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懷
唐先華一直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哪怕他獲得了“中國好人”的稱號后,他仍舊是這么覺得的。33年,跑遍中國13個省份,親赴各類重大自然災害現(xiàn)場,開展各類服務活動累計3萬余小時,變賣家產(chǎn)捐助災區(qū)及社會弱勢群體,開辦免費畫室,這一切對于唐先華來說,都太過尋常,他說:“人活著,本就不能只是為了自己?!?/p>
關(guān)于“麻煩”的定義
和國家領導人握過4次手,還被國家領導人點名接見后,唐先華的生活并沒有因此而發(fā)生太多改變。他依然過得平淡而忙碌,為弱勢群體奔走,開展各類服務活動。
唐先華第一次與國家領導人握手是在12年前的汶川。地震的消息剛剛傳到唐先華的耳中,他就做好了趕赴前線的準備。在余震頻發(fā)、道路難行的災區(qū)現(xiàn)場,他與其他救援人員一起,從廢墟中救出了23名傷者,抬傷者和遇難者1000多人。協(xié)助軍民搭建活動板房、開展復課支教等公益活動,累計服務時間1920小時,被當?shù)鼐用裼H切稱為“鐵人”。
自1986年從事公益活動以來,唐先華可以說接觸過所有類型的志愿者工作。1998年洞庭湖特大洪水爆發(fā)時,唐先華就曾親赴一線,參與搶險救災。對他來說,搶險救災早已駕輕就熟。
此后的2010年4月青海玉樹地震、2010年8月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2011年3月云南盈江地震、2014年8月云南魯?shù)榈卣稹葡热A都第一時間趕赴災區(qū)現(xiàn)場,而他也被來災區(qū)指揮工作的多名國家領導人所熟知。江澤民、胡錦濤、朱镕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親切問候和贊揚唐先華。2014年8月,在云南魯?shù)榈卣馂膮^(qū),李克強總理就曾叮囑唐先華:“在災區(qū)救援時首先要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p>
每次從災區(qū)回來之后,唐先華的畫室總會“門庭若市”一段時間。有媒體想采訪他,也有企業(yè)、學校等邀請他去演講。但對這些邀約,唐先華總是能推就推,他說:“這樣真的很麻煩,我最怕麻煩了?!本瓦B他的義工同事都說,《清風》雜志的記者是他唯一見過能夠與唐先華坐下來聊天的記者。
于唐先華而言,凡是耽誤他做公益的事情都可以稱之為“麻煩”。當初因為體制內(nèi)的工作太過繁雜,且收入不高,“耽誤”了他幫扶孤寡老人,成了他的“麻煩”,他便毅然辭職“下海”;“下?!敝笥忠蚱S趹犊蛻簦暗⒄`”了他做義工,成了他的“麻煩”,所以他索性把公司關(guān)了,從此就靠賣畫維持所有開支。
許多旁人求之不得的好事,唐先華都視為“麻煩”;而常人眼中的“麻煩”,反倒成了唐先華的事業(yè)。
“麻煩”是大多數(shù)人對唐先華工作內(nèi)容的描述,麻煩意味著瑣碎與繁復。凌晨5點起床去菜市場買菜,8點之前把菜切好送到每一位幫扶對象家里,下午3點開始免費教青少年國畫,晚上7點到9點則是免費教成年人國畫,10點過后開始自己作畫以補貼開支,凌晨12點左右睡覺。唐先華33年如一日的生活,便是由這些瑣碎的片段拼湊而成。麻煩還意味著不確定性,“等下說不定他接個電話就走了”,也是唐先華的生活常態(tài)。這一切,唐先華甘之如飴,他說:“這些都不算麻煩?!?/p>
對己“摳門”,對人大方
從事公益活動33年,唐先華個人捐款就有百余萬,而他經(jīng)手的公益物資的價值早已超千萬。按理說,這樣一位公益先鋒的行頭,不說光鮮亮麗,起碼也得剪裁得體,但是唐先華的穿著總給人一種別扭的感覺。唐先華的鄰居譚日紅說:“他的衣服要么是撿來的,要么就是周邊人送給他的舊衣服,他從來舍不得自己買?!?/p>
按照譚日紅的描述,唐先華是一個十分“摳門”的人。皮鞋開裂了不舍得買新的,用膠水粘牢了再穿;從不花錢買新衣服,縫縫補補接著穿;一個饅頭一杯熱水,就是一餐;為了省公交車費,寧愿步行三四公里路;租來的房子里,連一張床、一床被子都沒有,困了就躺在椅子上和衣而睡;生病了也是靠硬撐,舍不得上醫(yī)院。
譚日紅回憶,有一次她到唐先華的畫室給其送飯,發(fā)現(xiàn)唐先華獨自一人和衣躺在椅子上。譚日紅急忙走上前去詢問狀況,唐先華說有點頭暈。譚日紅便讓唐先華去買點藥吃,結(jié)果唐先華把身上的口袋翻了又翻,才面露難色地掏出了幾塊錢。見此,譚日紅立馬放下飯盒,給唐先華買來了感冒藥,并看著他把藥吃了才離去。
