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靄旼
摘要:翻譯目的論是德國功能學派的奠基理論,主張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目的論為口譯過程中采用的各種策略提供了很好的解釋力和支持力。會議口譯在當今的對外交流活動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需求也越來越大。德國功能派理論中的目的論對會議口譯有十分積極的指導作用,本文從目的論的視角探析其對會議口譯策略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目的論;會議口譯;策略
隨著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不斷增加,中國對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國際會議在中國舉行。因此,口譯變得越來越普遍和重要??谧g的目的是為聽眾提供與原文相同的信息,它的關鍵是滿足溝通和交流的需要。觀眾需要理解會議中的發(fā)言,會議口譯應以此為目的。這符合目的論。
本文通過對目的論和會議口譯特點的簡要回顧,提出了會議口譯應以目的論為指導,并對會議口譯的策略提出建議。
一、目的論導論
(一)目的論概述
目的論建立的基礎是認為“目的”(skopos)是目的論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澳康摹保╯kopos)是被諾德定義為“目標”(aim)或“目的”(purpose)的希臘語術語。根據目的論,整個翻譯活動是由目的論的基本原則決定的。目的的概念有三種應用方式,因此也有三種意義:1)翻譯過程,即翻譯過程的目的;2)翻譯結果,即翻譯的作用;3)翻譯模式,即這種模式的意圖。
目的論是20世紀70年代末在德國興起的翻譯理論,它順應了非文學文本類型的需要,從翻譯的語言學理論轉向翻譯的功能理論。該理論以功能翻譯行為理論為基礎,認為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一個過程。漢斯·弗米爾的功能目的論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程序”。當翻譯的目的與與作者的“交際意圖”一致時,這是可能的。然而,當翻譯的目的與作者的意圖不一致時,它能不受可能的“目的”范圍所限制。目的論賦予譯者更多的自由和責任。譯者沒有義務去遵循跨語言對比分析及等值原則。
(二)目的論的原則
1. 連貫性原則(語篇內連貫)
連貫性原則是指譯文本身要連貫,要使所有讀者都能根據假定的背景知識和語境來理解。
2. 忠實性原則(語篇間連貫)
忠實性原則可以定義為譯文與源文之間存在的一致性。忠實性原則簡單地規(guī)定,一旦滿足了目的性原則和一致性,那么源文和譯文之間就能保持某種聯系。
二、會議口譯的特點
會議口譯是指在國際會議及講座、電視廣播、峰會等高級別會議上使用的口譯方式。盡管同聲傳譯是會議中最常使用的口譯模式,但有時也需要其它的口譯模式,例如交替?zhèn)髯g、或甚至是耳語口譯。
但無論會議口譯的形式是什么,其目的都是為了使發(fā)言者所講的信息能夠被目標受眾接收、理解。因此會議口譯的策略是在目的論視角下進行的。
三、會議口譯的策略
(一)直譯
直譯是指對一個句子進行原原本本的翻譯,保留原信息的形式,包括句子的結構、原詞的意義、原詞的比喻等。要求譯文流暢,目標受眾能容易理解。
例如,當導游介紹桂林的時候,他(她)引用了兩句詩——“水似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狈戳x詞英文是:“The river seems to be a green silk ribbon while the hills are just like jasper hairpins.”譯文與中文原文有相似的結構,也使用了比喻,把山和水比作了絲綢和碧玉??谧g員按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兼顧了忠實性原則和連貫性原則,既保留了地域的特色,又能準確傳遞原文信息,達到了預期效果。
(二)自由口譯
自由口譯是指根據原文的意思,不關注細節(jié),也能做到譯文通順自然。自由口譯無需關注原文的形式,包括原文的句子結構、原文的意思、原文的比喻等。但是自由口譯并不意味著對原文進行刪改或增添內容,口譯員必須仔細考慮原文,了解其重點,再自然地進行口譯,表達出原文的意思。自由口譯是一種技巧,要求口譯員既要了解源語的文化背景,也要了解譯入語的文化背景,并且必須具備廣泛的知識背景。
例如,在2009年3月的總理記者會上,時任總理溫家寶面對一個記者的提問答道:“有些事情正像你所說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要行動,而不能坐等?!爆F場的口譯員將其翻譯為:“Like you said, sometimes things may seem pretty bad, but if you work hard, there will b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We must act rather than sit idly by.”在這幾句話中,溫總理引用了兩句中國的古詩??谧g員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了自由口譯,這符合目的論的連貫性原則。口譯員應考慮譯入語文化的需要和期望,為目標受眾提供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譯文。
在目的論中,文化和文化差異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翻譯被認為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媒介。目的論主張譯者應考慮譯入語文化的需要及期望。與此同時,口譯員還應在口譯過程中考慮到對話者的需要和期望,其目的是為目標受眾提供令其滿意的譯文。
(三)適應性
適應性是指為了適應新的情況和新的用途而進行的改變或修改。源語是口譯的主要信息來源,口譯員口譯選擇哪些信息需要呈現在譯文中。
例如,源文是“中國一貫主張裁軍,反對一切軍備競賽,既反對常規(guī)軍備競賽,更反對核軍備競賽;既反對地面上的軍備競賽,也反對在太空進行的軍備競賽?!笨谧g員將其譯為“China consistently stands for disarmament and is opposed to all kinds of arms race, conventional or nuclear, on the ground or in outer space.”在源語中,講話者用了五個動詞來強調其堅定的態(tài)度。但如果保留這個結構,在英語中將會太過冗余,所以口譯員只用了一個動詞——“oppose”,并在其后接了五個名詞,表達了反對的全部內容,以此來表現講話者堅定的態(tài)度。
綜上所述,在目的論視角下,口譯員應該尋找各種策略來解決口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谧g員應該關注源語的目的或目標,考慮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從而使譯文能對目標受眾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以達到源語的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 Gile, Daniel. An overview of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G]. Medford NJ: The 2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1988.
[2]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4] 劉琦琪.基于目的論的答中外記者問口譯研究 [J]. 現代交際,2019 (24): 96-97.
[5] 楊靜琳.翻譯目的論視角下古建筑景區(qū)術語口譯策略[J].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 (6): 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