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富華 黃璐彤 周星英 趙文
摘要: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quán)的提升,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樹立良好國家形象愈發(fā)重要。在外交演講中,河流文化意象常用以表達我國對外友好、樂于合作的態(tài)度。由于國內(nèi)外文化差異顯著,外國聽眾對于此類意象較為陌生。因此,如何翻譯好河流文化意象也是廣大譯者關(guān)注的問題。本文從亞里士多德的修辭三訴諸,尤其是情感訴諸出發(fā),分析習近平主席外交演講中的河流文化意象的修辭功能,總結(jié)該類意象的翻譯策略。本研究對于文化意象的修辭功能與翻譯,以及加強對外宣傳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guān)鍵詞:文化意象;翻譯策略;情感訴諸
前言
外交演講是國家領(lǐng)導人或政府機關(guān)人員在公共場所就某一具體問題議題發(fā)表見解主張、闡明事理、抒發(fā)情感、進行宣傳的對外語言交際活動[1]。外交演講作為國家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運用大眾傳媒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消除國際社會的偏見,加強國際關(guān)系,對于提升國家形象與威望具有積極作用[2]。在外交演講中,演講者通過使用修辭話語,幫助受眾理解并接受提出的觀點與倡議,達到認同與合作的目的。
研究外交演講中如何運用修辭方法引起聽眾共鳴、產(chǎn)生共識,有利于樹立我國在國際社會上良好的國際形象,構(gòu)建國家之間的和諧友好關(guān)系。鑒于我國外交演講材料中常出現(xiàn)文化意象以倡導共建友誼,呼吁合作,本文將從亞里士多德的修辭三訴諸視角出發(fā),分析文化意象的翻譯與實現(xiàn)的功能,從而有助于加強對外宣傳、提高中國國際話語權(quán)、建立有效的對外話語體系。
一、文化意象及其翻譯
意象是“意”與“象”的結(jié)合,即基于某種物象與主觀情感和寓意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內(nèi)在主觀世界與外在客觀世界之間的橋梁,具有哲學和美學含義[3]。文化意象是指具有特定的、獨有的文化內(nèi)涵的意象,與特定民族的歷史進程、風俗習慣、價值取向等相關(guān)。因此,各民族的文化意象不盡相同,部分意象甚至在異語文化中存在空白,產(chǎn)生文化空缺。在演講中,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聽眾可以立刻領(lǐng)悟文化意象的含義,而其他文化語境的聽眾可能面臨理解方面的困難,甚至誤解。因此,文化意象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容忽視。
在文化意象的翻譯中,譯者可采取異化和歸化兩種策略。選擇歸化策略,譯文趨向迎合目的語讀者,可能失去源語言的部分文化特色和內(nèi)涵。相比歸化策略,異化有助于保留源語言文本和魅力,給讀者留出想象空間。中國文學作品中意象的翻譯需要譯者忠實,而只有圍繞源語言真正的忠實,才能實現(xiàn)對目的語讀者忠實。要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舞臺中心,需要在譯文中保留中國特色,賦予讀者全新的閱讀感受。異化翻譯主張忠實原文的敘事風格,保留文化特色,有助于在目的語中保留意象。通過異化翻譯,不論是中國文學中含蓄的表達,還是各種文化意象所體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都可以逐漸讓外國讀者了解中國文化,從而激起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學及文化濃厚的興趣。
二、河流文化意象的修辭功能
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中提出修辭勸說有人工手段(artificial proofs)和非人工手段(inartificial proof)。其中,人工手段有三種基本說服方式,即人格訴諸(ethos)、理性訴諸(logos)和情感訴諸(pathos)[4]。人格訴諸,即以演講者的人格和可信度使聽眾接受其觀點,以信服人。聽眾往往會依賴于演講者的威信、個人品質(zhì)進行內(nèi)容的價值判斷。理性訴諸,即以推理邏輯證明說服聽眾,以理服人。情感訴諸,即激起情感進行勸說,喚起聽眾的共鳴,以情動人。人們在理性思考的同時,也必不可少地會受到情感上的影響。借此,演講者通過對聽眾的心理及情感引導,烘托情感氛圍,喚起聽眾的情緒反應(yīng)和心理支持。
在外交演講材料中,不僅采用舉例子、擺數(shù)據(jù)、看事實的方法進行勸說,也會采用文化意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發(fā)國內(nèi)聽眾共鳴。這些文化意象的表達既具有中國特色,也是受眾可理解的內(nèi)容,形象的描述具有吸引力,能達到有效的勸說目的。作為眾多文化意象之一,河流意象更具有重要性。眾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對于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中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河流眾多。其中,黃河長江孕育著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重要的文化意象。“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周易》以“水”作為象者;五行之一為“水”;老子借“水”喻“道”;儒家以“水”比“德”、“智”。[5]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對“水”的認識早已從哲學上升到政治理念的高度,為后世提供借鑒。如今,河流文化意象通常運用比喻、借代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有助于對外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達中國欲建立友好關(guān)系、加強合作的美好愿景。使用河流文化意象在豐富詞藻、升華文章的同時,還能夠有效地說服聽眾,以共情促進認同[6]。
三、河流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
本文選取了近年來外交演講材料中的河流文化意象進行分析,詳細闡述演講中如何達到情感訴諸以實現(xiàn)勸說。
例1: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18)
譯文:The ocean is vast because it rejects no rivers.
