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文
【摘 要】“毒駕”和“醉駕”是可以等量齊觀的兩種危及公共交通安全的危險駕駛行為。隨著《刑法修正案(八)》“醉駕”入刑和逐年增多的“毒駕”案件,公眾對“毒駕”行為危險性的認識越來越多,學界對“毒駕”入刑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就我國實際情況來說,確實急需刑罰處罰來懲治毒駕行為,以提高毒駕行為的違法代價,毒駕入刑有還利于打擊毒品犯罪。此外,對于我國的刑法環(huán)境來說,也已經(jīng)具備了將毒駕這種抽象危險犯納入刑法規(guī)制的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毒駕入刑既符合刑法的兼抑性原則,又可以打擊交通違法犯罪。因此毒駕行為有必要也完全可以納入危險駕駛罪當中。本文從“毒駕”行為的生理反應、社會危害性、構成要素、法律規(guī)制等方面對“毒駕”進行分析,最終得出“毒駕”行為應當入刑的結論。以期為 “毒駕”入刑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毒駕;酒駕社會危害性;危險駕駛罪
一、“毒駕”的概念
“毒駕”:字面上的解釋就是吸食毒品之后駕駛機動車輛,其中的“毒”不僅僅指代我國禁毒法所禁止的毒品。還應當包括一些雖然沒有在禁毒法中規(guī)定,但是卻具有麻醉、致幻作用的藥品?!榜{”則指的是駕駛我國在交通法中所規(guī)定的機動車輛在規(guī)定的道路上行駛,然而對于駕駛非機動車輛,或者在非道路上行駛都不應當屬于“毒駕”的范疇。
二、“毒駕”入刑的必要性
(一)“毒駕”對駕駛能力的影響
“毒駕”行為的危險主要是來源于毒品自身對人體的危害性。而毒品廣義上泛指可以對人體造成傷害的化學物質,多為精神藥品或麻醉藥品,它對人的身體、大腦具有很強的刺激作用,當人們頻繁使用或者過量使用是很容易導致身體和精神對毒品的依賴。毒品使用之后會抑制的人體的中樞神經(jīng),過度使用還會降低駕駛者的反應速度,嚴重的甚至于不能正常駕駛和控制,當駕駛時遇到突發(fā)情況會延遲反應,導致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如果駕駛者在駕駛時突發(fā)毒癮,還會可能發(fā)生瞌睡、反應遲延等狀況。然而在使用了冰毒、搖頭丸等苯丙胺類毒品之后,會非常強烈的刺激人體的中樞神經(jīng),導致神經(jīng)異常興奮,這樣會使得駕駛者產(chǎn)生一種盲目的自信,以致駕駛者的感官各方面收到干擾,嚴重的甚至會產(chǎn)生幻覺或者狂躁等情況,促使駕駛者作出闖紅燈、超速、逆行、飆車等危險駕駛行為。由此可見,毒品對于人體的反應,不僅會影響駕駛者在駕車時對所遇到的障礙或交通情況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冷靜的應對,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毒駕”引發(fā)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二)“毒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性
在我國因為“毒駕”而導致的交通事故其實已經(jīng)是屢見不鮮了,其中一些重大交通事故也已經(jīng)嚴重的威脅到了他人乃至于社會的安全,如2012年4月22日,王某吸食冰毒后嚴重疲勞駕駛,其駕駛的旅游客車行駛至常合高速路段時,因王某吸毒后出現(xiàn)幻覺,車沖過中央隔離護欄,與對面正常行駛的貨車發(fā)生猛烈相撞,造成14人死亡、20人不同程度受傷。i又如,2014年8月11日,孫某(女)吸毒后駕車撞倒一行人后又與??吭诼愤叺囊惠v三輪自行車、兩輛電動三輪車及行人發(fā)生相撞,造成10人受傷。ii再如,2015年9月18日,陳某吸食冰毒后駕車外出,因其車輛行駛軌跡可疑,執(zhí)勤民警要求其停車檢查。陳某連續(xù)撞擊警用摩托、兩輛私家車和隔離護欄后逃跑,后被民警抓獲。iii縱觀上述案例,這些觸目驚心的交通事故的原因都是源于駕駛者在吸毒之后,在身體和精神上產(chǎn)生了異常反應所導致的操作不當。車毀人亡是危險駕駛案件中最普遍的表現(xiàn),同時在吸毒之后駕駛機動車和駕駛機動車時突發(fā)毒癮所可能導致的公共交通安全危險也是“毒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里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英國的一項研究中顯示,駕駛者在正常狀態(tài)下駕駛機動車,當遇到緊急情況時,“酒駕”比正常反應時間慢12%,而“毒駕”比正常反應時間慢21%。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毒駕”行為的危險性甚至會遠高于“酒駕”行為,且人們在毒品的影響下駕車更加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
三、“毒駕”入刑具體如何實施
(一)“毒駕”行為入刑的可行性
符合刑法的謙抑性思想,即非必要不適用刑法。刑事的立法應當從該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性質、罪刑相適應、刑法的目的及效果來考慮是否能將該種危害行為作為犯罪來處理。刑法除了打擊犯罪的功能以外,其最主要的應當是其保障人權的功能。判斷一種行為是不是需要被刑法規(guī)定禁止,除了要考慮這種行為所具有的社會危害性的大小,還應考慮是否非要用刑法來制裁不可,因此判斷一種行為能否被作為犯罪并予以處罰,應當滿足以下的要求:
