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華
如何構(gòu)建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讓孩子成長的過程少走彎路,既能尊重孩子的意愿又能增加家庭的幸福感,身為家長老師的我們一直要走在學習的路上,做好孩子的引路人。感謝孩子們是我們成長的一面鏡子,照出自身的缺點并努力改之。當面對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我們改如何與其溝通,改善親子關(guān)系,這是每個家長面臨的一大難題。小學高年段的孩子處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的過渡期,既帶有少年的天真,又帶有些許成熟的意味。男孩和女孩更是表現(xiàn)不一樣,男孩多半是只想著玩的,女孩的心思細膩,開始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在這個階段,女孩會觀察身邊的一點一滴,心思很復雜,會變得不愛和父母交流,會自己想問題,但多半又是困惑的,如果我們沒有真正的和孩子產(chǎn)生共情,我們就永遠無法走入孩子的內(nèi)心,也就無法了解孩子內(nèi)心的真正的想法。當孩子出現(xiàn)諸多問題時就不會主動告訴父母或者與父母商量,或者選擇性的輕描淡寫講講,亦或者有所保留。長期以往,父母和孩子之間像是隔了一道屏障,父母的教育孩子聽不進去選擇逃避,矛盾自然會產(chǎn)生,導致親子關(guān)系不和諧。
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能重視以下幾種行為,能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擁有了高質(zhì)量親子關(guān)系的基礎(chǔ)。
首先,全身心的傾聽:這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第一道屏障。父母不會聽,孩子自然不會說。善于溝通的父母,首先要做孩子語言的“翻譯官”。聽孩子說話的訣竅在于,讓孩子感受到你在聽、讓孩子體會到你理解他并知道他的感受和需要、讓孩子意識到事情還有解決的辦法。
比如:當孩子考試沒有考好時,心情低落時,甚至傷心落淚,善于傾聽的父母會這樣做:“寶貝,沒有考好,你很傷心,是不是”?
孩子能感受父母理解他的心情而不是馬上的批評指責。之后,父母再安慰孩子,孩子的心情會好很多,再來提要求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實實在在的關(guān)心:
從幼兒園到小學5年級之前我 “最享受的時光,是孩子放學后,與我滔滔不絕地分享在學校里發(fā)生的一切?!澳衬惩瑢W上課講話被罰站;誰誰今天沒來上學;體育課上,老師讓他們跑步,累成狗......”當別的母親抱怨她們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回到家不喜歡跟他們聊學校發(fā)生的一切事情時,我心里總有一點點小慶幸,我家的是女孩而且喜歡跟我主動說校園趣事……如今我才漸漸明白,那時的孩子,她的世界很小,父母眼里“雞毛蒜皮”的小事,其實,就已經(jīng)是他們的整個世界。當孩子向父母敞開他內(nèi)心世界的大門時,我們要懂得找到進門的路,關(guān)心孩子小小世界里的一切。反觀身邊那些親子關(guān)系和諧的父母子女,父母從來不把孩子的事當成小事,但凡孩子提出的問題、說出的話,父母總會給予極大的好奇與關(guān)心,當成“大事”給予孩子回應(yīng),與孩子討論。孩子不斷長大,父母慢慢變老。孩子的世界越來越大,父母的世界越來越小,千萬別讓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只剩下成績。
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連結(jié),除了成績之外,還有很多事可以溝通。從學校趣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都可以真正參與到孩子的人生中。把孩子的“小事”當成“大事”,才能真正架起親子關(guān)系的橋梁。
其三,適時的夸贊:
有些家長,每次孩子考試回家,總是先問成績,如果考到高分,便會問孩子:丟的幾分,是怎么回事。如果考到了低分,更是少不了一頓責罵,為什么考得這么低。不難想象,孩子該是怎樣的窘迫與無助。
好不容易拿到的高分,得不到半句夸贊;而當成績不盡如人意,最難過、最需要安慰和鼓勵時,最信任、最依賴的父母,卻給予了他360度全方位的暴擊。作家蘇岑說過: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能入我心者,不屑敷衍。這便是為什么,一提到成績,孩子就發(fā)火,一聊天,孩子就閉嘴的原因。他說了,你聽不懂;他說了,你聽不見。當所有的溝通,變得溝而不通時,情緒便壓在心里。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55387定律人際溝通定”來說,此時,父母與子女之間,已經(jīng)失去了有效溝通的意義。
通常情況下,想要達成有效溝通,需要55%的態(tài)度+38%的語氣+7%的內(nèi)容。
也就是說,態(tài)度和語氣,決定了能否成功的溝通??上攵寒敽⒆涌释惺艿玫浇蛹{時,父母給予的是阻斷;當孩子給予全部的信任時,父母卻給了冷漠、否定的反饋;當孩子沮喪恐懼時,渴望得到安慰、鼓勵,父母的言語卻盡是責備與不滿,看見孩子的缺點,與孩子溝通的大門,就這樣,被父母親手關(guān)上了。良好的溝通,一定是建立在情緒穩(wěn)定、心態(tài)平和的基礎(chǔ)上。只有父母善于鼓勵和表揚,孩子才愿意袒露心聲。
其四,全然的接納:
全然接納孩子的身上一切優(yōu)點與缺點,尤其是不足之處。接納需要力量,每個家長都是愛孩子的,當孩子身上反映出的各種缺點沒法糾正時,家長會抱怨,會比較,會評判,會給孩子貼標簽等等。親子間的沖突與矛盾不斷發(fā)生,親子關(guān)系緊張甚至僵持不見面,日常不想溝通談話接觸……此時考驗家長的是智慧、耐心。孩子每種行為的表現(xiàn)背后都有動機,家長們要耐心細致的觀察與分析,把行為與動機分開,了解不好行為背后的一些正面的動機,并嘗試接納孩子那些看似不良的行為。當孩子體會到家長真正的接納自己的所有就會轉(zhuǎn)變態(tài)度敞開心門,親子之間創(chuàng)建了聯(lián)結(jié)的機會,也就打開了溝通的大門。
有一位名人曾說過:當你需要咨詢時,你去找誰呢?不是去找一五一十告訴你該怎么做的人,你會去找一個聆聽者,那個你認識最善良、最寬容,最不想控制你的人。于孩子,父母就應(yīng)該是這樣的人。
良好的溝通關(guān)系,就是親子關(guān)系的基礎(chǔ)。父母要耳朵聽得見孩子,眼睛看得見孩子,喜也好,憂也罷,都是孩子成長中的一部分,都值得鼓勵和贊美。因為,孩子需要的,始終是:父母的愛與接納。
參考資料:《青欖家長地帶》《非暴力溝通》《親子篇*非暴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