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敏
摘 ?要:“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是高校思想理論教育客體主體化的體現(xiàn),也是對大學生作為“現(xiàn)實的人”的應有觀照?!矮@得感”的生成關系到教育內容對大學生“入腦入心”的效果,關系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質量。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依賴“預期滿足——有效共情——行動反饋”三環(huán)節(jié)生成。因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就需要在教學內容上關注和滿足大學生的預期,在話語表達、教學方式、教學環(huán)境方面增強課堂的有效共情,在實踐教學和考評方式方面提升大學生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獲得感;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生;提升
“獲得感”一詞自2015年習近平首次提出后,開始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關注大學生的獲得感,是對大學生作為“現(xiàn)實的人”的需求的重視,是客體主體化的體現(xiàn),也是檢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試金石?!?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總體方案》中提出,“切實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打一場提高高校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zhàn)?!被诖?,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從大學生的獲得感出發(fā),從教學的理念、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審視,切實探索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提升路徑,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論理論課的思想性和親和力。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內涵
“獲得感”一詞可拆分為“獲得”與“感”。“獲得”指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感”指感覺、情感、感想;“獲得感”是人取得實際增益后的主觀感受。當“獲得感”被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指教育對象對自身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或過程后獲得的精神利益及其對該獲得內容的積極主觀體驗?!盵1]
“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提出,則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具化到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課程載體。結合學者們對內涵的界定,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指向大學生及教師在課程中因實際獲得而產(chǎn)生的積極主觀感受。大學生是課程理論知識和課堂體驗的最大獲益者,教學效果的落腳點也在于大學生能有效地接受教育內容。因而,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指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互動中獲得的積極主觀體驗,有著不同的內容層次。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內容層次
目前,大部分學者從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出發(fā),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內容進行了層面區(qū)分,如包含知識論層面、價值觀層面和方法論層面;也有認為包含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三個層面。但結合教學任務與教學過程,大學生的獲得感,不僅來源于理論知識的認知增長受益,還來源于受教育過程中的情感共鳴,以及形成行為后的反饋。思想品德和政治素養(yǎng)的形成,實際上是人們內在的知、情、意、行等諸要素的辯證運動和均衡發(fā)展的過程。因而,結合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成才的規(guī)律來看,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內容應包含認知、情感、意志和實踐四個層次的獲得感。
1.認知層次的獲得感
認知層次的獲得感指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真理、觀念的掌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全面闡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政治觀、法治觀等理論知識。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側重對大學生的理論教育和價值觀引導。理性認知是情感認同和行為轉化的基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政治素養(yǎng)的提升也離不開對價值、規(guī)范、原則、標準等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大學生在課堂上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知識論、價值觀和方法論等方面的認知增益,學有所得,形成認知層次的獲得感,進而促使其在面對現(xiàn)實問題時,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看待和分析問題,并進一步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
2.情感層次的獲得感
情感層次的獲得感是指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所產(chǎn)生的積極情緒和感受。一方面,情感層次的獲得感表現(xiàn)為大學生對教育內容產(chǎn)生的正向態(tài)度,如理解認知所教授的理論知識與價值觀念,且產(chǎn)生發(fā)自內心的認同態(tài)度,在面對現(xiàn)實的道德判斷時也能自覺形成相應的情感態(tài)度。另一方面,情感層次的獲得感表現(xiàn)為大學生對教育環(huán)境和教師的喜愛感。教學環(huán)境的感染,以及教師的人格、語言魅力的吸引,能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成為大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場所。在教學中,教師不斷關注大學生的真實情感需要,強調師生雙向情感交流,才能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接受性和親和力。
3.意志層次的獲得感
意志是理論和價值觀內化于心的狀態(tài),可以支配人們的行為。“思想品德意志,是人們在實踐理想、履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自覺地克服困難和排除障礙的毅力?!盵2]正如恩格斯指出,“就單個人來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yōu)樗囊庵镜膭訖C,才能使他行動起來。”[3]意志層次的獲得感的生成,決定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是否真正“進頭腦”。大學生通過獲得認知而產(chǎn)生情感上的認同,此時能夠對事件形成相應的態(tài)度(如支持或反對),但是當情感獲得感上升為意志獲得感時,大學生除了能作出正誤判斷,還能有一定的決心和毅力將之付諸行動。意志為實踐行動提供精神動力,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xiàn)了大學生內化于心的意志獲得,才能獲得其更高的價值認同與文化自信。
4.實踐層次的獲得感
