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子芊
摘要:近年來,中美雙方的關系問題熱度不減、引人關注。文化心理學作為一門較為年輕的學科,揭示文化和心理之間的相互整合機制,為中美關系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的研究方向。其中,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能夠概括中美文化間的部分差異,進而對兩國間的一些摩擦作出解釋。
關鍵詞:文化心理學;中美關系;對外戰(zhàn)略
引言
文化心理學將心理學放在文化的框架下進行研究,側重于闡述不同文化氛圍中的群體在心理活動和思維模式上的差異,對國際關系的研究提供了具體的分析角度。其中,荷蘭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于1980年提出的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在該領域中占據(jù)重要地位。他認為文化是在一個環(huán)境下人們共同擁有的心理程序,能將一群人與其他人區(qū)分開來。本文將從這一角度詳細闡述與分析中美之間的熱點問題及其背后暗含的思維模式。
一、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是最經(jīng)常被人們提到的文化特征之一。個人主義通常被解釋為以關心自己和直系親屬為基礎的行為,他們與除自己之外的其他團體或社群是敵對的關系。與之相反,集體主義通常被解釋為基于對他人的關心和對傳統(tǒng)的注重。集體主義文化中的群體規(guī)范很可能指導個體的行為。在集體主義文化中,人們傾向于選擇用更加和諧的策略來解決沖突。
這種文化心理學上的差異能夠在政治問題上投射出來。集體主義文化下的中國著眼于整體思維,在國際關系中更關注國際整體格局,其中一個例子是中國對美國霸權主義的反對?!吨袊伯a(chǎn)黨九十年》摘錄了“堅持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主義”一文。其中提到在20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方面,中國堅持和平共處、睦鄰友好的原則,發(fā)展和亞非拉國家的關系,積極支持亞非拉國家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運動,將爭取“中間地帶”納入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彼時中美之間存在著嚴峻的沖突:美國不斷插足臺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對于美國試圖制造“兩個中國”的舉動,中國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炮擊金門”并對美方企圖造成沉重打擊,這一舉動體現(xiàn)了中國維護祖國統(tǒng)一、堅決打擊美國霸權主義與干涉中國內政的決心。
以個人主義為指導的美國更著眼于焦點,關注自身利益。目前中美雙方的經(jīng)濟領域仍存在摩擦,貿易戰(zhàn)余溫未了。一種觀點認為,美國對華經(jīng)濟政策雖然有一部分確實是出于“修昔底德陷阱”而實施對中國壓制,然而美方的根本目的是擴展自身在華經(jīng)濟收益即自身利益,而不是寧可破壞自身經(jīng)濟利益也要削弱中國經(jīng)濟,也就是說追求經(jīng)濟收益才是美國對華經(jīng)濟政策的重心。
二、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
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是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的另一板塊。在這一維度中,不同文化對事物的取向有長期與短期之分。在以長期取向為主導的文化中,人們更注重建立長期關系,更傾向于有長遠的計劃與安排,也更注重歷史與傳統(tǒng)。相反,在以短期導向為主導的文化中,人們更注重當下,不傾向于為了過于久遠的事情而犧牲現(xiàn)在的利益。與之對應的是,在這種文化環(huán)境下人們更注重新的思維模式和實踐。
中國擁有較為典型的長期導向文化,更善于建立長期關系、倡導長遠的眼光與計劃。崇古思維與之對應,而這一思維具體表現(xiàn)為中國在外交領域上的“大國心態(tài)”。2018年,中美雙方已就貿易問題有所摩擦,外交部發(fā)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不想跟任何國家任何人打貿易戰(zhàn),但是如果非要逼迫,我們就不得不打,中國不會怕,更不會躲。如果美方有損害中方利益的行動發(fā)生,中方也必將以同樣的方式應對,堅決維護我們自身的正當合法權益。中國一向以合為貴,但近年來由于中美雙方在諸多領域已趨于不可調和的狀態(tài),中方外交部的回應呈現(xiàn)出一種空前強硬的態(tài)勢,體現(xiàn)了中國自古以來所褒獎的能屈能伸的“君子”形象。
