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濱
摘要? 本文從1.誦詩,積累,增加詩的存量;2.品詩,想象,用詩意去詮釋人生;3.用詩,升華,把詩句用起來;4.寫詩,提煉,更加熱愛自己詩意的生活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去教學古詩詞,這是筆者多年教學的經(jīng)驗總結,為小學生,特別是為我們教師的詩歌教學又送上一條成功的經(jīng)驗。
關鍵詞:詩歌? 教學策略
最近央視又推出《古詩詞大會》,主持人董卿開場白的一句:“人生自有詩意”,再加上王立群老師、康震老師、蒙曼等老師的精彩點評,更是風靡一時,又燃起了人們學習古詩文的熱情。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凝煉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們的喜愛。它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價值不僅在于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古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經(jīng)過千百年的沉淀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yōu)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此外,《語文課程標準》還在階段目標中對小學古詩詞教學提出了誦讀詩文、體驗情感、領悟內(nèi)容等更多具體的要求。古詩詞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其地位顯得越來越重。因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去實施好這部分教學。
可是,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我們的教師卻容易進入幾個誤區(qū):填鴨注入地講解,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huán)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學生不知從何學起,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tài);濫用問答法,一問一答之中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性,使學生無法很好的領會其意境;囫圇吞棗的翻譯,改變了詩的原意和結構;應付考試,讓學生做不完的練習和填空。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講究策略,讓學生在讀詩中吸收到營養(yǎng),過著充滿詩意的生活。
一、 誦詩,積累,增加詩的存量。
誦讀是學習古詩文的一種有效方法。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接受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所謂古詩文誦讀,即讓學生多讀。詩歌的特點是富于節(jié)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放開聲音,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是一種傳統(tǒng)的閱讀方法,更是我國古代常見的一種學習方法。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古詩文,不僅有助于加深對詩文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強語感,提高文化素養(yǎng),豐富和積累語言材料,繼承漢民族語言文字的精華,通過誦讀,積累的材料多了,寫作或講話時才能信手拈來,出口成章,有利于提高寫作水平,對人的氣質(zhì)和自信心的培養(yǎng)也很重要。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在腦子里有一定的存量,當看到一事一物時,就會想到某某詩句,詩意美好的生活就會進駐心靈,進而對學習生活的熱愛就會增強。如看到春雨就自然會想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種春風化雨式的詩意會油然而生,激起了無限的憧憬。因此誦讀很必要,即使小學生也不能少。
二、品詩,想象,用詩意去詮釋人生。
所謂品就是理解詩意,一首詩首先要知道的是創(chuàng)作背景及詩人的時代背景,了解詩人當時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意。學生可自行查閱資料,可以問老師、同學,也可以問家長。這樣,學生在自查的過程中必然會產(chǎn)生出一些個性化的感悟,受到古詩文的情意熏陶。利用專題課、活動課時間組織學生欣賞配樂詩朗誦的錄象與錄音,讓學生從動人的畫面上,從動情的樂聲中,想象著,體味著,感受著詩文的藝術魅力,從而增進了對詩文的朦朧的理解,并滋生出許多感悟。在欣賞的同時,主要在選材、立意、構篇、遣詞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評析,可以整體系統(tǒng),也可以點點滴滴,不拘一格,廣開言路,以增強對古詩文的感悟。小學教學古詩首先要使詞語表象化,并使其強化、活化、優(yōu)化,即在意讀詩文時,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將詞語在腦海里形成主體畫面。準確把握詩歌作品情感。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詩句,是一個把一句句精煉的詩的語言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過程。在逐一落實字詞以后,通過對每個詩句的串連通釋,在整體上把握全詩,理解詩句的含義。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要繁復冗長的講說?!惫旁姷慕虒W,一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引導學生借助詩人的豐富聯(lián)想,展開想象,領略詩人雄偉的氣魄,以及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如《贈汪倫》,教師可借助投影、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汪倫送詩人李白的熱鬧、歡樂的場景,跟著一起跳一起唱,進而反復體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間的深情厚誼。這就是“品”,只有品出味道來,才是真正的理解詩意,也才能去踐行自己的人生。
三、用詩,升華,把詩句用起來。
學以致用,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該用的地方去。1、在教師的指導組織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利用板報、墻報、學習園地、多媒體、校園文化節(jié)等推介名家、賞析名篇名句。2、定期開設詩詞講座,主要是專題學習的講座,然后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主講或主持,強調(diào)師生互動、自由活躍。3、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詩詞朗誦欣賞和詩詞表演等活動,使詩詞從遠古走進現(xiàn)實生活、走進心靈,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實現(xiàn)詩人、作品與讀者的精神交匯。4、引導學生指物誦詩、感懷吟詩、即景背詩。5、開展總題為《生活因詩而精彩》的系列寫作活動。生活需要詩情、詩意、詩韻。只有把詩詞融進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滿眼詩意、滿懷詩情、滿口詩香,在生活中品詩,在品詩中生活,詩詞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畢生的精神追求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四、寫詩,提煉,更加熱愛自己詩意的生活。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文化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它精練的語言,深遠的哲理,豐富的內(nèi)涵,優(yōu)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學子去學習和運用的。所以即使是小學生也要試試著去寫寫詩。寫詩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詩的韻律,也就是說押韻,平仄相對,在理解韻律的基礎上,把握全詩的布局,立意,然后才是煉字,寫出自己喜歡的五言、七言古詩,從古體詩開始,再過度到絕句和律詩。詩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體驗,是人類精神園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夢幻,是文學的源頭,是藝術審美金字塔的頂端,是個性抒發(fā)的最近途徑。只有從小學開始就學寫詩,才能更好地編織自己的人生。
讓我們攜起手來,講究詩歌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詩意里找到自我,找到自信,用詩意編織著自己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