實踐層次的獲得感,指大學生在認知、情感、意志獲得轉化為行動后得到的積極感受。行為是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的外顯形式,行為習慣是衡量個體思想品德的重要標準。“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盵4]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有理論教導與價值引導功能,也要注重實踐方面的教育,最后落實到學生能將所學所知所想付諸于現(xiàn)實生活的行動。在教學中,教師利用生活中的現(xiàn)象和案例作為教學資源,圍繞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現(xiàn)實要求,分析社會熱點現(xiàn)象并鼓勵學生進行良好行為轉化,進一步將社會需求轉化為個體需求。同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包含的實踐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踐行理論,進而感悟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對自身成才發(fā)展的價值,形成獲得感。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生成邏輯
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是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獲得認知、情感、意志和實踐層次的實際增益后的主觀積極感受。四個層面層層遞進、辯證發(fā)展,共同促進獲得感的生成,包括“預期滿足——有效共情——行動反饋”的三個生成環(huán)節(jié)。
(一)預期滿足
20世紀60年代,姚斯和伊瑟爾等美學理論家提出“接受美學理論”,認為讀者會根據(jù)自身的人生經(jīng)驗和審美對文學作品產(chǎn)生期待和預判,打破以作者和文本為中心的文學研究范式,將重點放在讀者和文學作品的接受關系上,這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應關注大學生作為“現(xiàn)實的人”的預期需求。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有著多樣的“期待視野”,如“是一門怎么樣的課”“能獲得什么提升”等?!敖虒W過程的接受程度與教學效果的高低取決于教育者與受教主體‘視野融合’的程度?!盵5]當大學生的期待視野與教育者相契合,預期需求得到滿足時,獲得感得以生成。但當大學生出現(xiàn)消極預期時,如個別大學生從功利角度出發(fā),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專業(yè)技能提高及求職無用等,教育者不能任其發(fā)展,需正確引導。
(二)有效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義學派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提出的概念,指能體驗、感受他人的情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有效共情,依賴于師生間的交流。若師生之間情感冷漠,則會導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鮮明的理論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要使大學生理解和接受教育內容,教育者不能靠單向的灌輸和強制學生遵從,而應依靠嚴謹邏輯和理性思辨深入人心,通過設計恰當?shù)那榫皢酒鸫髮W生的情感共鳴,從大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出發(fā),真心實意地為學生釋疑解惑,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做到“有情有義”。
(三)行為反饋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過程不僅限于課堂教學,還延伸至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實踐行為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大學生成長發(fā)展需要的不僅是增長理論知識,還有解決現(xiàn)實難題的能力。個別大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考試成績也較為理想,但實際生活中的某些行為又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引導的培養(yǎng)良好道德品質、規(guī)范約束個人行為等教學目標相差甚遠,沒有內化為個人自覺的行為追求,也沒有外化為實際的行動表現(xiàn),若踐行得不到正向反饋,亦會影響獲得感的最終生成。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現(xiàn)實審視
結合現(xiàn)實審視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目前仍存在“供給”與“需求”契合不足、教學中共情引發(fā)不足,以及學生行為轉化不強等問題。
(一)教學供給與學生需求的契合不足
思想政治理論課有著自身的教學內容、目標、要求和任務,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為大學生輸送相應的理論、思想、實踐等方面內容。但大學生有各自不同需求和期待,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實效性。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供給與需求的契合仍然存在不足。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備課程”上已有豐富經(jīng)驗,但在“備學生”方面的探索,部分教師仍有待加強。新時代面向的大學生群體是在網(wǎng)絡時代、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對現(xiàn)實的關注度高,大學生渴望通過學習掌握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方法,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與方法恰能滿足大學生這一需求。但是一些“重理論傳播輕現(xiàn)實分析”的情況使得課堂教學過于理論化、抽象化。另一方面,分析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期待與需求的工作仍需加強,供需矛盾日漸顯現(xiàn),灌輸式教育亟待改革,學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主體性發(fā)揮不充分,距離感提升,獲得感下降。
(二)教學方式對學生共情的引發(fā)不足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依靠教師闡述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和營造教學環(huán)境等教學方式的設置,能有效引導大學生產(chǎn)生共情。若教師忽視大學生情感層次的獲得感,這種情感共鳴則難以實現(xiàn)。
共情引發(fā)不足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課堂“抬頭率”低。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因自身認識誤區(qū)導致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興趣。另一方面,教師的話語表達藝術、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不足也影響課程的共情效果。據(jù)全國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評價連續(xù)三年低于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水平課程設置的評價?!盵6]部分課堂教學未能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晦澀難懂。另一方面,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環(huán)境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影響共情生成?,F(xiàn)實教學中,仍有一些教師采用比較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趣味性和生動性不足,教學過程缺乏交流互動,大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激發(fā),難以促進學生內化情感認同、價值認同,更難以外化為行動。
(三)實踐指導與學生行為的轉化不強
