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丁云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古老的文化,是覆蓋面、影響面巨大的文化,是獨樹一幟并擁有巨大影響與聲譽的東方文化。它歷經曲折,回應了嚴峻的挑戰(zhàn),走出了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陰影,如今日益呈現出勃勃生機。它更是一個能夠與世界主流文化、現代文化、先進文化相交流、相對話、互補互通、與時俱進的活的文化。
中華文化有三性:
此岸性、積極性和經世致用性
此岸性相對于“彼岸”。有些熱衷于神學、專門討論這個世俗的人生之外的另一個世界,或者用佛教的說法,那些真正通了法、通了道、成了佛的,更關心彼岸。但中國人很現實,講“六合之外,存而不論”,講“未知生,焉知死”,有很多事情不是你此生能夠說得清楚的,但是不管你弄不弄得清楚,你已經活在此岸了,你得好好活著。
中國文化的積極性在于,你要對此岸的一切,對世俗現實的一切,對青春愛情生活抱以一個積極態(tài)度?,F存中國流傳至今最完整最古老的《周易》里面就提出一種積極態(tài)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很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外國人不完全理解。黑格爾讀了《論語》以后非常失望,太淺顯了,他說孔子缺乏抽象思維的能力,進入不了哲學的境界。這一點黑格爾不對。黑格爾是學者、專家,孔子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學者,更不認為自己是專家。他曾自嘲,種地我不如老農,相對來說,駕車我還好一點兒。孔子要當什么?他要當圣人,要當帝王之師,要挽狂瀾于既倒,要扭轉整個的社會風氣和社會追求。他要當帝王之師,不管多復雜,最后說得越簡單越好,3分鐘之內讓諸侯、邦國君王起興趣,5分鐘之后能夠變顏變色,10分鐘以后渾身出汗,20分鐘以后已經拜他為師了,要的是這樣的效果。
但是伏爾泰對孔子有非常高的評價。伏爾泰是啟蒙主義者,反對中世紀宗教思想和文化上的自我限制,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讓伏爾泰服了,用最顛撲不破、最簡單的事例說明一個復雜的問題,太了不起了。而且說明一個復雜的問題,歐洲人一定要用上帝、圣母、耶穌才能說明,但孔子只用現實現世實存的人生關系就講述了非常好的道理。
中華有三尚:
尚德、尚一、尚化
傳統(tǒng)文化有崇尚。一尚德,簡單說,即主張“以德治國”,認為道德不但是做人的基礎,也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一切的一切政務的基礎。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理論是用“行正”來做引導。若用政法、懲罰手段來做規(guī)范,老百姓可以少犯點兒罪,少惹一點監(jiān)禁的皮肉之苦或是被砍頭,但是沒有尊嚴。古代對“恥”的理解,比現在要寬泛得多,“恥”是尊嚴,“知恥而后勇”,人應該有尊嚴,有些事不能干,勇敢的人是知道維護自己尊嚴的人。相反地,用道德來引領,用禮法對文明行為來規(guī)范,不但有尊嚴,而且有高度、有格調。以現在的話,就是有素質。
荀子也講,“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義”不是講義氣,是講理論原則。一直說中國是“禮義”之邦,現在有些人說成是“禮儀”之邦,這是無知的。行為要符合“禮”,思想要符合“義”。如果這個國家是靠“義”立,就是建立了原則的基礎之上,這是王者,是最高級的。你靠說話算話、靠效率做到,這才是霸主。不講儒家道理,靠權謀、靠爭權奪利,會是亡國之君,只能使自己滅亡。
這里帶有幾分理想主義。因為秦始王的勝利,很難說是道德的勝利,也很難說是文化的勝利、禮法的勝利,但是這樣一種看法,對中國的政治起了某種調節(jié)的作用。我們常常講,封建社會的權力缺少監(jiān)督,但是中國實際上有一種文化的監(jiān)督、道德的監(jiān)督。
