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
摘 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電子產品風靡全球的大背景下人們更愿意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人們精神物質生活一般都是由各類藝術組成,攝影藝術就是其中的一種;因為攝影電子產品的快速普及人們對攝影的追求越來越高,攝影藝術成為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一種,在豐富了群眾文化內涵的同時受群眾文化的影響快速發(fā)展。
關鍵詞:攝影藝術;群眾文化
攝影藝術在藝術分類中從屬于造型藝術,主要通過視覺感官來展現,使用照相機結合畫面的構圖、角度、光源等一些攝影藝術知識來表現拍攝主體以達到拍攝者所需藝術效果。攝影藝術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它要表現的主體必須是現實存在的,這也表明攝影藝術無法脫離群眾。
1952年現代新聞攝影之父布列松提出了著名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為攝影藝術作出了新的詮釋——攝影藝術是一種留住瞬間的藝術;人們通過攝影藝術將生活日常中的喜怒哀樂點點滴滴都記錄了下來。攝影藝術的便捷性和時速性讓人們通過攝影器材拍攝最真實最快速地將某個事件完整的記錄下來。攝影藝術作為一種重要的視覺藝術離不開人們日漸提高的審美認知和快速發(fā)展的科學技術,兩者的不斷發(fā)展極大地提高了攝影的表現力和推廣了攝影活動。
傳統(tǒng)的攝影藝術需要專業(yè)的攝影裝備和大量的專業(yè)攝影知識,但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攝影設備操作的簡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攝影的行列。最開始人們只是單純?yōu)榱擞涗浬钐厥馑查g如:全家福,并不考慮照片的藝術性,只是簡單的記錄。經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攝影設備的不斷更新,群眾對攝影的認知變多;攝影不再停留在簡單的記錄上,它變得更具特色和藝術性。人們在攝影中開始放入自己的感情或者進行一些奇思妙想的拍攝,讓攝影變得更加豐富有趣,逐漸成為群眾文化的一部份。群眾文化是一種社會性文化,主要是為了自我娛樂教導而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其目的是為了滿足群眾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一般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是人們追求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徑。
一、攝影藝術對群眾文化的作用
1.傳播作用
群眾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傳播手段進行文化傳播。其中,攝影藝術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傳播手段,包括記錄、傳播、認知、審美及推動功能等。[1]攝影具有紀實性、現場性和客觀性的特征,它的這些特征讓它成為繼語言和文字之后又一記錄歷史的形式。人類文明從發(fā)展至今,文字語言和其共同發(fā)展,為人們提供了解認識歷史的有效材料,但這些并不夠直觀快捷,很多時候記錄下來的事件細節(jié)不夠完整或者因為保存問題直接丟失。藝術行業(yè)經過一系列發(fā)展,繪畫的問世使歷史事件記錄變得直觀起來,但對記錄者技藝要求高并且十分耗費時間,無法普及和記錄即時發(fā)生的事情,直到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攝影器材的問世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攝影也代替了繪畫成為新的對歷史的記錄者,尤其是手機拍照功能的問世,人們可以很快的通過手機拍照將某個事件快速直觀地記錄下來,這使得人們對攝影的喜愛直線上升。人民群眾利用攝影技術對自己生活進行記錄,捕捉生活中的細節(jié),提升生活的儀式感和幸福感。同時攝影圖片的記錄保存比語言和文字更加便捷,一塊小芯片就可以儲存成千上百張照片,而由攝影藝術記錄下來的群眾文化將在文化交流中進行傳播和發(fā)展,可以讓群眾文化更好地被繼承、推廣和發(fā)展;讓更多的人認識和加入群眾文化活動。
2. 審美作用
每個人對同一個事物或多個事物都有著不一樣的感受,這代表著每個人欣賞點也就不同,但基礎的攝影知識和照片美感是大致相同的,在群眾文化中推廣攝影藝術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人們在拍全家福時不會只是單純地記錄一家人站或坐在一起的樣子,會開始注重構圖、光線、色調等,會開始考慮如何提升被攝對象的美感從而提升照片的美感。這樣長期發(fā)展,攝影藝術既可以陶冶人民群眾的情操,還提升了人民群眾的藝術審美鑒賞能力,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也隨之上升。
3. 民間文化發(fā)揚傳承
