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林
摘要:學困生的負面情緒較重,他們厭學、混學、棄學、不學、乃至抗學。要穩(wěn)定畢業(yè)班的班級結(jié)構(gòu),不讓原有的中下學生淪為學困生。要維穩(wěn)止滑,固本培元,對學困生扶困先扶志,分層次確定作業(yè)測評標準,讓學困生參與班級管理,參加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從魅力課堂中汲取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不放下書本,不拋棄學問,不成為班級管理的阻力。最終提升班級的整體實力,改善學習氛圍,也能磨練出教育者在逆境中迎難而上的工作韌性。
關(guān)鍵詞:? 維穩(wěn)? 止滑? 學困生 ?后期? 管理
進入初三學年,學生面臨畢業(yè)季。學情已漸趨明朗,班級結(jié)構(gòu)層級也基本分明。學生學習狀況如何,他們的思想情況怎樣,班級內(nèi)學生的成長目標該當如何定位,諸多問題都不可回避一個群體:學困生??梢哉f,班級工作的許多方面都要受制于這個群體。對學困生管理得當,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會順風順水,績效可嘉。否則,隱患重重,阻力多多。讓多年來的一路辛勞的成果大打折扣。這就需要科任老師、班主任、乃至學校管理者直面思考,慎重解決學困生的后期管理問題。
大致而言,一個常規(guī)班級(即非重點班、實驗班)的學情分布,可分為三個層面:學優(yōu)生、中等生、學困生。以筆者所執(zhí)教的一所農(nóng)村場鎮(zhèn)中學為例,一個學額53人的班級,其概況見下表:
隨著教學進度的迅即展開,每次測評結(jié)果會給學情分布帶來明顯變化,三種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和效果較為明顯的呈現(xiàn)出來:學優(yōu)生樂學善學,有板有眼,循序漸進;中等生起起伏伏,漸次升降分化,中間的一部分淪為學困生;而固有的學困生厭學、棄學、不學、混學、甚至抗學。變化情況見下表:
令老師棘手的,就在于班上的中等偏下的學生加入到學困層中,而固有的學困生由于慣性重,可塑性相對較小,提升難度大,(這是不爭的事實,這在有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老師心中,早已有數(shù))。因此造成尾大壓過頭,導致班級學風漸淡,沮喪日重。須知,一個班級的根本和元氣就在于能穩(wěn)住學習局面的學優(yōu)生及中等生。如果放任中下生的下滑和迫降,后果嚴重。
有鑒于此,作為施教者和管理者,應該采取維穩(wěn)止滑,固本培元的策略,搞好學困生的后期管理,力爭提升班級的整體水平。
那么,我們應該從什么地方入手呢?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幾點去嘗試一下。
一、扶困先扶志,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找準自己的人生坐標,立足當下,確定適合自己的成才目標。各行各業(yè)都需要相應的人才,以升學而言,學困生萬不可去與學優(yōu)生一爭高下,普高、職高、藝體都應在考慮之列。就怕畏學、厭學,棄學。無所事事,自甘墮落。
二、建立班級考評機制,把學困生置于考量體系的重中之重??荚u體系要重坡度,“坡底”即為學困生量身打造,期在調(diào)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對班級學生分層次提出不同要求,在作業(yè)、測評中不強求整齊劃一。多舉辦一些小測驗,測驗內(nèi)容重基礎,降低難度。重在動手、動口,翻一翻,抄一抄,念一念,聽寫,抄寫,默寫,養(yǎng)成讀的習慣,不錯、不漏、不重復,至少把課文,無論是白話還是古文,念得通,念得連貫,養(yǎng)成習慣看注釋。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學習習慣,對提升學困生的信心,頗為有效。在學習小組內(nèi)評比時,不比總分比增分。上述辦法可讓學困生明白,即使身處低水平的學習區(qū),每天也大有事做,大有收獲。在緩進之中強化自信。
三、讓學困生參與班級管理,參與班級建設,不做局外人。讓學困生個體從班集體的提升成長中找到自身的尊嚴和價值。班級管理要始終處在老師的管控之中,學生的班級管理就是充當服務的角色,在班務中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的辦事能力。此舉既可融洽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之間的關(guān)系,破除藩籬和鴻溝,又能讓老師和學優(yōu)生松出精力,去做好更為緊要的事情。
四、拓寬渠道,開展豐富的體藝活動,增強學生活力,增強生活樂趣。須知一個人的精力是定量的,必須找到發(fā)泄口。學困生要在課余和課外活動時間,走出教室,琴棋書畫,球類、唱歌、 舞蹈,等等等等,讓他們身心舒展。要根據(jù)學生本人的個性特長,開展適合他們展示特長的各種活動。
五、打造魅力課堂,加大各學科的魅力展示,讓學生在課堂上課程中接受人文氣息的浸潤,被所傳授的五光十色的內(nèi)容所磁化。這樣會使學困生不放下書本,不拋棄學問,更不會站在老師和學優(yōu)生的對立面,直至船到碼頭車到站,確保能夠順利地把學生送畢業(yè),取得較為滿意的成績。
總之,好的教育,就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發(fā)展。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維穩(wěn)止滑,固本培元,是著眼于提高班級整體實力的信心工程,是要給學困生加油打氣,增強正能量。我以為,上述認識與操作,是踐行課改基本精神的一個小側(cè)面,能促使班級學習氛圍向良性轉(zhuǎn)化,不失意義重大。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愛心、耐心,把學困生當作一塊磨刀石,他磨你,你也磨他,他不至于變得懶惰抗學,你也不至于變得悲觀脆弱。在改善工作環(huán)境的同時,我們自身也增添了逆水行舟的工作韌性,教學相長,磨練性情。恐怕是教育工作帶給教育者的意外回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