窩窩囊囊的皇帝是少數,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任意胡來的皇帝也是少數,因為皇帝要受文化的約束、道德的約束。卜鍵先生的《明世宗傳》講過,明世宗一輩子有兩件事“兩敗”。一是他作為過繼的兒子,當了皇帝以后想要盡孝,想把親爸爸也立成太上皇,這樣墳墓規(guī)格立馬就完全不一樣了,可是這件事他一輩子都沒辦成。他甚至向大臣行賄送禮,但是不可能。一說這事,老臣跪一片,叩頭泣血。
第二件想辦的事更簡單。當年朱元璋剛即位,到了春天求雨,雨沒下,朱元璋很緊張,皇權的合法性龍王爺不認同。有個臣子大概懂點氣象學,說過幾天你再求一次。一定是有螞蟻搬家、燕子低飛等現象讓臣子產生了這樣的判斷。果然,再求,大雨滂沱,名聲大振,說明第一次是報告,第二次是求雨,第二次龍王爺認了他。可到了明世宗,還每年求兩次雨,他覺得窮極無聊,甚至很尷尬,因為第一次求雨,沒等儀式完就下起大雨來了,還在求,求完太陽高高照著??蛇@個也沒辦法,想要破壞太祖的規(guī)矩,老臣又哭成一團?;实凼芨鞣N的監(jiān)督?!度f歷十五年》里就更多了,走道走快了、上臺階蹦一下也要提意見,讓皇帝很痛苦。
中國文化崇尚“一”,有一種整體主義的觀點,不管“多樣”,最后也是“一”,以明確“一”。用孟子的話,“天下定于一”。天下為什么安定、穩(wěn)定了呢?就是只有這“一”個口??鬃诱f,“吾道一以貫之”。
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天獲得了這個“一”,天是清明的,現在簡單說,沒有霧霾了;“地得一以寧”,地得到了這個“一”,沒有地震它就安穩(wěn);“谷得一以盈”,山谷得到了這個“一”,一切山谷里應該長的東西全長過來了,豐收、豐盈了;“神得一以靈”,這個有意思,神也要接受文化的監(jiān)督,如果神沒有得到這個“一”,和天道不一致的話,這個神不靈了,有“作廢”的危險,中國人對神的態(tài)度也是抱以一種可以挑剔、可以嘲笑的態(tài)度;“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侯王得了“一”,行為就成了天下的規(guī)范。
中國人喜歡“一”。相對來說,中國人還喜歡“三”,因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叭贝怼岸唷?,“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拔崛杖∥嵘怼?,就是“一中有多,多而為一”。郭沫若在他的《鳳凰涅槃》詩里頭有“一切的一,一的一切”,也有人說類似說法是在《華嚴經》里頭。我以為這個就是非常中國人化的“一元化就是多元化,多元化就是一元化”,該“一”的時候必須“一”,該“多”的時候必須“多”,“一”必須代表“多”,“多”必須統(tǒng)合而為“一”,是很中國式的思想方法。
2016年我去美國舊金山參加一個論壇,會后到漁人碼頭看到一個很大的商店,招牌就是“ONE IS ALL”,一就是一切?!耙弧备耙磺小钡年P系很有趣味,但是中國人崇尚“一”,是真的。
又是“一”,又是“德”,中國人很呆板么?又不是,中國人又崇尚變化。莊子說,“與時俱化”,孔子說,“見賢思齊”,該不斷地吸收新的東西,不斷地培養(yǎng)自己變化?!洞髮W》上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民間說,“識時務者為俊杰”,《周易·系辭下》的說法,“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它又是可以變化的,而且是隨時可以變化的。
中華有三道:
中庸之道、君子之道、隱忍奮斗之道
我們所說的“道”,一個是“中庸之道”。孔子的說法,“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小人愛起哄,這話聽著很親切,很沾邊?!爸杏埂卑次业睦斫猓爸小笔谴虬械哪莻€“中(第四聲)”的意思,準確;“庸”就是正常;“中庸”就是準確而正常地掌握一切。而小人往往不是往這個階段走,就往哪個階段走。這里當然也包含了“留有余地,勿為已甚”的意思。
有一點,西方的政治學里,從理論上是一個問題,實際上怎么做的是另外一個問題,至少在空洞的理論上強調的是“多元制衡”。中國沒有這種傳統(tǒng),“多元制衡”會引起混亂、引起內亂,制造像春秋戰(zhàn)國的那種局面。中國的這種政治、這種天下大勢的變化,往往表現在時間的縱軸,“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而且中國還有水文學家提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水文學上完全正確,中國的很多河道就是30年改一次,所以就更強調“中庸”。我們有時候看國外的各種說法,非常地極端,但是這種極端說法又被另一種極端說法制衡,中國就相反,你如果是一個政治家說話很極端,你沒有什么前途。
