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莉
摘要:當今社會,教師的法律身份一直存在爭議,教師屬于“國家公務員”、“自由職業(yè)者”、“專業(yè)技術人員”還是“普通勞動者”,似乎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另一方面,教師除了法律身份,還存在著道德身份,這也這是法律難以判定的,但往往受到輿論的制裁。因此我針對教師的雙重身份,結合案例,對它們的含義及要求作出討論和解釋。
關鍵詞:法律身份;道德身份;教師
引言
《教師法》第3條確定了教師的法律地位:“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zhì)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
教師的法律身份一直存在爭議,教師屬于“國家公務員”、“自由職業(yè)者”、“專業(yè)技術人員”還是“普通勞動者”,似乎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經(jīng)過查找資料和收集整理,得出了以下觀點:
一、教師的法律身份
(一)我國公立中小學的教師不是國家公務員。1993年8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規(guī)定,公務員僅限于國家行政機關中出工勤人員以外的工作人員。這說明教師不是國家公務員。
(二)我國公立中小學教師與學校也不是一種雇傭關系。實行聘任制以來,公立中小學教師與學校雙方在自愿的基礎上簽訂了聘任合同,并在合同中規(guī)定了雙方彼此的權利與義務及違約的解決方式,教師與學校之間是建立了一種勞動法律關系。據(jù)此,有人認為公立中小的教師具有勞動者的身份。但是,教師這種勞動者并不同于《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意義上的勞動者?!秳趧臃ā泛汀秳趧雍贤ā匪?guī)定的勞動者主要是指與企業(yè)、個體經(jīng)濟組織、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等組織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以及與國家機關、事業(yè)組織和社會團體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工勤人員等。盡管公立中小學是事業(yè)單位,但是依據(jù)《教師法》和《教育法》的有關規(guī)定教師是代表國家行使教育權利,教師在其中從事的是公務,不是與學校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即使教師具有勞動者的身份也不意味著教師受勞動法的調(diào)整。
(三)教師是專業(yè)人員構不成教師法律地位的完整描述?!督處煼ā芬?guī)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zhì)的使命。這只是對什么是教師,教師的責任與任務做出的法律上的統(tǒng)括性規(guī)定,明確了教師社會地位的專業(yè)性和神圣性,有助于促進我國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提高教師的地位,增強教師的社會使命感。這意味著教師不是簡單的專業(yè)人員,而是具有特殊社會地位,受人尊敬的職業(yè)。
例如:2010年極其轟動的湖南婁底一中老師下跪事件,老師為了制止學生在課堂上下棋,而與學生起了沖突,當學生仍不知悔改時,教師當堂下跪。此事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有人認為“教育不應該犧牲教師的尊嚴”,有人卻認為“如果下跪能夠感化學生,也是值得的”?!袄蠋熛鹿蚴录敝阅芤皇て鹎永?,背后折射的正是社會賦予教師的特殊身份,老師應當是受人尊敬的,被愛戴的,是神圣的職業(yè),當這種與教師身份不相符的行為出現(xiàn)時,就引發(fā)了大眾的思考與討論。如果教師只是普通的專業(yè)人員,那么這件事或許掀不起多大波瀾。
現(xiàn)在我國教師的法律地位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教師的權益屢屢受到侵害,學校在解聘老師上有很大的隨意性,教師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地保護教師權益的維護缺乏全面的法律保障。以“湖南株洲語文老師入學教育”為例,教師的言論讀書是為了“掙大錢娶美女”固然違背了正確的價值觀,也給學生的思想帶來了不正確的引導,但學校對于教師的處罰是否過于嚴厲?對于老師的思想錯誤,可以給予批評教育,給予幫助轉化,而不是粗暴地剝奪工作的權利。難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其一生教育生涯中的每一個觀點都是合群的?我們看到現(xiàn)在許多老師因為在課堂上發(fā)表的一些言論而被學生舉報,一不小心工作就沒了,有苦無處說,如此哪個老師還敢講話?上課的老師有時會開玩笑地說“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見的可以提出來一起討論,不要錄音舉報我”,我想其中難免有些心酸的意味。
再看看另一起“楊不管事件”安徽省長豐縣雙墩鎮(zhèn)吳店中學有兩名學生在上課時打架,導致其中一人死亡,地理授課教師楊某站在講臺上充當“看客”,沒有加以制止,后來也沒有送被打?qū)W生前往醫(yī)院。楊老師因此被網(wǎng)友稱為“楊不管”。我國的教師法明確規(guī)定,教師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要“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和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而“楊不管”顯然沒有做到這兩點。但我們究其背后原因,“楊不管”為何不管?就在半年前,同樣在吳店中學,一名學生用菜刀砍斷了班主任的4個手指,原因竟是前一天下午該學生遲到后被老師批評。這件事雖然過去了半年,但至今仍讓老師們心悸。 這些原因當然不能成為他逃避責任的理由,但我們應當思考我們的法律是否給予了老師應有的保障?是否有必要給老師適當?shù)膽徒鋵W生的權利?只要求老師們來承擔責任,而缺少相應的制度保障教師的安全,沒有適當?shù)膽徒浞椒ㄗ尷蠋熜惺?,這讓老師如何來管?
二、教師的道德身份
這是國家規(guī)定的教師法律身份,那么除開法律賦予教師的權利和義務之外,我認為教師的另一重身份是“道德身份”,即大眾對于教師形象的期待,教師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品德?這是法律難以判定的,但往往受到輿論的制裁。
例如汶川大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據(jù)描述,地震發(fā)生時,范美忠當時正在四川都江堰光亞學校上語文課,突然教學樓猛烈地震動起來。他瞬間反應過來--大地震!然后猛然向樓梯沖過去。后來他在天涯論壇中寫到:“我是一個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 卻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犧牲自我的人!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p>
我們很難從法律層面來判定“范跑跑”違反了法律法規(guī),因為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規(guī)定教師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學生,但為什么“范跑跑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討論?既然范美忠沒有違法,那么他所在的學校為什么會對其發(fā)出解聘的正式書面通知?
如果說在地震時,范美忠率先逃跑可以理解為人的一種本能反應,但他在論壇中發(fā)表的言論,才是觸犯了社會的道德底線,引起廣大群眾激憤的導火索。
在大眾的認知中,教師應當具有高尚的品德,在傳道受業(yè)解惑的同時,還要用榜樣性的實際行動來教化影響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為人師表。汶川大地震時,“范跑跑”的職業(yè)角色為教師,在地震來臨時,其置學生生命安全于不顧,率先逃跑的行為首先有損自身“身正為范, 學高為師”、以身作則的職業(yè)形象,試問哪一個學生的家長會把孩子交到“畏難時刻選擇棄學生、棄母”的人手中呢?因此“范跑跑”雖然沒有違背教師的法律身份,但是從教師的道德身份上看,“范跑跑”棄學生不顧的行為以及其發(fā)表的不當言論,是違背了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的,這也是大眾對“范跑跑”嗤之以鼻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我認為教師是具有特殊身份的專業(yè)人員,具有法律和道德上的雙重身份。在法律身份上,教師履行著相關義務,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但教師的權益沒有得到全面的保障。在道德身份上,教師應當遵守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為人師表、熱愛學生、愛國守法……對得起教師的身份和使命。
參考文獻:
[1]責任、選擇與道德——“范跑跑”事件的道德啟示,2014,(3)
[2]中小學教師交流的法理分析——以教師的法律地位為視角,2014,(2)
[3]論教師為何不敢懲戒違紀學生——基于“楊不管”事件新聞報道的法理省思,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