾的參與和創(chuàng)造,正是由于千百年來人民群眾智慧和汗水的不斷積淀,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群眾文化。要想發(fā)揮群眾文化的魅力,提升群眾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更好地實現(xiàn)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要像企業(yè)一樣,為了求得長期穩(wěn)定的發(fā)展而樹立品牌意識,以品牌帶動群眾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以群眾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來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要塑造群眾文化的品牌,要從創(chuàng)作群眾文化精品和重視群眾文化人才兩方面著手。
首先,要不斷增強精神文化產品的感染力,開展具有魅力的群眾文化活動和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群眾文化產品。群眾文化的種類、質量和水平,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實現(xiàn)程度,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壞。要鼓勵群眾文化工作者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以高度的責任感創(chuàng)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體現(xiàn)民族特色、深受群眾歡迎的優(yōu)秀作品。要充分發(fā)掘和利用民族、地域文化的豐厚資源,積極借鑒國際國內文化產品生產的新形態(tài),大膽推進文化內容、形式和手段創(chuàng)新,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品牌,最大限度地占領市場,最廣泛地贏得群眾,為群眾文化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奠定深厚的群眾文化基礎。要適應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特點,多生產群眾喜歡的精神產品,特別要多出版群眾買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圖書,多創(chuàng)作群眾歡迎的戲劇、電影和廣播電視節(jié)目,塑造典型、謳歌創(chuàng)造、陶冶情操。
其次,要注重保護群眾文化人才,通過提高人才的知名度來提高當地群眾文化的知名度。群眾文化人才是群眾文化繁榮的重要生力軍,發(fā)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人才、宣傳人才,給這些人才提供盡可能寬闊的舞臺,是促進群眾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提高當地群眾文化的重要保證。因為正是這些人才將古老的文化遺產融入到人們的現(xiàn)代生活中,也是這些人才不同凡響的號召力,吸引著人們對群眾文化的參與和創(chuàng)造。
提升群眾文化魅力,必須注重開發(fā)本地區(qū)的民間藝術資源,善于挖掘富有地域特點和民族民間特征的文化優(yōu)勢,使之與時代特點相融合,培育更多的富有時代氣息和區(qū)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1] 王洪建.《論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7年第7 期;
[2] 莫合買提·吐爾洪.在群眾文化實踐中的重要價值分析[J].青春歲月,2018(5);
[3] 楊學華.淺述群眾文化活動的作用及其組織開展方法[J].農家參謀,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