君子之道,中國的“君”是精英政治。中國自古就是個大國,地面很大,人口很多,東西南北中口音不一樣,方言不一樣,生活習慣不一樣,甚至于人種也不完全一樣,要掌控、治理這樣一個國家,而且過去來說這已經不是一個“國家”,是“天下”了,當時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更多能平起平坐的國家。
朱熹的說法,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就和白天黑夜一樣的差別,都是反過來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因為是利益勾結,“同”起來的時候恨不得成為“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生死之交,過兩天利益發(fā)生矛盾了,又動刀子,火并王倫都可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個“比”是“朋比”,勾結宗派、拉幫結派的意思。君子考慮到各個方面,不給自己拉幫結派,小人要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熬又^也,如日月之食焉”,君子不隱瞞自己的過錯,而且自己公開地來改正這個過錯。
回過頭來又說孔子。黑格爾不了解孔子的偉大,和語言文字也有關系。孔子有些話說得太恰當了,就找不著更恰當的??鬃佑芯湓挘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話說得太好了。他不是按照最正大光明的原則,而是“富貴的,于我如天上的浮云一樣沒有任何意義,一會兒就過去了?!边@話相當得文雅,脈脈含情。孔子沒有仇富心理,沒有說“不義而富”就是人民的公敵,應該一律處死刑,國之蟊賊、國之寇仇,他只說“不義”,沒說是多違法的事情。他在類似的事情上,都是適可而止,并不多說一句,說到這兒就行了。
我讀孟子也有非常有興趣的話題。說孔子在魯國當了幾年官兒以后,有次搞祭祀活動,他主持。孔子很主張正確的祭祀活動,培養(yǎng)人們的儀式感、敬畏感,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墒悄谴渭漓牖顒铀蛠淼娜?,情況不太好。孔子大怒,大喊兩遍“我辭職了,我辭職了”就走了。這個故事傳下來,后人就問孟子,你說孔子是集大成者、最偉大的人,他為了一個肉不好就一拍桌子走了,孔子脾氣很躁嘛。一個圣人脾氣那么躁,等一會兒不行嗎,讓他們換一塊肉去。孟子說,你們這些凡夫俗子,懂什么?孔子為一個政權服務,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因為政見一致;一種情況是因為君王對他非常禮遇、尊敬,他當然要非常知好歹,報答君王。他在魯國干了幾年,但最后認為他的政見在魯國無法實施時,他又不愿意以“政見不同”而去之,所以要找一個機會、找一件小事,寧可讓周圍的人都認為他脾氣暴躁,而不認為他和魯王鬧掰了,所以他急急忙忙說我不能干了。走了,但是仍然保留著和魯王很好的關系。
還有中國的隱忍奮斗之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韜光養(yǎng)晦”,這里有許多別的國家沒有的故事,能夠隱忍、能夠奮斗、能夠始終不渝地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中華三合: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出世入世之合一
中國人也很講究把對立的兩面結合起來,其中最有名的,一是“天人合一”。有人解釋意為愛護環(huán)境,不要掠奪自然。沾一點兒邊。古代求的就是小康,孟子、荀子講的都非常具體,什么叫理想的國都?什么叫民生搞得好?就是遇到災荒的時候,不至于到處饑餓、流浪、死于溝壑,只要不發(fā)生這種情況就可以。老子更這樣說,小國寡民,你有舟車或者獨駒,但是你用不著用它;你有橋梁,也用不著過,沒事過橋干嘛?河這邊、水溝這邊已經過得很好,要過這種生活。它有這方面,不至于對自然掠奪和大的侵犯。