全球化的發(fā)展下,西方文化進入中國,群眾因為暫時性的新鮮感對西方文化的一些推崇導致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和繼承受挫,一些年輕人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西方一些節(jié)日,但對于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并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將攝影藝術的記錄傳播功能很好地發(fā)揮起來,將一些本土特色手工、名勝古跡、民族特色服飾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記錄下來,通過互聯(lián)網傳播到網上讓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到我們的民族文化;這不是靠少數的攝影藝術家就能做到的,需要大家都參與進來,因此群眾文化中的攝影藝術就發(fā)揮了極大作用。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們將自己身邊的特色文化通過攝影藝術記錄下來傳到網上,讓更多的人看到,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民間文化就得到了傳承和發(fā)揚。
我國是一個文化大國,不同民族、地域都擁有不同文化,如:每個民族特有的服飾、房屋建筑、文字、宗教信仰等,這些文化通過攝影藝術的記錄向全球各地推廣,在推廣過程中得到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變得更加有活力。
二、群眾文化對攝影的作用
1. 群眾文化是攝影藝術的基石
攝影藝術的基本含義是通過攝影技巧,實現對拍攝事物的重新創(chuàng)造,并賦予其在獨特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層面的寓意。為保證攝影作品能夠充分表達作者內心真實情感,必須和群眾的生活實際相關聯(lián)。[2]攝影可以說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既可以是對生活的簡單記錄的,也可以是展現生活細節(jié)的藝術文化。一幅優(yōu)秀的攝影作品必定要融入拍攝者的真情實感,這就要求拍攝者不能脫離群眾生活;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任何藝術都不能脫離現實生活,攝影素材都是從生活中挖掘出來的,通過攝影藝術的表現形式表現出生活點滴的精彩和不一樣的風味;通過攝影者的整理使攝影作品成為了可以說話的圖片。我國是一個疆土遼闊文化歷史厚重的國家,有56個民族的人民生活在這片大地上,不同的民族和生活環(huán)境造成了群眾文化活動的一些細小區(qū)別,這些細小的區(qū)別為攝影師帶來了大量的靈感,拍攝出許多令人震撼的攝影作品,同時群眾文化活動為攝影藝術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群眾文化是攝影藝術的傳播者
攝影藝術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本質上屬于大眾化藝術。[3]在最開始就因為攝影器材的昂貴和操作的復雜這一點讓許多人止步,攝影藝術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攝影剛問世時社會的整體經濟水平較為低下,人們沒有多余的金錢去購買相機和多余的時間去學習攝影器材的使用;近些年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開始追求精神活動,群眾文化活動變得豐富起來,手機相機便捷的使用方式讓攝影藝術成功進入了群眾文化的活動圈子。攝影藝術本身對群眾文化帶有的積極作用,讓其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混得風生水起;群眾文化在無意識和有意識的情況下對攝影藝術進行了傳播和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群眾自發(fā)地組織各類攝影比賽,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有比賽自然會有評選標準,隨著比賽的不斷舉辦,群眾開始意識到需要一定的專業(yè)知識來拍攝圖片,如:光圈快門是什么、如何簡單后期修圖、怎么樣構圖好看等。對一些攝影相關知識的疑惑讓群眾開始進一步了解和學習攝影藝術,許多相關的攝影技巧培訓機構順勢而生,反復循環(huán),攝影行業(yè)變得繁榮起來,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活動的推動下得到了更大的發(fā)展和進步;而群眾文化活動因為攝影藝術的加入也逐漸走向正規(guī)和專業(yè)。
藝術和群眾文化是互相成就的;攝影是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活動為攝影藝術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源泉,攝影藝術為群眾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兩者相輔相成。群眾文化和攝影藝術的結合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群眾文化工作者應注重群眾生活,理解群眾需求,舉辦一些攝影藝術活動,提升群眾文化的專業(yè)性和藝術素質。
參考文獻
[1] 《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中的開展路徑》,于帆。
[2] 《如何發(fā)揮攝影藝術在群文活動中的作用》,蘇小露。
[3] 《攝影藝術的大眾化品格》,李建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