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摘要:水稻種植技術的發(fā)展直接關系全國糧食的安全。因此,如何提高高寒地區(qū)旱作水稻種植的技術水平,改變種植方式,促進水稻節(jié)本增收,保證全國糧食安全,成為了廣大農業(yè)科技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東北地區(qū)最初是以旱作雜糧為主的地區(qū),但是隨著生產條件的變化,作物比例結構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水稻已經成為東北區(qū)的主要細糧作物之一。筆者根據(jù)多年工作經驗積累,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水稻栽培技術。
關鍵詞:高寒地區(qū);水稻;栽培技術
一、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選擇適于當?shù)貧夂虻乃酒贩N,由于東北地區(qū)積溫不足,高溫季節(jié)比較短,因此應當選擇生育期相對比較短,抗低溫的早熟優(yōu)良品種。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浸種處理,先用鹽水漂種清除不飽和種子,洗凈后再用浸種藥劑(施??恕⑹拱倏?、咪鮮胺)浸種。
二、苗床準備
東北寒地一般是在秋季做苗床育種,苗床地應選擇背風、向陽、離水稻田地近、四周設排水溝、有水源、管理較好的平地,苗床環(huán)境要求床土通氣、透水、保溫。
三、整地
要選擇地勢平、洼,水源條件好、有灌溉條件的地塊。高寒旱作地區(qū)一般秋季整土最好。秋季淺翻15—20cm。下年春季進行旋耕。高差較大的地塊用激光平地儀平地,達到上平下碎的土壤待播狀態(tài)。在整地同進時施入底肥,在春季整地前一般每坰地用二銨50kg或鋅腐酸二40kg,氯化鉀50kg,生物肥40—50kg。除此之外,加入速溶硅肥5—10kg,均勻的揚施于地表,在通過旋耕整地是旋入耕層中。
四、培育壯苗
育苗營養(yǎng)土可用水稻壯秧劑配制,配制后撒放在苗床上,確保其平整、細勻。為保證播種密度的一致性,可以選擇播種期進行適量播種。播種完畢在苗床表層覆蓋一層0.5—0.7厘米厚的營養(yǎng)土,然后進行微噴將苗床澆透水,水分完全滲透后對苗床進行封閉滅草。
東北高寒地區(qū)水稻育苗的最重要因素是溫度,育苗床溫度控制應為秧苗一葉期25℃—32℃、二葉期25℃—28℃、三葉期20℃—25℃,可以在離地面60厘米高的擋風膜上部放風控溫。育苗過程中應積極防治秧苗青枯病、立枯病,一旦發(fā)現(xiàn)秧苗染病及時噴藥。秧苗移植前應及時補充氮元素,同時要進行露天通風煉苗,提高秧苗的長勢。為防止移栽后秧苗潛葉蠅為害,應噴施一次氧化樂果。
五、插秧
秧苗移栽前應向苗床施入移栽送嫁肥,一般選用磷酸二銨,但不能過早施用,否則會對秧苗產生肥害。秧苗移栽前要將稻田進行旋耕整地,并在此之前施入基肥,伴隨旋耕攪拌達到全程施肥、深層施肥的目的。由于農業(yè)機械化的普及,機械插秧已經在水稻種植中推廣開來。東北地區(qū)的機械插秧密度一般為4—28萬穴/公頃,要求株行距整齊一致,規(guī)格多為26×13厘米、30×10厘米。
六、移栽后水肥管理
稻田的水層保有應以淺為主,水層淺可以保證水環(huán)境的溫度與氣溫相當,同時水層淺可以保證土壤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從而促進根系生長。插秧的時候一般要求灌溉花達水,此項作業(yè)一定要防止漂苗現(xiàn)象的發(fā)生;插秧后一段時間,要進行大田灌水,深度一般為苗高的2/3,水層深度適宜能夠達到護苗的目的從而加快秧苗的返青;秧苗返青后,稻田的水層深度應保持在3厘米左右,這樣可以增加稻田的溫度從而促進水稻的分蘗;水稻分蘗末期,生長相對比較繁茂的地塊應當進行5—7天的曬田,以此來控制植株的長勢,促進營養(yǎng)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如果植株的分蘗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應繼續(xù)向稻田適當灌水促進植株分蘗;當水稻進入抽穗開花期的時候,應保持稻田的淺水狀態(tài),只要做到滿足植株正常生長的生態(tài)需水即可;進入灌漿期后應對稻田進行間歇性灌溉,適當改善土壤的透氣性,增強根系活力,保持葉的功能期;黃熟期應停止灌水。
稻田的肥料施用應根據(jù)品種特性,土壤肥力和產量目標確定??偟脑瓌t是農肥與化肥相結合,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鉀肥。做到底肥足,蘗肥早,穗粒肥巧。