但是更重要的是“天心”與“人心”的合一,“天道”與“人道”的合一,“天德”與“人性”的合一。中國有一種循環(huán)論證的邏輯:人應該做好人、有德行,因為惻隱、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你本來就是善良的,在家里對雙親是孝的,對兄長是悌的,善良、孝悌哪兒來的?是老天給的。
天道就是人心,人心就是天道。王陽明強調這個。跟朱熹不完全一樣?!疤臁痹谥袊仁且粋€存在的概念,沾點兒唯物,又是一個超于一切、形而上學的終極概念?!疤焐肺乙玻表椨鹫f,“非戰(zhàn)之罪也,天亡我也?!碧煊质歉哂谝磺械模煊直憩F為人性、人心。
在姚雪垠的小說《李自成》里,李自成請了一個軍師牛金星,明確地說,天心就是民心,誰得了民心誰就得了天心。孟子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币磺卸伎茨隳懿荒艿玫矫裥?。老子更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彼钥?、孟、老,都認為天性和人性、天心和人心、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想法。甚至它不是一個邏輯的證明,而是一種帶有信仰主義的堅信。這樣的話,任何人,皇帝也好百姓也好,你做壞事你就是違反了天道,你就是無道昏君,你就要完蛋。
“知行合一”,你知道了就證明你能做到。你不起惡念、不起害人之心,你有善心、愛心、恭敬之心、惻隱之心,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孟子說了,這又不是“挾泰山超北?!?,這就是最普通的事情。
“知行合一”發(fā)展到孫中山那里,他甚至認為知難行易。他是準備發(fā)動一個革命,要結束中國幾千年來的帝制,他認為你只要明白了就行,強調“知行”。
中國文化還強調“出世入世的合一”。《論語》里孔子講到三個人,都講到他們出世入世上的特點?!皩幬渥影钣械绖t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边@個寧武子,太神奇了。你所在的這個諸侯國家如果很有章法、很講道理,一切都做得很好,這時你應該表現出你的聰明,你才能參政議政,對國家和社會,為朝廷做出貢獻;如果這個地方出了亂子、不成樣子,這種情況之下你怎么辦呢?一下子傻了、糊涂了,這樣你就上不了賊船,沒你的事兒了,所以你越傻越笨越好,推薦大官也沒人想起你來,“傻子呀”,你就安全了。
孔子又講,“邦有道”,可是你埋沒無名,這種情況下是你的羞恥,國家辦得很好,你一點兒成績沒有;可是“邦無道”,如果這個國家亂,你千萬別成為名人,要是成了名人,只能證明你自己不怎么樣,只能給你找麻煩,底下有多少事兒你數不清。
所以中國自古對“進退有為無為,愚知(智)禍?!庇幸惶追浅B斆鞯?,而且是隨時可以調整變化的看法??鬃雍茉敢獍炎约旱男袨楹驼嘟Y合起來。學生問他,如果你是一塊玉,你是愿意很快地賣出去,還是愿意放在一層層好的盒子里,收藏起來?孔子立刻回答“沽之哉,沽之哉”,趕快賣,回答得一點兒不含糊,絕不怕人家說他是官兒迷,因為他是有原則、有理論、有理念、有追求的人。
出世入世在中國也一直是個大問題。一直到賈寶玉這里,且折騰。他最怕的就是講修齊治平、光宗耀祖、一官半職,他最怕這話。沒有人注意到,賈寶玉的前身是那塊石頭,女媧補天淘汰的那塊石頭,說它在淘汰以后不能參加補天,五彩煉獨不能補天,晝夜哭泣慚愧不已。所以賈寶玉后來到賈府成為一個人形以后,別人一跟他說要好好念書,將來要有功名,賈寶玉的反應是歇斯底里的,簡直跟要殺了他一樣,因為他前身所有的悲哀給他一種近乎瘋狂的感受。
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發(fā)展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很有趣味,學問大得奇妙無窮,那么它對于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能不能起到積極作用呢?我認為能夠。它能夠幫助拓寬我們的經歷,增加我們的文化財富。