“與其他哲學純粹的抽象思辨不同,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是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盵7]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目標是讓大學生利用所學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等評判和分析現(xiàn)實。然而調查顯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能吸引大學生興趣的最主要的兩項原因分別是趣味性不夠、實踐性不強”[8]。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效果并不樂觀,有調查顯示:“在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上,45.4%的大學生選擇‘積極參加’,33.8%的大學生選擇‘被迫參加’,20.8%的大學生選擇‘應付了事’;在行為改變上,22.1%的大學生認為思政課學習‘促使自己在行動中有很大改變’,38.2%的大學生認為‘促使自己在行動中一點改變’,39.7%的大學生認為‘只是聽聽而已,行動上沒什么變化’?!盵9]
空洞的理論說教既切斷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又違背了大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當前“一些高校將實踐教學簡單化為‘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看勵志電影’等,使思政課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都很不夠”[10]。同時,在考評方式上,對知識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核仍占很大比重,缺少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評價。
四、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提升
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提升,需綜合考慮學生內在需求和教育外在機制,前者是學生接受教學內容的驅動力,后者是獲得感生成的重要保障。這就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關注和滿足學生主體的獲得需要,同時從教學方式、教育環(huán)境、課程考評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創(chuàng)新,以增進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中的獲得感。
(一)教學內容關注和滿足大學生的多樣需要
“需要是接受主體進行接受活動的內部條件,需要引導和調節(jié)接受主體在對象環(huán)境中的具體活動,需求意識越強,主體的接受活動越具有內在的驅動力?!盵11]習近平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
教學內容關注和滿足學生的多樣需要,是尊重學生主體性、促進客體主體化的表現(xiàn)。教師應在開展教學前深入了解班級學生,包括年級專業(yè)特點、學生認識水平高低等,也可以通過“你心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你想通過課程獲得什么”等調查,初步掌握大學生的期待和需求。教學內容的挑選和制作,要滿足學生成長需要、貼近現(xiàn)實生活、貼近學生思想實際等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同時,對于學生的無理要求,教師要結合課程內容對其進行教育引導。在課程教學結束后,要及時進行教學效果反饋,為不斷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做準備。
(二)增強大學生在課堂中的有效共情
要增強大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共情,需從提升教師魅力、充實教學內容和營造教學環(huán)境的感染力入手,激發(fā)大學生的情感共鳴,促進教學效果。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通過人格魅力與親和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把握時代話語,將枯燥乏味的理論,轉化為學理性與生動性相結合的邏輯闡述。其次,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共情資源”,如以“共同體”理論引導大學生對集體、學校、民族和國家的情感認同;用“青年觀”闡釋青年責任擔當,滿足大學生主體地位和自我實現(xiàn)的情感需求;用“中國夢”激發(fā)大學生為祖國建設的奮斗激情。同時聯(lián)系實際,解決大學生的現(xiàn)實問題,找準其情感的觸發(fā)點和思想的共鳴點,將理性認知與感性觸動相結合。最后,在教學方法設計上,突出大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其參與度和主動性,實現(xiàn)從“老師教”向“學生學”的轉變。再者,在教育環(huán)境的營造上,注重文化熏陶和情感渲染。
(三)拓展教學的實踐場域和考評方式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有融入到生活與實踐,才能滿足學生獲得感的實踐層次需求。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活動開展應與學生的專業(yè)實踐、社會實踐等緊密聯(lián)系,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開拓校外實踐場域,讓學生在社區(qū)、企業(yè)、田間的社會實踐與調查中提高實踐技能和道德修養(yǎng),提升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將課堂教學與校園文化、德育實踐結合,優(yōu)化課程結構,使校內實踐場域得到拓展。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還應把控整個實踐流程,不能把實踐教學簡單理解為“看紅色電影”“參觀基地活動”等,應注重引導大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為。
注重考核評價方式的科學化,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通過討論發(fā)言、社會實踐、情景體驗等多種形式考察學生將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成效。變知識性評價為行為性評價,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關注行為考察,從知、情、意、行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能更客觀地反映學生思想狀況。
參考文獻:
[1]程仕波,熊建生.論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J].思想教育研究,2017(07):22-26.
[2]陳萬柏,張耀燦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8-12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6.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5]張敏.接受美學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探究[J].教育評論,2015(01):101-103.
[6][8]沈壯海,王曉霞,王丹等.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報告(2017)[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502-504.
[7]房廣順,李鴻凱.以大學生獲得感為核心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J].思想理論教育,2018(02):56-61.
[9]邵雅利.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現(xiàn)狀調查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6):34-36.
[10]石文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影響因素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8):95-99.
[11]劉麗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接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
責編編輯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