首先,社會危害性大到無法容忍的地步一個行為需要被刑法的規(guī)定所禁止,需要其社會危害性大到“多數(shù)人”不能容忍的地步,迫切需要用刑法來禁止這一行為,這也是“立法遵從民意”的具體體現(xiàn),同時也是遵循刑法形式謙抑性與實質謙抑性的體現(xiàn)。iv隨著我國機動車數(shù)量的逐年增加,“毒駕”現(xiàn)象也不斷涌現(xiàn)出來,根據(jù)《2019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v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毒駕”的社會危害性已經(jīng)有目共睹。同時吸毒具有成癮性,并且毒癮發(fā)作時具有判斷力下降、神志不清、精神混亂等現(xiàn)象,以上情況即使是已經(jīng)戒毒的吸毒人員,也常常會有間歇性反應的現(xiàn)象,因此毒駕的危害性可見一斑。如此眾多的吸毒人員同時又擁有駕照,如果不以刑法來規(guī)制“毒駕”這一行為,對與道路上的其他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隱患,這種嚴重危害公眾安全的行為是全社會都無法容忍的。
其次,只有采用刑法才能抑止。社會控制的方式有很多種,法律只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控制方式相輔相成,當用其它方式可以控制一種行為的時候,就無需法律的介入。反之,當運用到法律來進行控制的時候,也就說明其它方式已經(jīng)無法有效的控制這一行為了。目前我國對于毒駕行為,能夠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行政拘留和強制戒毒,然而這些前置的法律手段并不足以遏止毒駕這種行為的頻繁發(fā)生,而刑法的規(guī)制具有謙抑性,被稱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線”,只有將毒駕行為納入刑法的管轄,才能更好的維護這個社會的秩序的安全。
再次,“法不責眾”,刑法將一種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這種行為首先必然不能是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都有可能做的;其次吸毒后駕駛機動車輛目前也是受到行政法管制的,也是所有公民都需要遵守的,因此將這種具有嚴重危害性的雙重違法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并沒有限制大多數(shù)人的行為,不會影響到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自由。
一種行為被規(guī)定為犯罪,并且能夠在刑法上普遍的遵守,還要求刑法可以普遍的執(zhí)行。能夠確定一個明確的入罪的標準是毒駕可以被納入刑法管轄的必要前提。隨著鑒毒技術的日益發(fā)達,檢測人體毒已經(jīng)可以做到類似于酒精測試的呼吸式檢測,對于結果異常的人員采取進一步的血液檢測,并且也不會消耗太多的執(zhí)法資源。由于毒駕行為可以在刑法上進行客觀而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也就使得司法人員沒有恣意判斷的空間,也正是由于有了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也就不會導致不公正的處理。
最后,符合刑罰目的。刑罰最根本的目的是預防犯罪,通過運用刑罰來懲罰犯罪人,以達到處罰、教育犯罪人和警示一般人的目的。vi這是一種被大眾普遍認可的歷史事實,而對于“毒駕”行為而言,不僅吸毒是違法行為,吸毒駕駛同樣是違法行為,當這兩種違法行為疊加發(fā)生時,就可能危害到多數(shù)人生命財產(chǎn)安全。由于刑罰相比其他行政法規(guī)具有更嚴酷的否定性評價效力,在社會上對一個人的違法和犯罪、初犯和累犯行為的評價是不盡相同的,犯罪者往往要比一般違法者面臨更多更嚴酷的否定性評價。因此將“毒駕”納入危險駕駛罪,不僅可以懲罰那些實施了毒駕行為的犯罪人,也使得其他人不敢犯罪,同時也能夠通過刑罰來教育那些“毒駕”的犯罪人,使其今后不敢再犯,引以為戒。
(二)“毒駕”行為的檢測手段
不能路邊檢測,也是"毒駕"頻發(fā)的原因之一。交警讓駕駛者對著檢測儀器吹口氣,立即就能測出其血液中酒精的含量。而對于緝毒人員要想知道駕駛者是否涉嫌“毒駕”,一般要采取尿檢、血檢的方法,其結果要等到數(shù)小時到24小時以后才能出來。因此就對人們血液內酒精含量的檢測程序來說毒品含量相對會更加的復雜。但是“唾液測毒”的方法就可以當場出結果?!巴僖簻y毒”只需一個測試條或一個特制棉簽,只要沾有司機唾液的測試條呈陽性、棉簽顏色改變,就可認定其吸食了毒品。此外,有一些藥物含有部分受管制的精神性藥品的成分,使用“唾液測毒”還能夠區(qū)分出犯罪分子是“吃藥”還是“吸毒”。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浙江公安廳禁毒總隊就采用唾液技術在路邊對司機進行吸毒檢驗,取得良好效果。浙江、江蘇、內蒙古和云南等地也在使用這項技術進行路邊篩查。而且就目前世界通用的檢測方法是“唾液檢測法”,該方法快捷方便、省時省力,并且還很精確,是一個可行的檢測手段,對我國來說“唾液檢測法”毫無疑問也將會是首選的方法。