傳統(tǒng)文化是有效的。傳統(tǒng)文化幾千年來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而且經受了生死存亡的考驗。1840年以來幾乎岌岌可危,王國維看到這樣危險的局面,甚至于都不想活了。但是傳統(tǒng)文化經受了這些考驗,跟著我們,影響我們,吸引我們,也接受了我們的審視,而有所改變、有所發(fā)展,成為今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一個源頭。這事很有意思。20世紀后十年、二十年的時候,當時社會主義國家都興起了改革高潮,但是西方政要,有撒切爾夫人,有卡特時期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爾津斯基,有基辛格,明確地講過甚至在書里面都寫到,這種改革會把蘇聯和東歐改完蛋掉,因為蘇聯的那一套根本和改革格格不入,東歐也根本是靠二戰(zhàn)、靠蘇聯紅軍建立起來的所謂社會主義國家,有可能改革成功的是中國。撒切爾夫人、布爾津斯基和基辛格都說,因中國不同的文化。他們顯然對中國是有一定的認識的。
傳統(tǒng)文化是有進取性的。從傳統(tǒng)文化本身來說,它并不保守,有保守的人,那你毫無辦法。唐朝李白寫過詩,嘲諷魯叟,“魯叟談五經,白發(fā)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敝v經典頭發(fā)都白了,還在摳這幾個字眼。
李賀有點唯美主義,他的詞美得不得了,他究竟要干什么,你也說不太清楚,文學上也允許。但連李賀都說“尋章摘句老調重”,摳斥字眼,人都老了;“文章何處哭秋風”寫的紙越來越多,沒人看的,風一吹,文章紙吹得跟哭一樣。
中國很大,有這么一種觀念,就有那么一種觀念,但是它有要求。你看孔子的初心從來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要求你隨時調整、隨時變化,隨時見到好的、對的、正確的東西要隨著它走;見到錯的要修改。所以傳統(tǒng)文化有一套理想,是可以和社會主義對接的。天下大同,就是這么一種態(tài)度。
老子講“無為而治”,孔子也講,論語最后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舜不管很多的事兒,就是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兒處著南面。“無為而治”什么意思?多少接近于恩格斯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國家也沒有了,政府也沒有了,法院也沒有了,軍隊也沒有了,警察也沒有了,社會上有一批生產統(tǒng)計員調劑一下生產計劃就行了,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說法是可以對接的。
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積極進取的文化,不是一個消極的文化,完全可以有助于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社會。
東方也有消極文化,消極起來也很美,但活活要你命。歐洲、非洲、亞洲全都有這么一個故事,德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因里希·伯爾寫過一篇,河里的魚太多了,一位漁夫網都拉不上來,旁邊有一個年輕小伙子在樹底下睡覺,漁夫叫快來幫助我捉魚,給你錢,拿了錢可以過幸福的生活。那孩子說,我現在在河邊樹底下睡覺就是幸福的生活,你破壞了我幸福的生活。海因里?!げ疇枌懥诉@么一個小說,而且小說題目也只有德國人會起,叫作《一個關于勞動生產率降低的故事》。
可是中國占主導地位的絕不是消極,中國人最討厭懶惰。沒有一個是提倡懶惰的。中國人最反感的是奢侈、浪費、享樂,要求你的是“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從早到晚都得積極進取,苦干。我們吸收傳統(tǒng)文化,更是為了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
(本文記錄于王蒙先生在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蘇州市社科聯等聯合主辦的《師說》現場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