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二甲雙胍聯(lián)合阿卡波糖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與可行性。方法:將單用二甲雙胍緩釋片1.0~1.5g/d治療2個月以上血糖控制欠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70例,加用阿卡波糖片0.5g/次,3次/日,餐時口服,連續(xù)治療5個月后觀察療效。結果:治療后患者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體重指數(shù)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無嚴重不良反應出現(xiàn)。結論:二甲雙胍聯(lián)合阿卡波糖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少。
【關鍵詞】阿卡波糖;二甲雙胍;肥胖2型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環(huán)境的改變,各種糖尿病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其中肥胖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總發(fā)病率的90%以上。肥胖2型糖尿病一是種多發(fā)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目前,此病癥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已呈流行趨熱,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肥胖2型糖尿病發(fā)生與代謝紊亂有關,三多一少為主要特征。臨床統(tǒng)計表明[2],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多數(shù)為體重超標,而體重超標的2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現(xiàn)血糖、血脂、血壓異?,F(xiàn)象,從而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目前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數(shù)首選的仍是二甲雙胍,但單用二甲雙胍治療后,部分患者的療效并不理想,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仍不能達到理想水平。因此,本文研究通過比較二甲雙胍和阿卡波糖聯(lián)合二甲雙胍對肥胖2型糖尿病人體質指數(shù)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2016年10月~2019年09月在我院門診或住院部新診斷的肥胖2型糖尿病,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3]、2003年國際糖尿病專家委員會報告以及2004年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建議確定納入標準:空腹血漿血糖( FPG) 在5.6 ~ 6.9mmol/L 之間,同時口服75g無水葡萄糖后2h血漿血糖( 2hPG) 7.8 ~11.0 mmol/L之間,體重指數(shù)( BMI) ≥25kg/m2,腰臀比 ( WHR) 男≥0.,女≥0.85,排除肝、腎功能損害,嚴重心肺疾患感染,手術以及大量飲酒。經(jīng)單用二甲雙胍緩釋片1.5g/d治療,2個月后患者血糖控制仍欠佳的患者,共70 例,其中男32例,女38例,年齡 (48.5±12.5)歲,病程(13.5±6.5)個月。
1.2治療方法
患者繼續(xù)飲食控制、運動及原二甲雙胍治療方案,在此基礎上,給予阿卡波糖片0.5g/次,3次/d,餐時進食第一口食物后口服。每間隔1周復查空腹血糖(FPG)或/和餐后2小時血糖(2hPG),每9~10周復查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取實驗開始時和20周后的血標本及體重指數(shù)(BMI)進行對照分析。同時監(jiān)測肝功、腎功、血脂等指標。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統(tǒng)計軟件包SSPS 16.0 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 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實驗前后的檢查結果見表1。同時監(jiān)測的肝、腎功能及 血脂等均未見明顯變化。
2.2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
以亞洲-太平洋地區(qū)2 型糖尿病政策組制訂的《糖尿病控制目標和開始干預的起點》為標準,70例患者中FPG達標者43例(61.4%),2hPG達標者51例(70.8%),HbA1c達標者47例(67.1%)。
2.3不良反應
13例患者反映存在腹脹、排氣增加等不適,但一般均較輕微,未影響實驗的繼續(xù),也無低血糖反應發(fā)生。
3 討論
肥胖2型糖尿病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 發(fā)病者中約有25% ~ 50%的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 同時肥胖2型糖尿病還與環(huán)境因素有密切關系, 在所有環(huán)境因素中肥胖是最具獨立性的高危因素。近年來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 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存在脂肪代謝紊亂, 過多的游離脂肪酸被釋放到血液中, 當游離脂肪酸達到一定水平后會抑制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 同時肥胖患者靶細胞表面的胰島素受體數(shù)目相比正常人群有所降低,單個受體功能也受到抑制, 即使部分胰島素能與靶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結合, 向細胞深處傳遞一系列信號的功能也受到損害。同時肥胖患者葡萄糖轉運子的數(shù)目相比正常體重人群也顯著減少, 以上多重因素導致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比例極大增加。
肥胖是發(fā)生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長期持續(xù)肥胖者,60%有糖耐量異常,糖尿病發(fā)病率也明顯提高。對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在飲食控制、運動鍛練和二甲雙胍口服等綜合治療后,血糖仍未達標或控制不理想時,如何選擇下一步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二甲雙胍通過改善外周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表現(xiàn)為抑制腸道葡萄糖的吸收,增加周圍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異生,降低肝糖輸出,增加肌肉對糖的無氧酵解,有效降低血糖。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70例患者為期20周的觀察,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兩藥治療后患者的各項指標均有進一步的下降,與治療前相比較,差異均有顯著的意義(P<0.05)。
參考文獻:
[1]李冬云,韓冰.美多芭聯(lián)合普拉克索治療中晚期帕金森病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8,13(10):143-144.
[2]魏建剛,張倩,楊建波,孫薇,徐金鳳,呂書勤.普拉克索聯(lián)合卡左雙多巴緩釋片治療中晚期帕金森患者運動障礙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07):18-19.
[3]冉東川,徐躍,熊莉云,郭蓮.二甲雙胍對糖尿病患者GLP-1水平的影響[J].中外醫(yī)療,2020,39(10):120-122.
作者簡介:
周俐利(1989-),女,廣西柳州人,柳州市工人醫(yī)院藥師,本科,研究方向為肥胖2型糖尿病的藥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