(三)“毒駕”行為的構成
從行為的構成來看。首先,“毒駕”會對公共交通安全以及行人人身、車輛及其他公共設施的安全造成威脅,這是“毒駕”的客體。其次,“毒駕”行為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吸食、注射毒品后駕駛機動車在道路上行駛的行為,或者吸毒成癮未戒除人員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的行為。再次,就“毒駕”這一危害行為而言,其行為主體不僅包括機動車駕駛者,如果機動車的同乘人員對駕駛者實施唆使、強迫吸毒后駕車行駛的,也應當成立共同責任主體。最后“毒駕”行為人在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即駕駛人明知自己的“毒駕”行為會發(fā)生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結果,并且希望放任這一結果發(fā)生的心理狀態(tài)。
(四)“毒駕”行為該如何量刑
與法律對“醉駕”行為的規(guī)定的量刑幅度不同,面對逐年增多的“毒駕”行為,現(xiàn)有法律依據(jù)多為行政法律法規(guī),即便是對“毒駕”行為進行雙重處罰,既處罰吸毒違法行為,又處罰駕駛違法行為,也已經(jīng)慢慢的暴露出對于“毒駕”行為處罰過輕,預防效果不佳等不足的地方。刑法作為國家法律體系中保護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在面對“毒駕”入刑問題時已顯現(xiàn)出現(xiàn)實緊迫性。將“毒駕”行為歸為“危險駕駛罪”,其罪狀設計應在現(xiàn)有的《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中增設,將法條修改為:“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拘役,并處罰金:(一)追逐競駛,情節(jié)惡劣的;(二)醉酒駕駛機動車的;(三)從事校車業(yè)務或者旅客運輸,嚴重超過額定乘員載客,或者嚴重超過規(guī)定時速行駛的;(四)違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guī)定運輸危險化學品,危及公共安全的;(五)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麻醉藥品后,在人體機能尚處于藥效控制期間,駕駛機動車在道路上行駛的。
四、結論
“毒駕”行為和“毒駕”肇事的逐年攀升,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刑法至今未將“毒駕”行為納入其規(guī)制的范圍,從而導致交管部門在面對層出不窮的“毒駕”時,治理手段明顯有限,執(zhí)法力度明顯不夠,防治的效果也并不明顯。從現(xiàn)有的法律來看,在一般“毒駕”行為和“毒駕”造成嚴重后果之間,始終留有法律責任承擔的空白,這就為心存僥幸的吸毒人員留下了可乘之機。刑法通過懲治犯罪人來警示其他人,使其他人不敢再從事犯罪活動,將毒駕納入危險駕駛罪的目的就在于此。同時我們也能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普遍做法和我國“醉駕入刑”的立法經(jīng)驗,“毒駕”入刑已具備充分的可行性。如今隨著我國交通規(guī)模的擴大,毒駕的危害也日益凸顯,相信毒駕這一行為也會很快納入刑法之中。
注釋:
i參見上海市崇明縣人民法院(2012)崇刑初字第342號刑事判決書。
ii參見上海市崇明縣人民法院(2014)崇刑初字第188號刑事判決書。
iii參見南充市高坪區(qū)人民法院(2015)高坪刑初字第131號刑事判決書。
iv參見田宏杰:《立法擴張與司法限縮:刑法謙抑性的展開》,載《中國法學》2020年第1期,第166頁。
v長期濫用合成毒品還極易導致精神性疾病,由此引發(fā)的自傷自殘、暴力傷害他人、“毒駕”等肇事肇禍案事件在各地仍時有發(fā)生,給公共安全帶來風險隱患。截至2019年底,中國現(xiàn)有吸毒人員214.8萬民,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16%,其中60歲以上吸毒人員同比增加3.5%。
vi張明楷著:《刑法學》(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頁。
【參考文獻】
1、 張明楷:《刑法學》(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2、 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 陳興良:《刑法各論精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
4、 田宏杰:《立法擴張與司法限縮:刑法謙抑性的展開》,載《中國法學》2020年第1期。
5、 勞東燕:《風險刑法理論的反思》,載《政治與法律》2019年第11期。
6、 姜濤:《社會風險的刑法調控及其模式改造》,載《社會科學文摘》2019年第9期。
7、 陳帥鋒等:《我國吸毒后駕駛問題研究》,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