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瑤?王鑫雨?于露?程德?胡井雷
摘要:公路懸索橋與人行懸索橋相比,其設計過程復雜、建造難度大。本文以“2020年國際橋梁亞瑟海頓獎”獲獎項目——山東潭溪山人行橋為研究對象,從設計原理、設計難點及解決方案、施工技術創(chuàng)新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防范了設計存在的一些重大安全隱患,確保了工程結構安全與正常施工。
關鍵詞:懸索橋;設計;施工
一、項目概況
山東潭溪山人行橋為鋼拱橋(無背索斜拉式弧形橋),橋面外弧形,橋面寬度1.8m,通過15道鋼索與主拱連接,采用Galfan鋼索,抗拉強度為1670MPa?;⌒螛蛎婵傞L度為126m,橫跨懸崖之間,跨度約103m,矢高25m。鋼結構主拱為φ2000×30鋼管,鋼材型號為Q345B。
二、結構設計
(一)設計原理
橋墩基礎位于山體西側與東側兩端位置,橋墩基礎周圍為山體巖壁臨空面。利用點云后處理Cyclone軟件進行后處理導入Rhino軟件中進行三維協(xié)同設計,下圖為山東潭溪山人行橋基礎與山體整體三維模型示意圖。橋墩基礎為樁筏基礎,西側承臺高度為4m,東側承臺高度為2m,結合混凝土支墩與鋼柱角連接。根據(jù)山體地層及施工設備,采用直徑300mm鉆孔灌注樁,樁長15m,進入弱風化石灰?guī)r。鋼結構拱橋支座承受較大的水平推力,同時由于橋面為外弧形,基礎還承受較大的向山體外側的彎矩。為橋墩基礎位置選擇及設計分析帶來較大難度,橋墩基礎需遠離巖壁布置,并對橋墩基礎受力狀況的巖體穩(wěn)定進行分析。
本項目采用徠卡C10三維激光掃描儀,為得到完整的三維模型,從各個角度去對山體進行掃描,因此需要合理的選擇站點,每兩個將進行拼接的站點之間至少要有 15% 以上的重合區(qū)域,且重合區(qū)域要有比較明顯的特點,便于后續(xù)的點云數(shù)據(jù)的有效拼接。針對本項目實際,在山體周邊布置6個站點,進行點云拼接、去噪后獲得較為完整的山體地貌點云數(shù)據(jù)。然后通過點云處理,獲得山體地貌精準的三維模型。通過三維激光掃描獲取山體準確地形,同時考慮橋臺基礎定位,建立山體及橋墩基礎的整體三維模型(見下圖),將模型導入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進行受力分析。巖體分層根據(jù)地勘鉆孔資料進行劃分,橋墩及山體采用四面體實體單元模擬。鄰近承臺及樁基礎周邊單元網(wǎng)格尺寸約20cm,遠離橋墩基礎單元網(wǎng)格尺寸逐步加大,網(wǎng)格尺寸約50~100cm。
(二)設計難點及解決方案
設計方面要解決的難點之一是巖體的穩(wěn)定性問題。設計中應用了三維激光掃描定位技術,設置了6個掃描站點懸崖巖體全貌進行了掃描,通過點云拼接、去噪處理,構建了崖體、橋墩及基礎的三維數(shù)值計算模型,通過數(shù)值計算與分析,確保了懸崖巖體的穩(wěn)定性。
設計方面要解決的難點之二是設計目標的可實現(xiàn)性問題。采用設計—制作—施工全過程一體化設計理念,在充分考慮預應力張拉、橋面和拱架安裝的可實施性及避免危險高空作業(yè)的目標下,進行結構的預應力初始狀態(tài)設計與計算。考慮斜拉索的初始預應力由拱架和橋面自重的相互作用產(chǎn)生,通過調整拉索原長及預應力值使得初始狀態(tài)下橋面中點起拱600mm左右,在人行荷載下,橋面不產(chǎn)生向下的撓度。這樣的設計理念,避免了在橋面上布置張拉工裝、進行危險的高空作業(yè)。