水稻達到3.5葉期時進行灌水建立3—5cm的淺水層,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地溫,促進分蘗,其淺水層的作用還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雜草的生長。當水稻生長到6葉期至9葉期,間歇灌溉模式是旱作水稻進入6葉期后的主要模式。即自然落干后灌3——5cm水層。生長至劍葉期時,水稻花粉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期是水稻第10葉露尖到10葉定長,同時也是水稻障礙型冷害發(fā)生期,此期間要建立水層。在低于17℃以下的溫度時,應當逐漸建立17cm水層以水護胎,葉片抽出后水稻抽穗前排水曬田2—3日。從抽穗開始到抽穗結束不能斷水,齊穗期后間歇灌溉,黃熟期排干水。水稻3.5葉期上水前揚施返青肥,每坰地用氯化銨120—150kg加氯化鉀25kg。水稻第九葉長到一半時施穗肥,每坰地施氯化銨40kg加氯化鉀50kg。
七、病蟲害防治
水稻常見的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白葉枯病、細條病。稻瘟病。苗瘟用45%硫磺唑1200倍液噴施防治。葉瘟用 40%乳油富士一號1800倍液噴施2次,間隔期為7天。在稻穗80%將要破口時用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施2次防治,間隔期7天;白葉枯病和細條病。發(fā)病初期畝用10%葉枯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農用鏈霉素1000倍液噴施2次防治,間隔期7天。如果噴藥后3—4小時內下雨,應當在當天或次日再補噴1次。
水稻的主要害蟲有稻飛虱、螟蟲。稻飛虱可用 20%比蟲靈1000倍液或銳勁特10毫升/畝噴施2次防治,間隔期為5天;二化螟用25%殺蟲雙可濕性粉劑150毫升噴霧或 200毫升拌沙撒施;稻縱卷葉螟是一種為害很強的害蟲,用 50%殺螟硫磷或90%敵百蟲結晶1000倍液噴施。
插秧前5—7天用科潤80%圣丁藍拌土或細沙,耙地后混水施入稻田進行田間藥劑除草,用量為每公頃750—1200克;插秧后15—20天用科潤80%圣丁藍加10%吡嘧磺隆拌土或拌肥施入稻田進行田間藥劑除草,用量為每公頃圣丁藍750—1200克、嘧磺隆15袋。
八、收獲
水稻進入黃熟后期應時刻關注籽粒變化,當90%的籽粒黃熟的時候即可進行收割。將收割后的水稻捆成小捆,并擺成“人”字架立于田間風干,每隔6—7天翻轉1次,當籽粒的含水量降到15%——16%時可將水稻植株進行脫粒。
九、推廣的可行性
1)氣候條件適宜,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城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多雨。影響農作物營養(yǎng)、生殖生長旺盛季節(jié)的主要時期就在夏季。大部分地區(qū)在這期間降水量都很大,水稻對溫度和水份的需求基本滿足,我國北方地區(qū)的自然降水和旱稻的需水生理期相符合。可以減少人工灌水次數(shù)。節(jié)約了大量農業(yè)用水。
2)北方粳稻所加工的大米均為東北優(yōu)質大米,深受全國人民喜歡。有著廣大闊的市場。旱作水稻旱種水管生長發(fā)育正常,就大米的外觀、口感、食味與本地插秧水稻的差異不大,而且也有非??捎^的產量。投入少,收入高。經過多年來的實驗、示范和推廣,旱作水稻這種新型的稻作種植模式已經被很多農民所認可,并且有了配套優(yōu)質水稻品種與栽培技術,助推了大面種植的可能性。
3)國家重視糧食生產。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不斷探索水稻新的栽培技術,品種不斷更新。由50年代的人工漫撒種植到水稻旱育稀植發(fā)展到目前的旱作水稻旱作水管栽培法,稻農在實際的生產中得到了越來越好的收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增長。
結論
通過水稻栽培試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使得最北高寒水稻栽培成功,并獲得的了較高的產量,對生產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實際操作有了較明確的認識,為今后的水稻栽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生產中還存在著很多漏洞和不足,旱田改水田由于經驗不足造成很大的人工浪費,旱整平環(huán)節(jié)不到位,使田塊高低誤差過大,給后期插秧、管水造成嚴重的影響,機械選用不當,在水整平時使部分田塊泥漿過深,陷得很深,后期機械無法作業(yè);對水稻栽培不同時期的施肥、病蟲害防治判斷的不準確,造成水稻病蟲害發(fā)生后防治的不及時,影響產量;水稻田不同生長的水面深淺控制管理不好,水層達不到不同生長時期的水層厚度;在插秧,中期管理人力不足,每個管理環(huán)節(jié)不及時,影響生長。
參考文獻:
[1]王杰。北方水稻種植技術要點[J].農技服務,2017,34(2):47.
[2]張帥。北方高緯高寒地區(qū)水稻旱育壯秧種植技術[J].民營科技,2013,(2):110.