美國與中國相反,他們的文化中更盛行的是短期導向。短期導向文化較長期導向而言,對歷史與傳統(tǒng)的重視程度較弱,他們更關注現(xiàn)階段的狀況,對應的是“崇前思維”。“中國威脅論”是這種“崇前思維”在美國對于中方態(tài)度上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隨著近年來中國的經(jīng)濟、軍事和科技等實力不斷上漲、國際形象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美國作為世界第一難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為了維護和穩(wěn)定自身的國際地位,美方提出“中國威脅論”,不斷在中國的經(jīng)濟和科技領域施壓,留學生監(jiān)視與孟晚舟事件皆為美國在這一因素下的行為體現(xiàn)。
三、不確定性規(guī)避
不確定性是指情況的模糊性和不可預測性,不同文化對這種不確定性造成的心理壓力有不同的承受程度。不確定性規(guī)避高是指更傾向于規(guī)避這種不確定性,即對不確定性的容忍程度較低。在這種文化環(huán)境下,人們更追求穩(wěn)定性,喜歡建立較多的常規(guī)。而不確定性規(guī)避低是指對這種不確定性的規(guī)避較少、忍受程度較高,更樂于面對模糊或不可預測的情況。這用文化較能夠接受偏離的思想或行為。
與美國相比,中國文化的不確定性規(guī)避較高,具體體現(xiàn)為中國的不容偏激和辯證思維,也即“中庸”思想。在中美關系中,這種思想又具體到中國倡導的協(xié)商與包容。比如在朝核問題中國主張“堅持通過對話協(xié)商解決問題”。朝美關系曾因朝核問題而不斷惡化。在此背景下,六方會談于2003年8月正式開幕以和平解決朝核問題。在此次六方會談中,中國扮演著會談調解人和組織者的角色,推動六方會談機制的建立與運行,也積極與美國就朝核問題展開政治互動。
美國處于不確定性規(guī)避較低的文化環(huán)境中,更能接受偏離行為;這種文化注重邏輯思維,有時具有非此即彼的特點。美國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態(tài)度是低不確定性規(guī)避和非此即彼的體現(xiàn)之一。由于不愿凸顯中國話語權,美國對中國新型大國關系的態(tài)度并不積極。2012年2月,習近平正式向美國提出了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希望;2013年6月30日,美國前國務卿約翰·克里表示,新型大國關系仍然處于被定義中,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需要中國遵守國際規(guī)則。由此可見,美國強調中國需要遵守美國制定的國際規(guī)則,強調了自身的霸權地位,也暗示中國不能破壞這種霸權。這種文化進一步促使美國維護霸權地位,外交活動多離不開“征服”這一心理。
參考文獻:
[1]Eric B.Shiraev,David A.Levy《Cross-Cultural Psychology》Fourth edition (p.12)
[2]《中國共產(chǎn)黨的九十年》——“堅持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主義”
[3]潘蓉;肖河《尚未觸發(fā)的“修昔底德陷阱”與美國對華政策》.國際論壇.2020年(02):95-111+160-161
[4]雷江梅;雷孝清.《從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看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的外交觀》.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01):22-29
[5]陳國明《跨文化交際》(p.80)
[6]韓召穎;趙倩.《中美在朝核問題上的分歧與合作》.國際政治科學.2020年(01):41-68
[7]屈亦南.《中美對新型大國關系的認知差異及對策研究》.吉林大學.2018年(01)
[8]李旭東.《論思維方式對冷戰(zhàn)后中美對外戰(zhàn)略的影響》.東北亞論壇.2009年(06):17-23
[9]劉少華;王巍.《冷戰(zhàn)后中美對外戰(zhàn)略中的思維方式差異探究》.理論導刊.2013年(11):107-111
[10]李巖;達巍.《中美在亞太地區(qū)的安全矛盾:演變與邏輯.國際安全研究》.2020年(02):5-24+158
[11]張國政.《當前臺灣問題形勢及應對策略》.南方論刊.2020年(02):5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