三、施工技術創(chuàng)新
(一)平移和旋轉施工方案
景區(qū)運輸條件很差,橋面和拱架只能小段工廠制作、運輸?shù)浆F(xiàn)場安裝。但現(xiàn)場場地狹小,采用自懸崖底部搭設腳手架或支撐柱的方案,或者懸崖底部拼接、整體提升的方案,代價極大、危險性較高。而一體化設計理念實現(xiàn)的條件是橋面和拱架需布置在一定的位置、連接斜拉索的兩端后由橋面和拱架的自重導入預應力。而只有將橋面和拱架放置在其夾角小于120度的位置上,才能連接無應力的長度為原長的斜拉索。綜合以上因素,采用旋轉橋面和拱架的安裝方法就自然形成。
(二)臨時旋轉鉸接節(jié)點構造
橋面與拱架的拱腳設計均為剛接連接,為了實現(xiàn)旋轉施工,必須設置臨時的旋轉鉸接節(jié)點,旋轉到位后再固定和封裝節(jié)點。臨時鉸接節(jié)點采用簡單的銷軸連接方式,兩拱腳處銷軸位于拱腳連線上,銷軸節(jié)點必須滿足大角度旋轉的要求。
(三)拱推力主動平衡裝置
拱在水平位置拱腳無推力,而拱在旋轉過程中,拱腳會產(chǎn)生隨與地面夾角變化的推力。這一推力會使臨時旋轉節(jié)點上的鋼板抵緊而產(chǎn)生摩擦力,當摩擦力很大時會使拱無法旋轉。所以,必須設置抵抗拱腳推力的平衡裝置。當然可以設置連接兩個拱腳的拉索來被動地抵抗拱腳推力,但長度109m的水平索拉力事實上僅取決于垂度、基本為定值,無法平衡變化的拱腳推力。
(四)搖擺柱子及爬升裝置
為拱的旋轉提供推力是旋轉施工實施的關鍵。在跨度的1/3處兩個位置各設置一根搖擺柱,搖擺柱的基礎為鉸接連接、可以360度旋轉。搖擺柱中設置爬升裝置,爬升裝置由一組液壓千斤頂和鋼套筒組成。鋼套筒在千斤頂推力下可以沿搖擺柱爬升、停止爬升后可予以定位。千斤頂頂升推力根據(jù)施工過程的數(shù)值計算隨拱旋轉角度輸入。
(五)運維全過程的控制與監(jiān)測技術
運行過程中的舒適度是景觀人行橋必須考慮的問題。計算分析表明,譚溪山景觀人行橋的舒適度為CL4不可接受類別。工程中,設置了10個TMD,使橋梁舒適度達到了CL1最好類別。施工完成后、TMD安裝前后的人行現(xiàn)場實測證明了數(shù)值計算與分析的正確性。
為了確保景觀人行橋在運行期特別是節(jié)假日高峰運行期的安全性,對人行橋建立了運營期全壽命健康監(jiān)測系統(tǒng)。對每根索布置了EM索力傳感器,在橋面上布置了三個三向加速度儀。如果加速度值超過設定的門檻值,系統(tǒng)將自動向人行橋運行管理部門和負責人報警。
參考文獻:
[1] 林珈. 某人行景觀懸索橋設計[ J ].公路,2017(08)
[2] 康迎賓,楊雪. 簡易人行懸索橋設計研究[ J ].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6(10)
[3] 王斐,易紹平,吳明遠. 世界最大跨度人行懸索橋總體設計[ J ].公路,2016(03)
[4] 張大偉. 某人行景觀懸索橋錨碇結構設計[ J ].城市道橋與防洪,2014(05)
[5] 白樺,李德鋒,李宇,劉健新. 人行懸索橋抗風性能改善措施研究[ J ].公路,2012(12)
[6] 蔣陳,趙滿喜. 無塔人行懸索橋設計研究[ J ].公路交通技術,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