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強
摘要:隨著互聯網和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大學生生活與互聯網的聯系日益密切,為了應對當前的時代情況,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上也必須推陳出新,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優(yōu)勢,滿足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本文對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如何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新方法、新途徑。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互聯網+
引言
2016年12月7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耙驎r而進”就是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出構建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要求高校創(chuàng)新推動網絡育人,加強工作統(tǒng)籌,建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打造信息發(fā)布、工作交流和數據分析平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統(tǒng)共建與資源互享。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的沖擊
(一) 大學生易受不良網絡信息影響
互聯網上的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各種不同的思想相互沖擊,有許多片面的、具有誤導性的信息和思想存在;尤其是對于剛步入大學的大學生,他們對社會了解較少,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進而形成錯誤的價值觀、不當的思想政治理念,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走上錯誤的個人發(fā)展道路;且這種錯誤觀念一旦形成很難教正,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增大難度。
(二)大學生對輔導員的依賴性降低
互聯網時代讓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方式增加、獲取的信息量增大,輔導員不再像傳統(tǒng)時代,是學生們尋求幫助的主要對象,話語權降低。學生在遇到生活、心理、學業(yè)等問題時更習慣于去網絡上尋求答案,根據網絡上獲取的信息加以思考再進行決策,這就導致大學生對輔導員的依賴度降低;同時,網絡上信息的多樣化與生動化甚至會降低大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度。
(三)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難以實時監(jiān)管
互聯網世界不同于真實世界,人們通常習慣于在互聯網世界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以便于自由表達自己的言論以及思想。有些大學生在網絡上傳播不當思想,負面消息;有些大學生抱有跟風心理人云亦云,對于網絡熱點事件不加以深入思考,但是由于互聯網中身份的隱匿性,并且大學生們日常經常使用的網絡平臺多種多樣,輔導員很難對大學生們在網上發(fā)表的見解和評論進行監(jiān)督。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優(yōu)勢
(一) 可用資源增多,拓展工作視野
輔導員獲取思政教育素材的方式增多,可利用的資源廣泛,可以在互聯網中大范圍搜集自己所需的教育素材,再通過歸納與深度整合精準提煉出思政教育工作所需素材,以此來構建更加有深度且有廣度的思政教育資源體系;同時,互聯網上的海量資料更有利于高校輔導員自身的學習,穩(wěn)步提升自身政治素養(yǎng),夯實思政理論基礎,進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水平。
(二)打破時空限制,拓寬工作渠道
傳統(tǒng)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輔導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集體活動的開展需要同學同時同地出席;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思政教育工作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隨時隨地開展,打破了傳統(tǒng)方法中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目前網絡上可使用的思政教育平臺多種多樣,且互動性和趣味性更強,以此激發(fā)大學生們對于思想政治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從被動輸入轉化為主動學習、熱愛學習;輔導員也可以根據大學生的愛好選擇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三) 實施精準教育,因人因時施教
一方面,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可以在充分了解每個同學的情況和動態(tài)后,實施精準思政教育,既是對思政教育工作體系的豐富,又能讓輔導員以更加客觀的視角看待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技術,更有利于輔導員向學生傳達黨和領導的新思想新指示,應對社會熱點問題和網絡輿情能夠及時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事件,起到導向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創(chuàng)新途徑
(一) 構建網絡思政教育體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互聯網時代的高校輔導員肩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擔當著增強大學生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的重任。應對新媒體浪潮,高校輔導員要積極學習先進的新媒體技術,充分利用不同類型的新媒體平臺,發(fā)揮互聯網數據資源共享的優(yōu)勢,以多種多樣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結合鮮活案例對理論進行講解,以更加生動易懂的方式、更加直觀的視聽體驗來傳遞知識、闡釋思想。鼓勵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思政學習,深入學生喜歡的微平臺,如開設微信公眾號或個人短視頻賬號,既能分享黨和國家最近發(fā)展理論,增強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又能在留言區(qū)與同學們充分互動,了解同學們的看法和體會。同時可以將線上思政教育納入成績評定,線上線下教育相結合,讓線上思政學習常態(tài)化,構建完善的網絡思政教育體系。
(二) 構建友好和諧師生關系
輔導員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作為與學生聯系最密切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對學生對輔導員依賴度降低的現狀,輔導員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養(yǎng),成為學生的榜樣和行為準則,言傳身教,才能增強自身的感召力和說服力,提升話語權。要努力建成新型師生關系,采用平等民主的交流溝通方式,在愉悅友愛的氛圍下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為學生做好服務工作,深入到同學中去,掌握大學生網絡語言特點和風格,用大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交流互動,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交互性,實時了解學生情況,關注學生動向,了解學生需求,增進與學生之間溝通和交流。
(三)構建網絡環(huán)境監(jiān)管系統(tǒng)
高校輔導員要做好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者,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為培養(yǎng)真正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夯實信仰根基。應對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迅速,社會輿論對學生思想影響較大的現狀,輔導員應時刻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文明意識、學會甄別網上繁雜的信息、辯證的思考和看待問題;同時要培養(yǎng)一支用正確思想武裝,擁有過硬政治素養(yǎng)的學生干部團隊,對學生網絡言論進行監(jiān)督管理,一旦發(fā)現不當苗頭及早遏制,第一時間采取行動,了解情況,即使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防止事件擴散蔓延對學生自身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期刊——張春霓. 中國校外教育[J], 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策略, 2019年, 35期: 28+25.
[2]期刊——林之娜. 科技風[J], 基于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 2020年, 01期: 50.
[3]期刊——邱續(xù)榮. 智庫時代[J],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新途徑, 2019年, 36期: 268+271.
[4]期刊——周子楊. 知識文庫[J], 論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路徑的拓展, 2019年, 11期: 49+51.
課題:2019年度遼寧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高校黨組織育人效應的實現路徑研究+2019GXDJ—YB005
作者單位:大連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