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
有一年,一個人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面鏡子,并把它傳到全世界。
一個國王得到了一面,卻在鏡子里看到一張肥大的冬瓜臉、金魚眼,鏡子里的國王丑陋異常,一氣之下,他把獻鏡子的人趕了出去,命令他再送一面鏡子來,否則就殺頭。
于是那人請來幾個能工巧匠,日夜趕制,做了一面國王專用的鏡子。新鏡子里是一個頭戴金冠,英俊莊嚴的國王,國王頓時心情愉快。
國王與鏡子的故事聽來讓人發(fā)笑,但它背后的哲理卻引人深思。
挫折面前,我們難免像國王那樣自欺欺人。
人生在世,有四面鏡子,是我們時常需要照照、看看的。
一、望遠鏡,看得遠
著名作家馮兩努說過:“世界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
孔子曾經(jīng)登上東山,生出魯國渺小的感受。待他登上“五岳之首”的泰山時,仿佛天地都一覽無余。于是他慨嘆道:“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p>
人生正如登山,站得高,方能望得遠。
元朝末年,各路豪杰紛紛揭竿而起,其中最有實力的當屬陳友諒和張士誠,然而,最后一統(tǒng)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朱元璋。
朱元璋在群雄中雖然實力不是最強的,但卻是最有遠見的。當群雄都急著攻城略地、稱王稱霸之時,朱元璋采取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正所謂“槍打出頭鳥”,亂世之中尤其如此。朱元璋正是看清了這一點,他才步步為營,來了個悶聲發(fā)大財。
朱元璋的深謀遠慮,為他日后的霸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而同為競爭對手的陳友諒、張士誠二人,卻因根基不穩(wěn)、急于求成,敗給了朱元璋,成了歷史上的匆匆過客。
只知道把目光鎖死在鼻尖的人,永遠看不到前方的大好風光。人生之路崎嶇漫長,我們?nèi)绻竽看绻猓晃队嬢^眼前得失,那便很難走得長遠。
二、放大鏡,看得清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有不足之處,這時,我們正需要一面放大鏡,因為它可以將不易察覺到的事物放大,讓我們更容易認清事物真相。
海涅曾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p>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個深諳“自省”智慧的人。
有一次,魏征在朝堂上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忍不下去了,便想拂袖而去,但魏征卻上前抓住太宗的袖子,非要讓太宗聽完自己的諫言不可。魏征的做法,讓太宗很丟面子,但為了自己“善于納諫”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后,太宗氣沖沖地回到后宮,并對長孫皇后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魏征這個鄉(xiāng)巴佬!”
長孫皇后問明由來,一聲不吭,立刻轉(zhuǎn)身回到自己的內(nèi)室,換了一套正式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怎么突然行此大禮?”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只有英明的天子,才會有正直的大臣。如今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英明啊,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長孫皇后的一席話,不僅澆滅了太宗的滿腔怒火,也讓他清醒地認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意義。正是因為唐太宗能夠認清事物真相、不斷反省自己,才創(chuàng)造出“貞觀之治”的勝景。
布朗寧說:“能夠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p>
三、顯微鏡,看得細
《道德經(jīng)》中有言:“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圣人能謀大事,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學(xué)會以顯微鏡般的細致,去深挖細節(jié),逐個擊破,從而成就偉業(yè)。
匯小流于水,方成江海;積跬步于路,方至千里。
自古及今,細節(jié)都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zhì)之一。
春秋時期,吳王伐越,兩軍實力相當,長久僵持不下。寒冬臘月,吳王夫差忽然變換作戰(zhàn)方案,屢屢主動出擊,引發(fā)多次水戰(zhàn)。越國士兵倉促應(yīng)戰(zhàn),慌亂中,斗志一度低靡,戰(zhàn)斗力大大減弱,最后竟然被吳軍打得大敗。
越王勾踐百思不得其解,后來,吳王夫差笑著告訴勾踐,原來,他從宋國人那里得到一個秘方,軍士涂上以后,可使人不生凍瘡,所以,他故意在寒冬里引發(fā)水戰(zhàn)。越國軍隊沒有防備,一時間大都患上凍瘡病,叫苦不迭。吳王夫差此次關(guān)注細節(jié),在戰(zhàn)爭中使用了“顯微鏡”,終于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學(xué)會給自己一臺顯微鏡,看到細節(jié),做好細節(jié),這樣,你的人生必將達到新高度。
四、平面鏡,看得真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曾提出人生的三重境界,其中最高的一重境界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人生在世,我們難免會被誘惑吸引,迷失本性。此時,便需要一面平面鏡,讓我們看到最真實的自己。
大詩人陶淵明的一生可謂窮困潦倒,他趕上中國歷史上最黑暗動蕩的世道,也趕上家境沒落的無奈困境。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不得不在官場上混飯吃,可是他漸漸發(fā)現(xiàn),這口飯也許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做彭澤縣令沒幾天,就遇到上級來巡視。面對上級的無理索取,陶淵明瀟灑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耶!”說完,便拂袖而去。
陶淵明歸隱后的生活雖然很苦,但他確實感受到了自由、快樂,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之美,于是他的內(nèi)心十分淡然。他平靜地耕田度日,沒事還會喝幾口小酒,讀書、旅游兩不誤。
羅曼·羅蘭曾說:“大多數(shù)人在二十或三十歲就死了,他們變成了自己的影子,往后的生命只是不斷地一天天重復(fù)自己?!?/p>
人活一次,做好自己,便足夠了。
人生需要望遠鏡,以大格局觀世界,目光長遠;
人生需要放大鏡,從本質(zhì)認清事物,反躬自省;
人生需要顯微鏡,憑細節(jié)累積成果,造就不凡;
人生需要平面鏡,用自然得悟真諦,活得通透。
不同的鏡子,有著不同的作用。擁有這四面鏡子,也就擁有了成功的資本。
責編:胡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