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憶楠
摘要:近年來,全國范圍內都掀起了街舞運動的熱潮,無論是作為體育產業(yè)的重要內容還是新興文化的代表,街舞運動都日漸受到學者的關注。本文綜述了近十年來國內街舞運動的主要研究方向,分別是從運動、文化和商業(yè)的角度歸納了當前國內街舞運動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了當前街舞運動的研究空白點和不足,旨在為街舞運動的相關研究提供建議和方向。
關鍵詞:街舞;運動;文化;產業(yè);綜述
前言
現如今,街舞運動早已經超越了肢體藝術這一范疇,而是作為一種休閑性運動,一種獨特的文化,一種新興的體育消費存在。作為一種新興的運動,街舞的健身、競技和審美等價值頗高,尤其是近幾年在一些綜藝節(jié)目和網絡視頻的影響下,街舞受到了各個年齡段人群的追捧,正迅速成為人們健身和娛樂的新選擇。習總書記指出,“說唱、街舞等,人民群眾喜歡就要用,并賦予其健康向上的內容?!?/p>
同時,起源于美國街頭的街舞也代表著一種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它自誕生以來就與嘻哈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帶有深深的文化色彩。[1](《我國街舞運動研究評述》)
從商業(yè)化的角度來看,街舞業(yè)作為體育產業(yè)的一部分,以街舞教學為核心,涉及到舞蹈表演業(yè)、服裝設計、制造業(yè)以及文化娛樂業(yè)等相關產業(yè),受眾群體從青少年到中老年,體現出巨大的消費潛力。
相比街舞運動市場的火熱,學術界對其開展的研究卻仍處于滯后狀態(tài),仿佛街舞的快速發(fā)展只是圈內人的自娛自樂。從2000年至今,涉及街舞的文獻約400余篇,無論是從質量還是數量方面看,相關的科研工作都較為落后。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隨著大眾媒體的傳播,青年消費群體的崛起以及街舞入奧話題的探討,街舞運動在體育科學領域中地位正急速攀升,相關的文獻研究也呈階梯式增長。
基于此,本文將總結目前學術界對街舞運動的主要研究視角,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目前街舞運動的研究空白點和不足之處,為后續(xù)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從運動角度開展的街舞研究
街舞最早被學術界認可,主要原因就是其作為一種運動健身方式,對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作為時尚的代名詞,由于其深受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的喜愛,很多學者將目光鎖定于街舞在高校發(fā)展現狀的研究。
盛以福[2]對江西省 30 所高校進行了研究,發(fā)現街舞社團是高校學生參與街舞運動的主要途徑。王從賢[3]等在研究中從身體素質、心理健康、道德素養(yǎng)、審美體驗等方面更為具體地闡明了長期練習街舞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影響。但運用測量和實驗等手段,從運動人體科學的微觀角度,對街舞運動的各項負荷指標進行量化分析的文獻幾乎沒有。從實踐上來說,如果無法通過詳細數據評估街舞運動的強度和密度,將不利于街舞課程的開展和推廣。
街舞在高校的開展需要有多種形式的載體。司淑梅[4]指出目前我國的街舞運動在高校中并沒有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僅依靠社團等業(yè)余形式推廣無法促進街舞的長遠發(fā)展。
當然,隨著大學生們對街舞的熱情日漸高漲,很多學者認為對高校街舞的推廣不應僅停留于社團活動、業(yè)余活動等形式,許治華[5]等人對高校開設街舞課程進行了可行性分析,從學生需求、客觀條件等方面提出了開始街舞課程的可行性建議。
街舞運動不僅屬于青少年,在全民健身中也具有重要價值。正如張敏[6]所說,健身街舞不僅具有健身功能、還有娛樂功效,正是全民健身大背景下促進國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街舞不僅是一項參與性運動,更是一種觀賞性運動,我國的街舞賽事也是學者廣泛關注的焦點。
張磊對目前街舞的競賽體制提出了批判,強調街舞競賽體制不健全,街舞比賽次數少、規(guī)模小、影響小,缺乏完整的街舞運動員和裁判員等級評定制度。并建議借鑒國外將體育賽事納入商業(yè)化機制,培養(yǎng)街舞運動職業(yè)選手,形成街舞產業(yè)。[7]
二、從文化角度開展的街舞研究
街舞文化的發(fā)展在我國學術界經歷了從誤解排斥到逐漸接受和推崇過程。如今我國學者們普遍認為,街舞本身不僅代表著一種大眾運動項目,其背后更蘊含了一種象征著自由和時尚的嘻哈文化。街舞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時代的變遷中傳遞著大眾文化價值的意義,影響了整個時代的青年與大眾。也正因如此,使得街舞成為青少年情感宣泄新途徑。
李延超等將街舞文化定性為青年流動文化、體育競技文化、全球邊緣文化、小眾休閑文化,并指出其社會價值在于促進身心健康、追求獨立人格和自由運動、培養(yǎng)成就動機, 提高生活技能,促進社會交往以及培養(yǎng)時尚與創(chuàng)新等方面。[8]
張偉[9]發(fā)現嘻哈文化的融入改變了街舞運動的核心價值,使得街舞的比賽方式和評判標準都在無形中發(fā)生了變化,而且注入了嘻哈文化的街舞將更多元地與本土文化結合,并推動街舞市場的發(fā)展,還有助于學者研究街舞運動中國化的途徑和方式。
崇玉萍[10]等從東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以及中國現代體育文化發(fā)展來分析世界范圍內“街舞熱”的原因,他們認為街舞運動所具有的創(chuàng)新性和自由性才是其蓬勃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這些都說明了目前我國學術界對街舞的態(tài)度由片面解讀轉為辯證理性的分析,街舞不再是另類、叛逆的代名詞,其所代表的文化及其社會價值受到了肯定。
三、從商業(yè)化角度開展的街舞研究