次日,正做著家務的譚日紅突然接到了唐先華的電話,他想請譚日紅幫忙請一名醫(yī)生去他那里。面對唐先華這樣的請求,譚日紅的第一反應是詫異,因為按照她對唐先華的了解,唐先華輕易是不會看醫(yī)生的,不是因為他身體有多好,而是他根本就舍不得。再加上唐先華在電話里的聲音十分虛弱,譚日紅很快意識到,他這次肯定是病得不輕,于是她邊和醫(yī)院打電話邊往唐先華的畫室趕,直至醫(yī)生給唐先華看完病她才離開。唐先華事后也曾和譚日紅開玩笑說,要不是譚日紅及時幫忙,他那天可能真就挺不過來了。
唐先華的窮并不是因為他真的有多窮。早在20世紀90年代,唐先華除了在縣城里的房子,還在老家蓋了一幢“洋房”,還買了一輛汽車,家境可以說是富實。唐先華的窮是因為他把他的一切幾乎都用到了公益上。
倪紅軍與唐先華一起從事公益活動長達12年,他說唐先華經(jīng)常身懷巨款奔赴災區(qū),然后身無分文地回來,有時甚至連回來的路費都沒有。
有一次,唐先華孤身一人前往西安開展社會服務活動,他除了把所有的捐款和物資交付給幫扶對象,還把自己所有現(xiàn)金也捐了出去,等到了火車站才發(fā)現(xiàn),身上已經(jīng)沒有了買車票的錢。幸好畢業(yè)于武漢美術(shù)學院的唐先華還有一技傍身,于是他索性找了個餐館,向服務員借了支筆就開始畫畫。唐先華憑著借來的一只簽字筆,3張畫一氣呵成,然后便賣給了圍觀的市民,籌齊了回家的路費。
對弱勢群體感同身受
譚日紅說:“認識唐先華的過程是呈一個‘V’字形的?!币驗樗m然是唐先華的鄰居,但是其對唐先華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從報紙、電視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體上得來的,而這些媒體又大多會把唐先華的形象塑造得無比光輝和高尚,所以她對唐先華的“認知起點”是很高的,甚至將唐先華視為“圣人”。在真正接觸過唐先華之后,譚日紅對他的認知又出現(xiàn)了直線下降,并不是她不認同唐先華工作的內(nèi)容,而是不認同其工作的方式。她覺得公益于唐先華來說已經(jīng)成為一種執(zhí)念,唐先華這樣的工作方式不是“作秀”就是“神經(jīng)病”。但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共事后,譚日紅發(fā)現(xiàn)唐先華真如新聞里所說一般,幾十年如一日扎在公益一線,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致使她又拾起了那份尊重。譚日紅說:“哪怕是‘作秀’,這樣做一輩子是令人尊敬的?!?/p>
對于旁人對自己的評價,唐先華從未理會過,因為他對其他人的評價是十分簡單的,只有“苦”和“不苦”。
唐先華成長在一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但他幸運地出生在一戶小康之家,自打出生便是衣食無憂。但與他同時代的許多普通百姓就沒那么幸運了,他們連解決基本的溫飽都極為艱難。在那樣困苦的年代里,唐先華的父親卻在唐先華年幼的心里種下了公益的種子。
“小時候,父親常常救濟村里的孤困老人。平時家里只要有好吃的,父親就會給幾位老人送去?!碧葡热A說,有次家里殺了只雞,父親盛了一碗讓唐先華給村里一位五保戶老人送去。當時他對父親的舉動很不理解,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唐先華在路上忍不住抓起幾片雞肉往嘴里塞。誰知,還沒來得及吞咽下去,父親卻突然出現(xiàn)在他身后?!澳阍趺纯梢猿岳先说臇|西呢?你還這么小,以后有的是機會吃,但老人去哪里吃呢?”父親的責備令唐先華無地自容,自那以后,公益的種子便在他心中生了根,發(fā)了芽。
在成長過程中,唐先華見了人世間的太多疾苦。只用一把辣椒灰煮就一鍋湯,然后分而食之,這是他親眼見過的窮苦家庭的飲食狀況;同齡人餓暈在路旁甚至餓死在家中,這也是他曾在上學路上或是放學玩耍時見過的慘象。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親眼所見的慘狀,成了唐先華傾盡一切在公益這條路上走下去的原動力,他將這種動力稱之為“見不得別人過得苦”。
從事公益的動機有很多種,或是同情或是憐憫,但是這樣的感情往往時間一長,會變得淡漠。感同身受則不同,這種心理不單單只建立在情緒上,它還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的交織,所以這種心態(tài)往往比一般的感性情緒要持久。而“見不得別人過得苦”,正是唐先華對弱勢群體的一種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