此典故來源于《管子·形勢解》,意為大海融匯各種各樣的水,才能成就其博大。在該峰會中,此句表達出美好的愿景需要各國的合作互助。每個國家都是全球發(fā)展的組成部分,唯有萬眾一心,向著和諧發(fā)展,才能共筑世界美好未來。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重視友誼,提倡合作互助。中國愿意加強與非洲的全方位合作,共筑緊密的中非共同體,為推動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典范,體現(xiàn)出中國在與非洲合作中的開放包容、兼收并蓄,彰顯了對外交往中合作共贏的理念。譯者保留了文化意象,用“ocean”和“river”兩個單詞使典故的含義簡單明了,保留了原文的語言風格,也使聽眾即刻領(lǐng)會背后的寓意,拉近了國外聽眾與中國的聯(lián)系,加強了聽眾作為中非共同體的身份歸屬感,達到了情感訴諸的目的。
例2:各國應(yīng)同舟共濟、各盡其責……(上海進博會,2020年)
譯文:Countries must work together as partners,with each shouldering its due responsibility.
同舟共濟是漢語成語,出自《猻子·九地》,原意為同坐一條船,共同渡河,引申比喻為團結(jié)互助,同心協(xié)力,戰(zhàn)勝困難。舟,即船,它在中國詩詞中的一個典型的意象是“自由”,在這里意喻中國會秉持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與各國堅定同行;在西方,它的另外一個意象是“探索精神”,同樣表達出中國愿與各國共同發(fā)展、共握機遇、不斷創(chuàng)新的誠摯情感。這個引用使演講變得更加樸實親切,體現(xiàn)我國政治話語的剛健雄厚,同時又能流露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柔婉溫情。然而,這里不能翻譯成“in the same boat”,雖然兩者都含有利害關(guān)系相同及船的寓意,但“in the same boat”指的是在不樂觀的情況下的處境相同,顯然意義與原文相悖。歸化法使成語的意義簡單明了,使聽眾領(lǐng)會中國重視各國友誼,提倡合作互贏的心意,讓聽眾認同各國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關(guān)系日益緊密,呼吁各國擔責出力,攜手推進合作共擔的共同開放,達到了拉近各國關(guān)系,訴諸情感,進行勸說的目的。
例3: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上海進博會,2019)
譯文:The ceaseless inflow of rivers makes the ocean deep.
此句出自《史記·李斯列傳》,意思是江河湖海只有不拒絕任何一條小溪的匯入,才能成就其寬廣深邃,一切偉大的成就都是由千萬細小的力量組成的,即不排斥細小的力量才能獲得偉大的成就。翻譯該句時,譯者按照目的語的表達習慣構(gòu)建譯文,句中的“河?!笔菄H社會的意象,細流代表著各國國家的力量,恰如其分地映襯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大中提出的“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作為一個國家需要有包容差異、和諧共生的胸懷和力量,以此促進國際關(guān)系,和諧共生。譯文中使用歸化法,把“河海”翻譯成“ocean”,細流翻譯成“river”,二者皆是外國受眾熟悉的詞匯,在規(guī)模上相差巨大,能夠形象地傳達出中文意象,有助于外國受眾的理解,使同處于同一世界下的外國讀者也能感同身受,讓他們也感受到中華民族有容乃大、主張和諧與共的文化精神和治世的理念,從而提升信息和情感的傳達效果。
四、結(jié)語
河流意象是中國最常見的文化意象之一,內(nèi)涵豐富。在近幾年的外交演講中,河流意象常被引用以展現(xiàn)中國睦鄰友好的形象。做好此類意象的翻譯,有利于樹立我國良好的國家形象,加強中國的對外宣傳,弘揚中國文化,向外國傳遞中國睦鄰友好、樂于合作的態(tài)度,能進一步推動國與國之間的友誼建立,促進文化交流。對于河流意象的翻譯,采用歸化策略,則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讓聽眾理解到原文的深層含義,避免文化誤解。但若要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舞臺中心,對文化意象的翻譯更應(yīng)采用異化策略,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中國特色。譯文在異化的基礎(chǔ)上加以修辭訴諸,如情感訴諸,則更能有效地吸引聽眾,使之動情。
參考文獻:
[1]黃鸝鳴.袁卓喜.基于修辭勸說理論的外交演講英譯分析——以習近平“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英譯為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8(06):106-109.
[2]倪建平.黃衛(wèi)紅.關(guān)于中國國家形象與外交政策的理論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4(10):59-62+71.
[3]蔡育紅.文化視域下詩歌意象翻譯方法與意象傳遞效果研究——以《紅樓夢》英譯為例[J].宿州學院學報,2019,34(09):49-52.
[4]高俊.習近平講中國故事的公關(guān)話語修辭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9.
[5]李楠.含“水”成語語義及文化內(nèi)涵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7.
[6]趙欣瑩.習近平海外演講的修辭策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9.
基金項目: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2020年上海市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cs2018004);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校級教學建設(shè)項目(項目編號:C202018001)。
作者簡介:
康富華,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系本科生;
黃璐彤,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系本科生;
周星英,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系本科生;
趙文,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系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翻譯研究、語用學研究。
(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外國語學院 上海市 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