街舞具有時尚、流行的特點,而流行伴隨著的往往是巨大的商業(yè)利潤,街舞作為時尚文化的營銷代表,其現代商業(yè)運作表明街舞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圈正在逐步形成,且已呈現出產業(yè)化的形態(tài)。
街舞產業(yè)化就是將街舞運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將街舞相關的競賽培訓、服飾生產、文化節(jié)目等進行集約運作,規(guī)模發(fā)展,充分開發(fā)自身價值,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綜合效益,形成良性循環(huán),促進產業(yè)整體發(fā)展。目前街舞產業(yè)主要有幾種形式:開設街舞培訓班、街舞訓練和比賽;街舞相關的媒體節(jié)目;街舞服裝、器械、書籍及音響制品的生產。[11]
由于街舞是一種流行文化,受眾群體具有局限性。目前呈現出明顯的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現象,在農村或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無論是意識層面還是物質層面都缺乏良好的發(fā)展土壤。而且街舞行業(yè)也良莠不齊,存在不少的弊端和漏洞。如街舞俱樂部雖然在數量上急劇增長,但由于缺乏規(guī)范化的管理,經常出現較差的顧客體驗。而街舞教練是街舞教學中的核心要素,但教育培訓機制的缺失也難以保證街舞教練員的質量,且教練的就業(yè)前景不容樂觀。對此,李浩、韓孟孟提到我國的街舞運動應遵循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走商業(yè)化道路、搭建街舞俱樂部等相關平臺,制造更多的經濟價值。[12]
以上這些都是對街舞商業(yè)化的有益探究,此外還有一些學者針對商業(yè)街舞俱樂部開展了實證研究。
卞珂對北京嘉禾街舞俱樂部顧客滿意度調查發(fā)現:教師技術水平高是大部分顧客選擇嘉禾街舞俱樂部的主要動機,而衛(wèi)生條件是不滿意的主要因素之一。[13]陳佳[14]對湖南省街舞工作室的發(fā)展狀況進行了研究,指出了師資水平和行業(yè)管理水平等問題。從以上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街舞俱樂部的文化建設、會員營銷與管理以及經營理念方面還有很多問題亟待提高。而且作為體育消費中的新興,很少有學者圍繞體育消費開展實證研究,無法為市場上的街舞商業(yè)機構提供有效的營銷思路和具體建議。
四、總結
盡管目前國內對街舞的研究逐漸呈現出繁華似錦的形勢,我國學術界目前對街舞的探究還停留在表面價值,相比其他運動項目,整體數量較少,質量也不高,缺少從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等視角進行深入的探究。
具體來說,首先學者們普遍認同街舞的健身及娛樂價值,但并未從微觀角度對該運動項目進行測量和實驗。如若支持高校開展街舞課程,必須要更為詳細準確地評估街舞運動的強度和價值。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如何將街舞中的嘻哈文化更好的融入本國文化中,街舞文化的流行對我國其他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有何借鑒,這些話題都值得深入探討。從商業(yè)化角度看,學者們缺少對相關街舞競賽及觀賽消費的研究,針對街舞俱樂部的文獻中給出的結論和建議缺乏實踐意義,不具有實操性。而且從商業(yè)運作和體育消費的角度對街舞俱樂部進行的有意義的實證研究并不多,也鮮少有人關注參與街舞運動、進行街舞消費的顧客,探究他們的運動動機及消費動機,從營銷及消費心理的角度研究街舞商業(yè)化發(fā)展的更是寥寥無幾。這些都將為后續(xù)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研究方向和可能性。
參考文獻:
[1]于明禮.我國街舞運動研究評述[J].運動精品,2018,37(04):40-42+44.
[2]盛以福.江西省高校街舞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4(11):99+98.
[3]王從賢,李振佳,何茂林.體育教學開設健身街舞選修課的可行性分析[J].科學大眾,2009(1):118
[4]司淑梅.高校街舞運動項目的發(fā)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7):124-125.
[5]許治華.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yè)開設街舞專項課程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9.
[6]張敏.談健身街舞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的推廣價值[J].福建體育科技,2006(02):6-7.
[7]張磊.文化視閾下街舞運動的探微及展望[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01):106-110.
[8]李延超,王樹明,王元剛,孟海江.淺談Hip-Hop運動的文化定性及其社會價值[J].山東體育科技,2007(03):64-65.
[9]張偉.體育運動中嘻哈身體的文化詮釋——以街舞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07):17-22.
[10]崇玉萍,張玉新.街舞運動風靡全球的體育文化分析[J]. 四川體育科學,2008(1):129-131.
[11]朱興東,王永利.淺析街舞運動在我國的發(fā)展現狀及前景展望[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05):154-156.
[12]李浩,韓孟孟,朱賽.街舞運動在我國的發(fā)展現狀與趨勢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4,11(08):115-116.
[13]卞珂. 北京嘉禾街舞俱樂部顧客滿意度調查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8.
[14]陳佳. 湖南省街舞工作室發(fā)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