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案例1]2020年 4月16日西安12歲女生跳樓身亡。她留下下“再見了”三個字,和一個小本:“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應(yīng)對的場合,國際公寓20樓,我知道我只會逃避,謝謝你們,路臟了,抱歉。”
[案例2] 2020年9月17日,武漢一名初三學(xué)生,因違反校紀,。媽媽在學(xué)校走廊里,當(dāng)著眾人的面,憤怒地推搡并扇了兒子幾個耳光。媽媽走后,兒子站在原地猶豫了幾秒鐘,探頭往教學(xué)樓下看了一眼,然后從高樓上一躍而下。
[案例3]重慶10歲男生被投訴,劃傷一輛停放在小區(qū)的奧迪車。父親劉濤帶著孩子,當(dāng)即趕往現(xiàn)場處理,并用4個教科書級別的步驟,給所有的在場人員上了一課,用自己對孩子的信任,用事實證明兒子是無辜的。
當(dāng)今社會,以上案例,不勝枚舉,慘痛的教訓(xùn),讓我們心痛;成功的案例,讓我們欣喜?,F(xiàn)在的孩子,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都怎么了?當(dāng)今的家庭教育,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朱永新曾說,“在所有的問題青少年身上,都可以找到他們家庭的原因”“家庭教育才是我們整個教育鏈的基礎(chǔ)的基礎(chǔ),關(guān)鍵的關(guān)鍵”?!坝H子溝通”又是良好家庭教育的關(guān)鍵所在,以上三個案例,以及無數(shù)個欣喜的,又或是慘痛的經(jīng)歷,都讓我們仰天長嘆:跟孩子溝通真是一門難懂的技術(shù)活!
孩子的成長路就是家長的修煉路,一路走來,風(fēng)光無限,驚心動魄。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對孩子的“挑戰(zhàn)”,家長要如何“應(yīng)戰(zhàn)”,從以上三個正反案例,都源于“溝通、理解、信任、看見”。怎么溝通才能贏得孩子?從成人認為正確的出發(fā)點,從道理上贏得了孩子,最終卻輸?shù)煤軕K。
是“放縱”還是“接納”,一線之差,和青春期孩子溝通,我們做對了嗎?
案例1中西安12歲女生,因為偷了老師1200元錢,經(jīng)三位老師“三堂會審”后,孩子承認了偷錢并請求不要告知家長,但學(xué)??紤]到事情的嚴重性,還是給家長打了電話,沒想到一個如花的生命,就這樣戛然而止。面對孩子偷錢要不要重視?要!很多時候,正確的出發(fā)點,不一定帶來良好的結(jié)局。面對10多歲的孩子,大人們絕對正確的說法和做法,很多時候往往適得其反。方法論,比結(jié)果論,更重要?!翱v容”孩子的偷竊行為,還是尊重信任孩子,學(xué)校老師的做法,以及和孩子溝通上,是造成悲劇的主要原因。
案例2中武漢初三學(xué)生跳樓事件,曾引起社會上的廣泛關(guān)注,孩子用這樣極端而無法承受的方式,報復(fù)了媽媽。那是不是媽媽不要關(guān)心老師的批評,而是“縱容”孩子違反校紀呢?媽媽在“縱容”和“信任”這一線之間,選擇了不能“縱容”,我要用我的管教,讓孩子知道是非善惡,直至家長發(fā)泄了自己的沒面子或者說是“教子無方”的挫敗。看似你贏了,但你輸?shù)脧氐住募彝ソ逃慕嵌?,剖析過這起案件:奪走孩子命的,不是媽媽兩巴掌。而是家長對孩子的侮辱,不信任,讓孩子沒有認同感和尊嚴感,大人們根本就不知道,對于一個10多歲的孩子來說,在同齡人面前的自尊有多重要。
一、認同,別當(dāng)眾羞辱你的孩子。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認同,不要讓孩子喪失對大人的信賴。10多歲的孩子,正是自我認同感和尊嚴感,形成的關(guān)鍵期。對他們來說,獲得同齡人的認可和好感,在同齡人面前保留體面和尊嚴,是比考100分更重要的事情。不管是因為違反校紀,被媽媽當(dāng)眾推搡的14歲男生,還是疑似偷錢,被3位老師聯(lián)合調(diào)查的12歲西安女孩,都在用過早的凋零,提醒我們:
10多歲的孩子,會犯錯,會搞事,會惹麻煩。但,相比壞事暴露,被人懲戒,更讓他們感到恐慌的,是無法在同齡人面前再抬起頭的恥辱感和自卑感。關(guān)門教子,父母之責(zé)。關(guān)門教生,師者之慧。
二、信任,藏著孩子的未來。
案例3中10歲男生和奧迪車故事,我們來看看父親劉濤4個教科書級別的步驟,無疑是最好的家教溝通的范本:
●第一步,先把責(zé)任擔(dān)下來,賠償車主3500元,把兒子從當(dāng)眾羞辱和質(zhì)疑中,解救出來。
●第二步,和孩子溝通后,劉濤選擇相信沒有劃車,但他沒有苦苦追問真相,而是用信賴包容危機中的兒子,給孩子愛和安全感。
●第三步,劉濤找到民警,查找真相,讓兒子在父愛和行動里,覓得討要公平的良方。
●第四步,事實證明劃痕非小新所為后,沒有把矛盾擴大化,非要找奧迪車主算賬,或者四處接受媒體采訪,而是肯定孩子:“謝謝你的誠實,讓爸爸為你驕傲?!?/p>
家長們面對危機事件時,從初心到行動對孩子的接納:孩子的問題,大人都有一定的責(zé)任;對錯重要,但陪孩子從經(jīng)歷中成長,更重要;任何時候,都不要站在絕對正確的審判臺上,在矛盾擴大化中,把孩子推向絕望的中央;每場危機,都是孩子成長的禮物,引領(lǐng)我們在行動和思考中,怎么給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
孩子相信世界、相信未來的源點,是對家長的信賴,少年的船還小,能承受的壓力和紛爭也小,不要輕易在矛盾擴大化中,把孩子推向惡意的中央。
三、歸屬,請先和孩子站在一邊。
接納,孩子的犯錯機會,抱抱,共情孩子的情緒。家長給自己挖得坑,太多太多了!孩子犯錯,如果我不說,就是“縱容”,我們要允許他有犯錯的機會,還有接受并改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接納”。維護你所謂的“正確”,只會“更年期撞上叛逆期”雞飛蛋打,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要不斷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維,做到在關(guān)鍵時刻不掉鏈子,做好愛的鏈接,穩(wěn)穩(wěn)接住孩子的情緒。
先和孩子站在一邊,不是“放縱”,不是偏袒護犢。而是:孩子,你錯了,也不用怕,我們一起面對問題,一起想辦法。引領(lǐng)孩子去直面問題,學(xué)會負責(zé),從經(jīng)歷和教訓(xùn)中成長,孩子才能在反思和改變中,獲得力量。遇到危機時,向10多歲的孩子表明,你和他是站在一邊的,有多么重要。
杰出教育家、心理學(xué)家珍·尼爾森博士,在《正面管教》系列叢書中說:“不少大人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和10多歲的孩子楚河漢界、兩軍對壘,甚至背水一戰(zhàn),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控制打壓一個10多歲的孩子,根本是不可能的。你越想控制他們,他們就越是倔強,然后果斷遠離你,報復(fù)你?!?/p>
發(fā)自肺腑的語言,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相:青春期孩子種種“作妖作怪”是用叛逆、麻煩和挑戰(zhàn),一直在尋求大人們的看見。他們看似獨立,其實一直在尋找孩提時期就匱乏的歸屬感;他們看似叛逆,其實一直很幼稚,缺乏正確的引導(dǎo);他們看似偏執(zhí),其實內(nèi)心非常脆弱,缺乏安全感。他們得到接納、珍貴和溫暖,才會在大人守望的麥田里,長得金黃,變得飽滿。給他們認同和尊嚴,給他們信賴和安全。
和青春期孩子溝通,的確是當(dāng)今最難學(xué)的一門技術(shù),充滿挑戰(zhàn),步步驚心,如何化險為夷?讓我們家長握緊他們的手,和他們站在一邊,走向那個叫“長大”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